教科版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 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5.2 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案设计
展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努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一信息技术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的补充课时。旨在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多媒体信息,掌握声音素材的获取、格式的转换和简单的剪辑,以及视频素材的采集和简单加工,并能够在作品中呈现主题,表达创意。课程中的概念专业且抽象,教学过程中应当侧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声音处理、音频剪辑、音频合并,视频剪辑等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字作品的诞生过程,从而落实各知识点,达成学习目标,并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亲近感和实用感。
学情分析
学生喜爱听歌看电视,网上下载歌曲、看电影、用手机、摄像机拍照拍录像等都很熟悉,但是缺乏软件的应用和制作经验,但是学生对多媒体作品制作有很高的热情和兴趣,希望能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技能,并应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音频、视频的文件格式。
2、了解和掌握一些音频软件的功能和基本操作方法。
3、能够选择恰当软件对视频素材进行编辑、合成,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情感目标:
体验数字生活的魅力,表达创意,体验创作乐趣,培养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音频和视频素材的采集、编辑、合成;
难点:视频素材的编辑,多媒体素材的合成。
课时安排
2课时(45分钟×2)
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机房,PPT课件,音视频处理软件、素材。
教学设计构思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音视频处理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如欣赏音乐与电影,制作编辑影片等。所以,掌握利用音视频编辑软件对音频、视频进行处理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的主要内容由音频和视频两部分组成,由于时间有限,力求达到效果的同时尽量简单,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为设计的中心,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开始、展开、结束。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基础,通过对任务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更快地了解全貌,引起学生兴趣并启发学生思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考虑到使用性,深入一些的内容可作为知识拓展提供学生自学。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同时激发他们对多媒体的兴趣。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导入)
播放一段伴有轻音乐的视频片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音频、视频文件有多种存储格式,不同的多媒体播放设备支持不同的音视频文件格式。列出不同音视频格式文件,让同学们观察。
PPT详细介绍各种音视频文件格式。
2. 新授
1)音频文件的简单处理
任务一:把素材夹中2个mp3的音量调到100%。
(音量调整。软件:MP3音量批量放大器)
任务二:把素材夹中“我相信.mp3”剪切,取5-20秒。
(音频剪切。软件:Mp3剪切合并大师)
任务三:把“我相信.mp3”和“醉清风.mp3”合并成一个文件。
(音频合并。软件:Mp3剪切合并大师)
任务四:打开“校30秒.mp4”,截图。
(软件:QQ影音)
任务五:打开“校30秒.mp4”,取5-20秒。保存为“校15秒.mp4”。
(软件:QQ影音)
任务六:打开“校30秒.mp4”,转换格式,保存为“校30秒.flv”。
(软件:QQ影音/格式工厂)
任务七:打开“校30秒.mp4”,截取整段音频,保存为“校30秒.mp3”。
(软件:QQ影音)
拓展:
1.百度音乐搜索歌曲。
2.软件(维棠/硕鼠)下载视频。
课堂小结
本节由上机操作任务推动教学。用PPT展示本课任务作品,引导学生共同回答、处理音视频的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于处理音视频编辑全过程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和掌握,使学生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体会发现与欣赏生活中的美以及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实践、综合能力,及社会责任感。
高中5.2 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5.2 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案设计,共4页。
教科版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6.3 信息交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6.3 信息交流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1.3 信息技术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浙教版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1.3 信息技术教案及反思,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