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1.3 信息技术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信息技术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1.3 信息技术教案,共3页。
信息的智能化加工作为信息加工的一种类型,是本章内容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的智能化主要特点是让计算机更加自主地加工、减少人的参与、进一步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和人性化程度。 本节内容对应课程内容标准: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起实际应用价值。本节课从概念上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通过体验几个人工智能具体应用的例子,体会人工智能的独特魅力,了解其应用价值;通过讨论,客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科学技术应用观。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
2、体验人工智能的独特魅力。
3、客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科学技术应用观。
教学重点:
体验人工智能的独特魅力,了解其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
客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合作探究式、分组讨论式
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声控门、指纹示别机、手写板、语音识别、网络游戏等现象引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请同学们给人工智能下定义。 运用媒体出示人工智能的相关概念。
2、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
(1)、带领学生一起读卡斯帕罗夫和“更深的蓝”比赛、“沃森”与人类参加美国知名智力竞赛节目战胜人类的新闻报道资料;教师简单叙述“人机大战”的历史。
(2)、教师提问:电脑是如何“战胜”人类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3)、教师揭示卡斯帕罗夫的对手其实是一个象棋大师和软件专家的群体,揭示了“更深的蓝” 的高智能是构建在人类智能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的概念。(教师鼓励学生:“机器虽然战胜了人类,但是没有我们,机器依然是机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3、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1) 模式识别
师:演示输入一句话:人工智能神奇无比。讲解手写输入的操作方法。
生:学会使用不同的手写字体及连笔输入汉字的方法,观察手写输入汉字的效率。
交流:哪些字体输入汉字最快、最准确? 基本原理概述:手写汉字——信息读入——预处理——笔画识别——特征匹配(特征库)——显示汉字。即输入待识别的信息,在汉字特征库进行检索并匹配,若有符合的则显示。 从上述操作可以看出,用手写识别输入汉字不一定比其他方法输入快。因此,我们需要合理使用各种汉字输入方法,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以上手写操作可以把手写汉字等信息转换成计算机中的汉字符号。主要采用的是模式识别技术。模式识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有指纹识别、语音识别、光学字符识别等应用教师准备这些软件可由学生自己运行自己体会。
(2)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常见的翻译系统有:金山快译、有道翻译、百度在线翻译等
演示:运行金山快译软件,自选一段中文将其翻译为英文;将翻译的英文又翻译回中文。
讨论:翻译结果与原文有何区别?意思是否变了?译文错误或者不准确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词汇问题、语法问题)怎样提高翻译的质量?以小组为单位归纳一下具体的工作过程,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3)其他应用
① 智能机器人 ② 计算机博弈 ③专家系统 机器证明 ⑤人工智能代理,它主要是指具有智能性,可支持高级、复杂的自动处理的代理软件技术。
扩展资料:
网络视频《机器人当起餐厅员工创意营销吸“睛”更吸“金”》
阅读文章《现实中医疗领域的机器人们,未来机器人能取代医生吗?》
身边的人工智能:儿童安全卫士
4、探索实践活动:
(1)与“小溪”对话
打开手机上的语音助手,认识我们的新朋友小溪。
小溪的真实身份是?
和小溪探讨问题: 各小组选择不同的话题,与小溪对话,并在把“与小溪的精彩对话” 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思考:你觉得小溪“聪明”吗?为什么小溪会答非所问???
(由于我们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使得机器理解自然语言相当困难。)
(2)观看电影《机械公敌》片段
小组讨论:人类赋予机器人的“智慧”会超越人类的智慧吗?
交流:请每组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
教师总结: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理由,此问题没有定论,未来无法预测,送给大家一句名言:“预见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未来。”同学们努力学习,大家之中也许就有未来的人工智能专家,从而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粤教版必修1 信息技术基础3.3.2 需求分析优秀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信息技术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5.3 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4.2 表格信息加工表格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新课,新授,数据的筛选,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