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新教材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课练:第六单元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新教材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课练:第六单元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页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新教材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课练:第六单元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2页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新教材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课练:第六单元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同步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我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隋朝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严格,户籍三年一造。政府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的人口,称为“刮户”。这最能说明( )
    A.封建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B.政府通过普查人口推行均田制
    C.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D.为科举制的推行提供户籍保障
    2.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
    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
    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
    3.南朝时期,政府推行“土断”制度,即清查出大量依附在“私门”、“大户”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标志着国家户籍制度的成熟B.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均田制
    C.阻碍了北方人口南迁的趋势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4.在古代中国,朝延对地方主官的考核主要有管理辖区的户口增减、土地开垦、钱谷出入、治安稳定、文化教育以及监察、管理下属情况等。这表明古代中国地方
    A.考核奖惩机制较严密B.考核规章制度完备化
    C.考核消弭了地方制度D.考核内容颇具针对性
    5.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陕西蓝田吕氏兄弟首创乡约制度, 要求邻里乡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吕氏乡约
    A.是儒学理念的实践B.体现了心学对民众的影响
    C.推动了乡村的自治D.反映了人们对稳定的期盼
    6.下表为乡约仪式的演变过程(资料来源:《中国历代乡约》),乡约仪式的演变实质上反映了
    A.法律与道德教化的合流B.乡约仪式的简化
    C.乡约对民众约束性降低D.君主专制的加强
    7.下表为唐代各道(监察区)灾害救济区域分布情况,由此可知
    A.北方地区灾害最为严重B.江南地区自然灾害较少
    C.政府救灾政治色彩浓厚D.民间力量影响救灾实施
    8.张琳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中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
    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
    C.稳定小农以征发赋役D.为历代的王朝所沿用
    9.朱元璋立国定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让他统治下的臣民能重新安于士、农、工、商四种身份,让传统的四民各守本业。嘉靖六年,明世宗下诏:凡是寄寓已久,且在北京置有产业的人,允许他们在北京宛平、大兴二县附籍(附籍指附人本地户籍)这一举措
    A.主要针对明初社会动荡不安B.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D.反映了明朝社会治理的进步
    10.《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D.放松人身自由的限制
    11.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户籍制度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其根本目的是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D.巩固封建王朝统治
    12.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说明
    A.上古宗法制度得到重建B.社会各种矛盾日趋激化
    C.政府强化对户籍的管控D.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13.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汉时地方实行乡里制度:百家为一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郡县二级体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B.秦汉时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分权制度相结合
    C.乡里制度是县制度在基层的补充D.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14.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下表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A.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B.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
    C.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D.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
    15.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宗教和慈善事业息息相关,如英国教会和修道院举办的养育院就承担了重大的社会救助任务。为了明确救助的准则,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规定“各教区对居住于本教区的贫民负有救济的责任"。英国民众一贯认为“美国社会只存在贯民,不存在贫穷问题,而贫穷只是个人的懒情和无能造成的;救济不应该是国家的贵任,对困难群众、农户的保障就是统治阶级的施舍。如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就规定了要安排贫困儿童去学艺,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必须送往贫民教养院”使其工作,而且不允许对其进行“院外救济”。英国在《伊丽莎白法案》中制定了相关要求,指出“用法令的方式规定济贫税由社会共同负担,用以救济无力为生的贫民,教济经费主要源于济贫税和志愿捐款,从而保证了救济经费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摘编自王冲《近代中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特点比较分析》
    材料二 明清政府除了在立法上支持农民社会保障事业,而且还注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调拨,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广泛捐赠,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事业中。对于能在教济灾荒、济贫、育幼和养老事业中有所作为的民间团体和组织,给予鼓励和奖赏,如对捐赠数额特别大者立坊牌旌表,如规模巨大的养济院、普济堂、栖流所、饭厂都得到过政府的经费支持。明清政府对待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不仅强调供养,而且重视教化工作,如建立善人、善堂、善事和功过格等成为教化工作的有力工具,明清政府除了通过税收等形式增加财政收入和对社会保障的支出,而且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和保障资金增值,加民间劝幕、买田收租增加利息、买店面收租生息等形式。
    ——摘编自《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与明清中国社会保障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与明清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各自特点。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特社会保障体系?
    17.分家析产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比较典型的继产方式,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且一直绵延至今,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乡村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秦国商鞅变法
    “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养无方……而有异财别籍,情无至孝之心,名义以之俱沦,情节与兹并弃,稽之典礼,罪恶难容;二事既不相须,违者并当十恶。”
    ——唐朝《名例律》
    材料二 分家之事实为振家,在同居未免口角,惟析产则各自俭勤。今遵母命,援请家长将房产土地均分两股,问天讨卦,捏纸团为公。长子王瑞临分到南房二间、东房五间又南西房一间……次子当面讲明,永无反悔。现所有钱项、租项俱由母承管。异日百年之后,再为均分,长子王瑞临执此照存。
    ——咸丰七年(1857年)山西东青堆王氏家族分家文书
    (1)根据材料,指出秦国和唐代在分家问题上的不同政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政策制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王氏家族分家呈现的特点。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最基层的政府,古代县衙几乎就是“一人政府”,“皇权不下县”使得基层正式官员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量级。自先秦到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
    ——摘编自林辉煌《“皇权不下县”治理方式的历史两面性》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2.C3.D4.D5.A6.D7.C8.C9.D10.C11.D12.D13.B14.D15.A
    16.(1)有立法保障;与慈善事业紧密相连;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给予财政支持;资金来源广泛。
    (2)特点:中国明清,供养与教化相结合;政府财政投入大。英国,强调个人努力与工作救济相结合;有专门的济贫税。济贫税主要由社会承担。
    (3)社会保障制度或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但应与国情相结合等。
    17.(1)政策:秦国实行强制分家的政策;唐代实行严格限制分家政策。
    目的:秦国: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增加赋税收入,壮大国家实力。
    唐代:倡导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2)特点:(原因)解决家庭内部矛盾,促使后辈独立;(方式)家长主持立下文书;(原则)诸子均分。
    18.示例一: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社会,因此乡村治理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一个家族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利用这些财产,可以资助年轻人的教育,以便他们有机会进人官僚队伍,保护他们亲属的利益;这些财产还有周济族内穷苦者和赈灾之用。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致,因此,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
    示例二:中国古代的乡绅有限自治。
    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乡约名称
    颁发时间
    仪式部分
    《南赣乡约》
    明正德
    主要是第15条,篇幅占乡约二分之一,仪式规定详细,主要目的是彰善纠过,检查乡约执行。
    《乡甲约》
    明万历
    主要是第1条,仪式规定详细,主要是彰善纠过,检查乡约执行。
    《永丰乡约》
    清康熙
    第2条,篇幅较短,有聚会,主要目的是调停纠纷,无具体仪式规定
    《长乐梅花里乡约》
    清道光
    第1条,篇幅较短,有聚会,主要目的是宣读圣谕,基本无仪式规定。
    《江阴县乡约局统》
    清咸丰
    无聚会,无仪式,目的是各处宣讲《圣谕广训》
    时间
    主户(户)
    客户(户)
    客户占总数
    的比例(%)
    景祐元年(1034年)
    6 067 583
    4 228 982
    41.07
    庆历二年(1042年)
    6 671 392
    3 764 626
    36.07
    皇祐五年(1053年)
    6 937 380
    3 855 325
    35.72
    嘉祐六年(1061年)
    7 259 581
    3 881 531
    34.84
    元丰元年(1078年)
    10 995 133
    5 497 498
    33.33
    元符二年(1099年)
    13 276 441
    6 439 114
    32.66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巩固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后测评,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过关,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