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2版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训练:39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225703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2版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训练:39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225703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2版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训练:39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225703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2版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训练(共63份)
新教材2022版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训练:39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2版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训练:39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模型是,对光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建议用时:40分钟)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B. 光电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的波动性
C. 氢原子光谱表明氢原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
D. 处于基态的一个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 n=4 的激发态后,可能辐射出6种频率的光子
C 解析: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故A错误;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揭示了光的粒子性,故B错误;氢原子光谱表明氢原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故C正确;处于基态的一个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n=4的激发态后,最多可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故D错误。
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模型是( )
A. 核式结构模型 B. “枣糕”模型
C. 道尔顿模型 D. 玻尔模型
A 解析: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模型是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选A。
3.(2020·江苏高考)“测温枪”(学名“红外线辐射测温仪”)具有响应快、非接触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它是根据黑体辐射规律设计出来的,能将接收到的人体热辐射转换成温度显示。若人体温度升高,则人体热辐射强度I及其极大值对应的波长λ的变化情况是( )
A. I增大,λ增大 B. I增大,λ减小
C. I减小,λ增大 D. I减小,λ减小
B 解析: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如图所示。
其特点是随着温度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所以人体热辐射的强度I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峰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所以λ减小。故选B。
4.在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人们通过对某些重要物理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理论认识。下列图示的实验中导致发现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是( )
D 解析:双缝干涉实验说明了光具有波动性,故A错误;光电效应实验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故B错误;题图C的实验是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与原子核无关,故C错误;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导致发现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故D正确。
5.(多选)对光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
B. 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C. 光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具有粒子性了,光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再具有波动性了
D. 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情况下光的波动性表现得明显,在另外的某种情况下,光的粒子性表现得明显
ABD 解析:光是一种概率波,少量光子的行为易显示出粒子性,而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显示出波动性,A正确;光的波动性不是由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是光的一种属性,这已被弱光照射双缝后在胶片上的感光实验所证实,B正确;粒子性和波动性是光同时具备的两种属性,C错误,D正确。
6.根据玻尔的原子模型,当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后( )
A. 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
B. 氢原子的总能量减小
C. 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增大
D. 电子绕核运动的半径减小
A 解析:处于低能级的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后跃迁到高能级,氢原子的总能量增大,电子的轨道半径增大,由 eq \f(ke2,r2)= eq \f(mv2,r),又Ek= eq \f(1,2)mv2,联立解得 Ek= eq \f(ke2,2r),可知电子的动能减小,由于库仑力做负功,则电势能增大,故A正确,B、C、D错误。
7.如图所示为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锌板与验电器的金属球用导线相接。先让验电器带负电,金属箔片张开,当用一束紫外线照射锌板时,发生了光电效应。已知锌的逸出功为3.34 e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验电器内的金属箔张角变大
B. 验电器内的金属箔张角变小并最终闭合
C. 锌的截止频率为8.06×1014 Hz
D. 从锌板表面逸出的每一个光电子的初动能都相同
C 解析:由于光电效应使锌板上的电子逸出,锌板上剩余正电荷,首先与验电器上的负电荷中和,中和完后再使验电器带上正电荷,因此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先减小后增大,A、B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 hν-W=Ek,可知锌的截止频率ν0= eq \f(W,h)= eq \f(3.34×1.6×10-19,6.63×10-34) Hz=8.06×1014 Hz,C正确;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确定的,但有些光电子从较深处逸出,初动能较小,D错误。
8.在光电效应现象中,用绿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了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绿光强度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B. 绿光照射时间越长,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C. 改用黄光照射时,一定不会发生光电效应
D. 改用紫光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
D 解析:根据Ekm=hν-W0,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无关,故A、B错误;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当改用黄光照射时,黄光的频率不一定小于极限频率,故有可能发生光电效应,故C错误;紫光的频率大于绿光的频率,根据Ekm=hν-W0,可知当增大照射光的频率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大,故D正确。
9.(2020·天津模拟)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以通过与能量为12.5 eV的电子碰撞的方式跃迁
B. 氢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后,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减小
C. 大量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辐射出2种不同频率的光
D. 用氢原子从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照射金属铂(逸出功为6.34 eV)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A 解析:用能量为12.5 eV 的电子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氢原子可以吸收其中的10.2 eV的能量跃迁到n=2的能级,故A正确;氢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后,核外电子的运动轨道半径变大,根据k eq \f(e2,r2)=m eq \f(v2,r) 可知,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总能量变大,电势能变大,选项B错误;大量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辐射出C eq \\al(\s\up1(2),\s\d1(3))=3种不同频率的光,选项C错误;氢原子从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子能量为-3.4 eV-(-13.6 eV)=10.2 eV,则照射金属铂(逸出功为 6.34 eV)时,能发生光电效应,选项D错误。
10.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用大量处于 n=2 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基态时发射出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测得光电管中的遏止电压为 7.6 V,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元电荷e=1.6×10-19 C,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电子从阴极K表面逸出的最大初动能为 2.6 eV
B. 阴极K材料的逸出功为7.6 eV
C. 阴极K材料的极限频率约为6.27×1014 Hz
D. 氢原子从n=4能级跃迁到n=2能级,发射出的光照射该光电管阴极K时能发生光电效应
C 解析:最大初动能Ek=eUc=7.6 eV,故A错误;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基态时,发射出的光子能量为ε=hν=-3.4 eV-(-13.6 eV)=10.2 eV,根据Ek=hν-W0,得W0=hν-Ek=10.2 eV-7.6 eV=2.6 eV,故B错误;根据hνc=W0,得极限频率为νc= eq \f(W0,h)=6.27×1014 Hz,故C正确;从n=4能级跃迁到n=2能级,发射出的光子能量ε′=hν′=-0.85 eV-(-3.4 eV)=2.55 eV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9,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5mm=0,1 cm,lBC=27,47 m/s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9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模型是,对光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科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9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模型是,对光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