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声现象单元测试卷 (1)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25766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章声现象单元测试卷 (1)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25766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章声现象单元测试卷 (1)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25766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练习,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有关声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这个问题,有人建议采取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
A.把没有发声的音叉放在水面,水面水花四溅
B.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C.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空气抽走,铃声明显减小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再把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有一条弯曲的细线
2.如图所示,女子锣鼓队正在隆重表演,其中的一环节是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此时鼓声就立即消失,其主要原因是( )
A.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B.手吸收了声音的传播
C.手使鼓面的振动停止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3.人在岸上行走的脚步声能把水中的鱼儿吓跑,是因为鱼能听到从哪些介质传来的声音?( )
A.空气B.土地C.土地和水D.水
4.如图四个实验,能够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
D.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使它们发声
5.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分析表格的信息,下列判断中是错误的是( )
A.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有关
B.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及介质的状态有关
C.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3062m
D.真空中声速是0m/s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等于或者小于2.5mm的细颗粒物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7.有关声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
B.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在空气中,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的快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8.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B.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C.两名宇航员在大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他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9.某两位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让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的一端敲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另一同学在铁管另一端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音。(已知人耳区别两次声音的间隔时间最短为0.1s;为了简化计算,取空气中的声速300m/s,水中的声速为1500m/s,铁中的声速为500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听到了3次响声,则第一次响声一定是由空气中传来的
B.如果管中装满水,只听到1次响声,管道最长为30m
C.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3次响声,管道至少要214.3m
D.选择能听到3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听到的第1次和第2次声音的时间间隔约为0.57s
10.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定相同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声的音调不同
11.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介质不同,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12.人耳感受声音的第一个“部件”是( )
A.头骨B.听小骨C.神经D.鼓膜
13.有关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主要作用是美观
B.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的
C.耳廓主要防止杂物进入耳道中
D.耳廓主要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楚
14.下面关于声现象的一些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B.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生的音调会不同
C.雷声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
D.狗趴在地上睡觉,耳朵贴着地面,很容易发觉人走动,是因为狗的耳朵特别灵敏
15.关于声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波靠介质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B.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C.声波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D.正常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000赫兹
16.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 )
A.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跳
B.同学们在教室里听到老师的讲话声
C.捂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
D.小明听到小华骨关节运动时发出的声音
17.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在你旁边的人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到听神经的
D.饼干太干了
18.动物活动时常常忘不了竖起耳朵,并且不断转动着头部,这是因为( )
A.向其它动物示威B.判断声源的方向
C.动物的一种习惯D.赶小虫
19.魔术师在某次演出中表演了“狮吼功”:把嘴靠近红酒杯发声将红酒杯震碎。其奥秘为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达到共振而震碎红酒杯。魔术师表演中调节的是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20.音乐会上,女中音放声独唱,男高音轻声伴唱。下列关于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女中音比男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女中音比男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女中音比男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D.女中音比男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21.如图所示为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其由65件钟编排而成,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可以听到不同的( )
A.响度B.音色C.音调D.振幅
22.往热水瓶里灌水,热水瓶在被灌满的过程中,从热水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 )
A.越来越高B.越来越低C.始终不变D.忽高忽低
23.海边的渔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深处。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便来临了。以下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
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
B.水母接收到了大海的召唤
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D.水母接收到了人说话的声音
24.医生使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其目的是为了( )
A.减小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B.改变音调
C.提高音调
D.增大发声体振幅
25.在敲击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我们从示波器中看到了如图所示的波形,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我们看到波形逐渐发生了变化,图中哪一幅是变化时出现的波形( )
A.
B.
C.
D.
26.智能机器人“小度”已经进入家庭,可以用简单语言与家庭成员交流。关于机器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的声音与家庭成员的声音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人的大
27.如图所示的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28.下列现象中不跟回声有关的是( )
A.夜深人静时说话特别响亮
B.雷雨时候人们听到轰隆隆的雷声
C.蝙蝠利用超声波捕捉蚊虫
D.船只利用“声呐”测定冰山的距离
29.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34m
C.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18.9m/s
D.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20m/s
30.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A.扬声器播放的音乐使烛焰晃动
B.超声波清洗眼镜
C.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
D.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
31.2015年3月13日下午,缅甸军机炸弹落入中方境内,造成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大水桑树村正在甘蔗地作业的无辜平民4死9伤。目前在战争中使用的炸弹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内填充有爆炸性物质,炸弹主要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热辐射与破片对攻击目标造成破坏;另外也有像中子弹这样产生大量中子放射线,主要对生物造成伤害,避免对有如建筑等物品造成损害,使经济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特殊炸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炸弹爆炸时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是一种声波,说明声波是有能量的
B.热辐射能造成破坏,主要是因为热辐射会使生物发生变异
C.炸弹爆炸是化学变化
D.放射线就是电磁波
32.当轿车倒车时,尾部在非安全距离内遇到人或障碍物,倒车雷达就会发出警报,方便司机判断车尾与后部障碍物间的距离。在倒车雷达工作的过程中,会应用到下列物理知识中的哪几项①声的反射②超声波③声波可以传递信息④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
A.只有③B.只有④C.只有①②③D.只有①②④
33.从环保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
A.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
B.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力的演讲声
C.夜深,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
D.上物理课时,听到隔壁教室音乐课传来的歌声
34.下列强度的声不会影响我们学习的是( )
A.120dBB.90dBC.70dBD.30dB
3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均有关
B.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C.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
D.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二.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36.小聪学习了声现象后,他产生了质疑,当我们用力敲击桌子时,桌子也发出声音但却看不到桌子在振动。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帮小聪解开他的疑惑。
(1)实验器材: 。
(2)实验步骤及现象: 。
(3)实验结论: (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37.如图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则: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
(2)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同时通过推理可知: 不能传声。
三.解答题(共3小题)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据科学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温度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某人通过实验确定了声音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其中在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31m/s;5℃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34m/s;1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37m/s;15℃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通过材料可知,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2)某天的气温为0℃,刘雯听见了远方传来的歌声。若刘雯与歌声传来的地方相距66.2m,则刘雯是在歌声发出 s后听到声音的。
39.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使两只船在水中相距3km;一只船上的学生将一个发声体放入水中,当发声体发声的同时,船上的灯闪亮;另一只船上的学生在水里放一个听声器,他们看到灯闪亮后经过2s收到了发声体的声音。请问他们测出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m/s?(假定另一只船上的学生刚看到灯光的时刻和发声体开始发声的时刻相同)
40.现在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线)、皮筋、鼓、碎纸屑、小锤。请你从中任选器材,设计一个有关声现象(选择题目“探究声音响度与振幅关系”、“探究声音音调与频率关系”、“探究声音产生条件”)实验报告。
2021年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学期第2章声现象单元测试卷 (1)
一.选择题(共35小题)
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这个问题,有人建议采取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
A.把没有发声的音叉放在水面,水面水花四溅
B.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C.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空气抽走,铃声明显减小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再把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有一条弯曲的细线
【解答】解: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发声的音叉不会振动。把没有发声的音叉放在水面,水面水花四溅,与声音产生条件没有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小号属于管乐器,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控制了空气柱的长短从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故B不符合题意;
C、铃声减小是因为抽去了钟罩内的空气,当钟罩内为真空时,则听不见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C不符合题意;
D、“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笔在运动,而笔是固定在大钟上的,这也就说明了敲响的大钟也在振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如图所示,女子锣鼓队正在隆重表演,其中的一环节是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此时鼓声就立即消失,其主要原因是( )
A.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B.手吸收了声音的传播
C.手使鼓面的振动停止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解答】解:当敲击鼓时,鼓面会振动发出声音,当用手按住鼓面时,手使鼓面振动停止,所以发声停止,声音消失,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人在岸上行走的脚步声能把水中的鱼儿吓跑,是因为鱼能听到从哪些介质传来的声音?( )
A.空气B.土地C.土地和水D.水
【解答】解:钓鱼时,人在岸上行走的脚步声可以通过土地和水传递到鱼的耳朵里,会把鱼吓跑,这说明固体和液体能够传声。
故选:C。
4.如图四个实验,能够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
D.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使它们发声
【解答】解: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是可以传递能量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故B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使它们发出的音调不同,说明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分析表格的信息,下列判断中是错误的是( )
A.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有关
B.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及介质的状态有关
C.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3062m
D.真空中声速是0m/s
【解答】解:
A、声音在5℃的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m/s,声音在15℃的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70m/s,故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有关,故A正确;
B、由表中数据知,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小于声音在冰中传播速度,故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及介质的状态有关,故B正确;
C、声音在温度为 25℃的海水中的速度v=1531m/s,
声音从海面到海底时间t==1s,
海水深度为h=s=vt=1531m/s×1s=1531m.故C错误;
D、真空不能传声,故真空中声速是0m/s,故D正确。
故选:C。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等于或者小于2.5mm的细颗粒物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解答】解: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真空中不能传声,故A错误;
B、PM2.5表示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2.5×10﹣3mm的细颗粒物,故C错误;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正确;
D、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7.有关声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
B.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在空气中,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的快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解答】解:A、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错误;
C、声音、超声波、次声波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故D正确。
故选:D。
8.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B.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C.两名宇航员在大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他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解答】解:A、只要物体振动,一定发声,但是我们不一定能听见声音,故A错误;
B、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但不能说一定,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C正确;
D、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他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9.某两位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让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的一端敲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另一同学在铁管另一端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音。(已知人耳区别两次声音的间隔时间最短为0.1s;为了简化计算,取空气中的声速300m/s,水中的声速为1500m/s,铁中的声速为500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听到了3次响声,则第一次响声一定是由空气中传来的
B.如果管中装满水,只听到1次响声,管道最长为30m
C.如果管中装满水,要听到3次响声,管道至少要214.3m
D.选择能听到3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听到的第1次和第2次声音的时间间隔约为0.57s
【解答】解:
A、声音可以在空气、水、钢铁中进行传播,且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所以若听到了3次响声,则第一次响声一定是由铁管中传来的,故A错误;
B、设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应有:﹣≥0.1s,解得:s≥37.5m,所以如果管中装满水,只听到1次响声,管道最长不能小于37.5m,故B错误;
C、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0.1s,解得:s′≥214.3m,故C正确;
D、选择能听到 3 次声音的最短管道做实验,即 L′≈214.3m。则﹣=﹣≈0.1s,故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定相同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声的音调不同
【解答】解:A、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还与温度有关,因此,其声速度可能是变化的,故A错误;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故B正确;
C、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如果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或缺少传声介质、人耳听觉障碍等都可能听不到声音,故C错误;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声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1.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介质不同,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解答】解: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错误;
D、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A。
12.人耳感受声音的第一个“部件”是( )
A.头骨B.听小骨C.神经D.鼓膜
【解答】解:外界的声音传到人耳处,会首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把这种振动传递到耳内,故人耳感受声音的第一个“部件”是鼓膜。
故选:D。
13.有关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主要作用是美观
B.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的
C.耳廓主要防止杂物进入耳道中
D.耳廓主要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楚
【解答】解:在耳朵构造中,耳廓是位于头部两侧,前凹后凸,起收集声波的作用。
故选:D。
14.下面关于声现象的一些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B.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生的音调会不同
C.雷声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
D.狗趴在地上睡觉,耳朵贴着地面,很容易发觉人走动,是因为狗的耳朵特别灵敏
【解答】解:A、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故A错误;
B、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会不同,故B错误;
C、雷声是高空中空气振动产生的,而不是太空中产生的,太空中没有空气,不可能传播声音,故C正确;
D、狗贴着地面容易发觉人走动,是因为固体能传播导撞,且固体的传声效果好一些,故D错误。
故选:C。
15.关于声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波靠介质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B.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C.声波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D.正常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约为20赫兹到2000赫兹
【解答】解:A、声波靠介质传播,一切固、液、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
B、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一般不同,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故B正确;
C、声波在15℃时速度约为340米/秒,故C正确;
D、正常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故D错误。
故选:D。
16.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 )
A.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跳
B.同学们在教室里听到老师的讲话声
C.捂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
D.小明听到小华骨关节运动时发出的声音
【解答】解:A、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是通过空气和固体传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同学们在教室里听到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空气传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堵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抵在牙齿上听到声音,是通过骨传给听觉神经的,属于骨传导,故C符合题意;
D、小明听到小华骨关节运动时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在你旁边的人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
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到听神经的
D.饼干太干了
【解答】解:自己吃饼干时发出声音是经过头部骨骼直接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的,自己的耳朵听起来就觉得声响较大。你旁边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是因为食物发出的破裂声经过空气传到你的同学耳朵的过程中,在空气中就会损失一部分,且气体比固体传声效果差,所以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ABD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
故选:C。
18.动物活动时常常忘不了竖起耳朵,并且不断转动着头部,这是因为( )
A.向其它动物示威B.判断声源的方向
C.动物的一种习惯D.赶小虫
【解答】解:当动物在外活动时,如果有声音常常会竖起耳朵并不时的转动着方向,这样做可以声音使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不同,声音的强弱也不同,动物根据这些差异,来确定发声物体的位置,从而可以做出防卫措施。
故选:B。
19.魔术师在某次演出中表演了“狮吼功”:把嘴靠近红酒杯发声将红酒杯震碎。其奥秘为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达到共振而震碎红酒杯。魔术师表演中调节的是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解答】解:魔术师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达到共振而震碎红酒杯,因为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魔术师表演中调节的是声音的音调,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音乐会上,女中音放声独唱,男高音轻声伴唱。下列关于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女中音比男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女中音比男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女中音比男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D.女中音比男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解答】解:音乐会上,女中音放声独唱,男高音轻声伴唱;女中音的声带振动频率较低,但振动幅度大,所以其声音的响度大但音调低;男高音的声带振动频率快,但振动幅度小,所以其声音的音调高但响度小;故A正确。
故选:A。
21.如图所示为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其由65件钟编排而成,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可以听到不同的( )
A.响度B.音色C.音调D.振幅
【解答】解:编钟的型号、大小不同,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不同的编钟时,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故产生声音的音调不同。
故选:C。
22.往热水瓶里灌水,热水瓶在被灌满的过程中,从热水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 )
A.越来越高B.越来越低C.始终不变D.忽高忽低
【解答】解:往暖水瓶中灌水时,是由暖水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的,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因此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故选:A。
23.海边的渔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深处。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便来临了。以下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
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
B.水母接收到了大海的召唤
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D.水母接收到了人说话的声音
【解答】解:风暴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听不到的范围之内,但水母等动物可以听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异常反应预测灾难,故只有选项A的说法正确。
故选:A。
24.医生使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其目的是为了( )
A.减小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B.改变音调
C.提高音调
D.增大发声体振幅
【解答】解: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橡胶管减少了声音的分散,提高了响度;
故选:A。
25.在敲击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我们从示波器中看到了如图所示的波形,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我们看到波形逐渐发生了变化,图中哪一幅是变化时出现的波形( )
A.
B.
C.
D.
【解答】解:
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其频率和音色不会发生改变,但其振幅会发生变化,响度会发生变化;
从图可以看出:
A的振幅没有改变,不合题意;
B的频率变小,不合题意;
D的波形改变,说明音色改变,不合题意;
只有C是频率、音色不变,只是振幅变小,响度变小,符合题意。
故选:C。
26.智能机器人“小度”已经进入家庭,可以用简单语言与家庭成员交流。关于机器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的声音与家庭成员的声音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人的大
【解答】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器人的声音也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的人或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机器人的声音与家庭成员的声音音色不同,故C正确;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与发声体无关,所以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人的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27.如图所示的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解答】解:
A、由图可知,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振动频率相同,所以甲、乙的音调相同,故A正确;
B、由图可知,甲和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只是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乙和丁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振动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但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C错误;
D、由图可知,丙和丁偏离原位置的幅度不同,所以响度不同,只是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28.下列现象中不跟回声有关的是( )
A.夜深人静时说话特别响亮
B.雷雨时候人们听到轰隆隆的雷声
C.蝙蝠利用超声波捕捉蚊虫
D.船只利用“声呐”测定冰山的距离
【解答】解:
A、夜深时说话特别响亮是因为没有受到其它声音的干扰,就感觉比较响亮,与回声无关。此选项符合题意;
B、轰隆隆的雷声,是雷声在云层和大地间发生了多次的反射,属于回声现象。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来捕捉蚊虫。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船只利用“声呐”测冰山的距离,是利用回声测距。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9.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34m
C.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18.9m/s
D.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20m/s
【解答】解:
(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
由v=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故A错;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2s=68m;
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即汽车行驶的距离):
s′=s1﹣s2=85m﹣68m=17m,故B错;
(2)汽车行驶这17m共用的时间:t′=△t﹣t1+t2=0.9s﹣0.25s+0.2s=0.85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20m/s,故C错、D正确。
故选:D。
30.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A.扬声器播放的音乐使烛焰晃动
B.超声波清洗眼镜
C.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
D.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
【解答】解:A、扬声器播放的音乐使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不合题意;
B、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B不合题意;
C、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
D、穿越市区公路两边的“隔音蛟龙”,在噪声的传播过程减弱噪声,属于阻断噪声传播,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1.2015年3月13日下午,缅甸军机炸弹落入中方境内,造成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大水桑树村正在甘蔗地作业的无辜平民4死9伤。目前在战争中使用的炸弹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内填充有爆炸性物质,炸弹主要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热辐射与破片对攻击目标造成破坏;另外也有像中子弹这样产生大量中子放射线,主要对生物造成伤害,避免对有如建筑等物品造成损害,使经济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特殊炸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炸弹爆炸时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是一种声波,说明声波是有能量的
B.热辐射能造成破坏,主要是因为热辐射会使生物发生变异
C.炸弹爆炸是化学变化
D.放射线就是电磁波
【解答】解:
A、炸弹爆炸时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是一种声波,声波具有能量,故A正确;
B、炸弹主要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热辐射与破片对攻击目标造成破坏,故B正确;
C、炸弹爆炸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C正确;
D、产生放射线的过程是原子核衰变的过程,属于天然放射现象,不是电磁波,故D错误。
故选:D。
32.当轿车倒车时,尾部在非安全距离内遇到人或障碍物,倒车雷达就会发出警报,方便司机判断车尾与后部障碍物间的距离。在倒车雷达工作的过程中,会应用到下列物理知识中的哪几项①声的反射②超声波③声波可以传递信息④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
A.只有③B.只有④C.只有①②③D.只有①②④
【解答】解:倒车雷达,即倒车防撞雷达,也叫泊车辅助装置,它能以声音或更为直观的显示告知司机车辆周围是否有障碍物,倒车时,利用超声波原理,由装置在车尾保险杠上的探头发送超声波撞击障碍物后反射此声波,计算出车体与障碍物间的实际距离,然后提示给司机,使停车或倒车更容易、更安全,所以说倒车雷达应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获得一些信息。所以倒车雷达工作过程中,应用了超声波、回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没涉及到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部分。
故应用的物理知识有①声音的反射;②超声波; ③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故选:C。
33.从环保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
A.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
B.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力的演讲声
C.夜深,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
D.上物理课时,听到隔壁教室音乐课传来的歌声
【解答】解:A、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属于噪声,不符合题意;
B、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力的演讲声,不属于噪声,符合题意;
C、夜深,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影响了人们的休息,属于噪声,不符合题意;
D、上物理课时,听到隔壁教室音乐课传来的歌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听课,属于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4.下列强度的声不会影响我们学习的是( )
A.120dBB.90dBC.70dBD.30dB
【解答】解:噪声到70dB,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影响听力,并引起多种疾病,故不会影响我们学习的是30dB,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均有关
B.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C.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
D.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均有关,一般固体中的声速最大,空气中的声速最小,在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速不同,故A正确;
B、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
C、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
D、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故D错误。
故选:D。
二.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36.小聪学习了声现象后,他产生了质疑,当我们用力敲击桌子时,桌子也发出声音但却看不到桌子在振动。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帮小聪解开他的疑惑。
(1)实验器材: 桌子、碎纸屑 。
(2)实验步骤及现象: 将碎纸屑均匀洒在桌子上,用力敲击桌子,听到桌子发出声音的同时,观察到碎纸屑被弹起 。
(3)实验结论: 桌子发声也在振动 (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解答】解:通过碎纸屑(碎泡沫或小纸团、绿豆)被弹起体现桌面的振动,这种实验方法叫做放大法;
(1)所用实验器材:桌子、碎纸屑;
(2)实验步骤及现象:将碎纸屑均匀洒在桌子上,用力敲击桌子,听到桌子发出声音的同时,观察到碎纸屑被弹起。
(3)实验结论:桌子发声也在振动。
故答案为:(1)桌子;碎纸屑;
(2)将碎纸屑均匀洒在桌子上,用力敲击桌子,听到桌子发出声音的同时,观察到碎纸屑被弹起。
(3)桌子发声也在振动。
37.如图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则: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变小 。
(2)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同时通过推理可知: 真空 不能传声。
【解答】解:
(1)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当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时,铃声消失;
(2)此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变小;(2)介质;真空。
三.解答题(共3小题)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据科学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温度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某人通过实验确定了声音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其中在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31m/s;5℃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34m/s;10℃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37m/s;15℃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通过材料可知,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越快 。
(2)某天的气温为0℃,刘雯听见了远方传来的歌声。若刘雯与歌声传来的地方相距66.2m,则刘雯是在歌声发出 0.2 s后听到声音的。
【解答】解:
(1)根据材料中四次空气中的声速不同,得出结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在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31m/s,根据式v=可知,
刘雯的歌声传播的时间为:t===0.2s。
故答案为:(1)越快;(2)0.2。
39.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使两只船在水中相距3km;一只船上的学生将一个发声体放入水中,当发声体发声的同时,船上的灯闪亮;另一只船上的学生在水里放一个听声器,他们看到灯闪亮后经过2s收到了发声体的声音。请问他们测出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m/s?(假定另一只船上的学生刚看到灯光的时刻和发声体开始发声的时刻相同)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看到灯发光,经过2s听到响声,可近似认为声音在水中传播3km用的时间为t=2s。
s=3km=3000m;
所以速度是:v===1500m/s
答: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1500m/s。
40.现在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线)、皮筋、鼓、碎纸屑、小锤。请你从中任选器材,设计一个有关声现象(选择题目“探究声音响度与振幅关系”、“探究声音音调与频率关系”、“探究声音产生条件”)实验报告。
【解答】解:(1)实验目的:探究声音音调与频率关系。
(2)所选器材:钢尺,木梳。
(3)主要步骤:使用相同的力用钢尺拨动木梳齿,第一次用力慢慢拨动梳齿,第二次用相同的力快速拨动梳齿,比较声音的高低;
物理道理: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故答案为:(1)探究声音音调与频率关系;(2)钢尺,木梳;(3)使用相同的力用钢尺拨动木梳齿,第一次用力慢慢拨动梳齿,第二次用相同的力快速拨动梳齿,比较声音的高低。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1/10/20 13:50:11;用户:科学账号;邮箱:yjpxxx15@xyh.cm;学号:30479247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声现象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所选器材: (仅限题目给出器材)
(3)简要写出合理方案: (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声现象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探究声音音调与频率关系
(2)所选器材: 钢尺,木梳 (仅限题目给出器材)
(3)简要写出合理方案: 使用相同的力用钢尺拨动木梳齿,第一次用力慢慢拨动梳齿,第二次用相同的力快速拨动梳齿,比较声音的高低 (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