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五年级上册6 将相和教案
展开将 相 和
廉颇 蔺相如 顾全大局、热爱国家
知错就改 临危不惧、足智多谋课题:6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识字,并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词语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 了解廉颇在赵国历史上的功绩,理解廉颇对蔺相和的不服气,知道将相失和的真正原因。并读出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廉颇在赵国历史上的功绩,理解廉颇对蔺相和的不服气,知道将相失和的真正原因。并读出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执教时间:9月23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识字,并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词语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技术运用
设计意图(学科及技术方面)
一、揭示课题
对应目标1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5课,这是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读题)
2、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读了课文,你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1
1、个别读,齐读。
2、交流,理解“将、相、和”每个字的意思。
读准“蔺”的音,认清字形
3、
课前推送资料
清晰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初步了解他们的身份。
评价关注学生读音准确。
二、初读感知
对应目标2
(一)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 失信 抵御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同心协力 负荆请罪)
(二)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出示课件5)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说说“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课件5)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出示课件6)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1、浏览课文,思考,作标记,写小标题。
认读“渑池”
推送PPT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事情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作铺垫。
把握整体,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
评价关注学生抓关键词总结小故事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
对应目标2、3
学习第一个小故事。2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学生各抒己见。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3、讨论、交流。
4、朗读第一个故事。
课堂提问
推送PPT
画笔工具
深入学习课文,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通过品词析句和不同形式的朗读形式,体会人物品质。
把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作为教学重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理解主题,还有助于学生的写作。
评价关注学生对将相失和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的理解,能结合主要和次要原因,说一说将相和的起因。
四、总结过渡,布置作业
1、廉颇的想法对吗?
2、面对廉颇的不服气,蔺相如是怎样做的?找到描写蔺相如对待廉颇的态度的句子,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1、自由讨论
2、圈划词句
分组研讨
教学反思(围绕信息技术整合学科特点来谈):
我从教材特点和读写训练的任务考虑,觉得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又因为在故事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历史背景,课文的内容又比较长,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围绕课文进行资料的收集,预习课文,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个总的印象。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什么为线索引入呢?我就从课题《将相和》入手,学生读课题,引导思考:和是什么?为什么要讲和,为什么又能言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蔺相如立功,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让学生抓住这条线索去阅读理解。本环节,我推送课堂提问,让学生简要回答以上问题,为之后的学生理清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表现出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
2.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重难点:
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表现出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环节及对应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技术运用
设计意图
评价关注点
一、学习“渑池之会”
对应目标1
1.蔺相如出身低贱,原本只是宦官的家臣。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的话对不对? (媒体回到:完璧归赵后„„)
我们学过了《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会被封为上大夫?
2.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打开书本,自己默读有关内容,划出蔺相如的言行,想一想他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出示:言行→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
3交流
(1)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这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师:秦国武力强大,对赵国怀有极大的野心,渑池之会显然„„所以赵王和大臣们才会„„,而蔺相如„„,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审时度势,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勇敢)1
(2)蔺相如捧着一个缶,突然跪在秦王面前,说:“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a.秦王逼赵王鼓瑟,还让人记下来,说是赵王为秦王鼓瑟。赵王为什么气得脸都紫了?(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
b.师: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c.师出示“瑟”和“缶”的图片,补充介绍这两种乐器:瑟:制作精美,声音悦耳,是高雅的乐器;缶:形似酒器,就地取材,比较简陋,声音比较单调,低沉,是一种民间的,比较低俗的乐器。
从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勇敢机智,随机应变)
(3)蔺相如突然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a.秦国的武力强于赵国,渑池又在秦国的境内。蔺相如在敌人的地盘上,威胁强大的秦王,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维护国家的尊严,勇敢无畏)
b.课文中蔺相如避秦王击缶,共有两句语言描写,男女生分别来读一读,再体会一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先礼后兵,据理力争)
C。蔺相如以死相威胁,这一幕让我想起了他以前也有过类似的举动。(完璧归赵)
蔺相如真的准备和亲王拼命吗?
(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为维护国家的尊严,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士可杀,不可辱,为了国家的尊严,无论如何也要秦王击缶。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
(4)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
4.蔺相如的嘴厉不厉害?就是靠这张嘴,在骄横霸道的秦王面前,没有费一兵一卒,一刀一剑,维护了赵国的利益。
可是,他靠的仅仅是一张嘴吗?其实蔺相如靠的不光是一张嘴,更有过人的(才智),和临危不惧的(勇气)啊!板书:智勇双全
5。过渡:然而,廉颇只看到蔺相如的职位高过自己,却没有看到蔺相如在和秦王斗争时也是出生入死的,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蔺相如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呢?
1、结合上节课所学的课文,简单交流;
2、默读第2到9小节,思考,划句,交流体会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
3、评价蔺相如
4、认识瑟和缶
5、角色扮演读
推送PPT
分组研讨
推送PPT
数字教材批注
画笔工具
深入学习课文,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通过品词析句和不同形式的朗读形式,体会蔺相如临危不惧、随机应变、勇敢机智的人物品质。对廉颇的意见进行正确的判断。
评价关注学生人物品质的提炼、朗读中的情感。
二、学习“负荆请罪”
对应目标2
1.教师提问:廉颇因为什么原因与蔺相如失和。(板书:不和)
2、了解将相失和的表面原因和真正原因。
那么,廉颇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廉颇的话。
出示:廉颇很不服气„„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3.师:廉颇的语气是(愤愤不平的,很不服气的)。 指导朗读。2
4、总结将相不和的原因。
板书:不服气
1.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
(1)这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他就请病假不上朝,避开廉颇。
(2)有一天,„„就赶紧叫车夫往回赶。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开廉颇?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蔺相如的话:“秦王我都不怕„„有机可乘了吗?”
师:的确如此,无论是在完璧归赵,还是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始终和秦王针锋相对,毫无惧色。
c.但他为什么处处避让廉颇呢?
引导学生读懂第二话: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从渑池会中找找根据?
师:秦王野心勃勃,渑池之会对赵王来说凶险之极。但赵王最后不受其辱,安然返回,是因为蔺相如和廉颇互相配合的结果。
补充: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在“完璧归赵”中接应蔺相如的也是大将军廉颇。
d.引读:如果将相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会乘机攻打赵国。) e.蔺相如避开廉颇,究竟避的是什么?再读蔺相如的话,想一想。(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蔺相如避让廉颇,完全是不想让将相的矛盾公开化,扩大化,是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
板书:顾全大局
3.出示图片:引读最后一节: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那里。。。。。。 a.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出示: “负荆请罪”:背上荆条请对方责罚,表示请罪的意思。) b.廉颇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 )
板书:个人利益
4.一员德高望重、战功赫赫的老将,脱下战袍,赤裸着上身,背负着荆条,登门请罪,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从廉颇的这些举动,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板书:知错就改)
5.出示句子:从此以后,„„ (引读)
“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同心协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以国家利益为重 板书:国家利益)
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将与相同心协力,使得秦国很多年都不敢来进犯。
1、交流句子。
2、齐读蔺相如的话。
3、改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什么意思?(反问句)
4、指名回答:
(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他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做好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
5、自由讨论
推送PPT
推送图片
通过分析将相和的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缺点和优点,学会欣赏廉颇的直爽和知错就改的品性。
评价关注学生能从多个维度评价人物。
四、总结拓展
1、引读将相和好的美好结局。
2、将相二人言归于好,两人相见,会说些什么?
1、齐读。
2、思考,想像说话。
推送分组研讨
安排想像说话,既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又对人物品质有更深入的体会。
教学反思(围绕信息技术整合学科特点来谈):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提前推送三个古诗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看,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我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运用画笔工具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介绍作家作品,导入新课学习,学习“连词成句地读”,再读课文,学习生字,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获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获奖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6 将相和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6 将相和教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