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人教版 初中化学月考测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25871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10月22日人教版 初中化学月考测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25871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10月22日人教版 初中化学月考测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25871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10月22日人教版 初中化学月考测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10月22日人教版 初中化学月考测试卷,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常见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物质的用途没有利用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防腐
B.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C.二氧化碳用于鉴别澄清的石灰水和蒸馏水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2.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有些同学提出“可以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就“可以先用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探究中的( )
A.实验B.假设C.观察D.作结论
3.下列常见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 )
A.量筒不仅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还可用作化学反应的容器
B.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试管可以直接受热
C.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若指针偏向左侧,应向右盘加砝码至天平平衡为止
D.熄灭酒精灯时,可用灯帽盖灭,也可用嘴吹灭
4.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粉笔折断B.灯泡发光C.蜡烛燃烧D.酒精挥发
5.下列家庭生活中的做法或现象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冰块融化B.牛奶变质C.烧制陶瓷D.铁锅生锈
6.下列关于红磷的自我介绍中,属于描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暗红色粉末B.我沸点较低
C.我具有可燃性D.我难溶于水
7.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B.雪糕融化C.食物腐烂D.轮胎爆炸
8.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B.铁水铸成锅C.粮食酿酒D.酒精挥发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颜色改变现象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酒精燃烧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D.只有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取液体的最少量,应以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为准
B.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
C.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超过灯容积的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要移动试管,以防液体溅出
11.量筒中有一定量的液体,小宁读得体积为25mL;倒出部分液体后,小宁又读得体积为19m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第一次仰视读数第二次俯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B.若第一次平视读数第二次仰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C.若第一次俯视读数第二次仰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D.若第一次俯视读数第二次平视读数,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
12.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药品时未说明用量,固体一般取1~2g,液体一般取1~2mL
B.称取氯化钠时天平指针向左盘偏转,应向右侧移动游码或添加砝码至天平平衡
C.对试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时,用酒精灯内焰进行加热
D.当试管内壁附着的水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说明试管已洗涤干净
1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B.C.D.
14.下列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
A.汽车燃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
B.沙尘暴导致空气中颗粒物增多
C.燃煤发电厂产生有害气体
D.生物的腐烂放出一氧化碳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5.加热 、 里的物质时要垫石棉网。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必须使用 夹持,将它从试管 套入,夹在试管的 部。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要超过容积的 。
16.实验室现有10mL、20mL、50mL、100mL的量筒。
(1)现要量取30mL的蒸馏水,应选取 mL的量筒。
(2)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与 。
(3)某学生从装有30mL水的量筒中倒出部分水后,量筒放平稳,而且面对刻度线,仰视液面读数为10mL,则倒出水的体积 (填“<”、“>”或“=”)20mL。
17.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甲烷(CH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的蓝色火焰并产生无色液滴和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甲烷过多排放于空气中也会导致较严重的温室效应。
(1)甲烷的物理性质 (写1条);
(2)甲烷的化学性质 (写1条);该化学性质的用途为 ;
(3)若要收集一瓶甲烷气体可采用 方法,理由是 ;
(4)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镁:银白色固体,质量轻,硬度小,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镁的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能与稀盐酸剧烈反应,在加热时,也可以与水发生反应。当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与氧气反应,也与氮气反应,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因此,常用作军事上的信号弹。节日燃放的烟花中除了有硫,也有粉碎的镁粉。如果存放的金属镁着火了,是不可以用二氧化碳去扑灭的,那将会是“火上浇油”,引发更大的火灾。
(1)镁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常温下镁能与稀盐酸剧烈反应,在加热时,也可以与水发生反应。当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能与氧气反应,也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常温下镁能与稀盐酸剧烈反应,在加热时,也可以与水发生反应。当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能与氧气反应,也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
(2)发生的物理变化有 ,化学变化有当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与氧气反应,也与氮气反应。
(3)镁的用途有常用作 。
(4)硫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从微观上看,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 。
19.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可以”等词语往往指 ,若叙述中有“变成了”“生成”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 ,如酒精能燃烧,属于 ;酒精燃烧,属于 。
20.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下列方案或结论正确的是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1.化学小组欲测定某锌矿废渣(主要成分为Zn和少量CuO,其他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参与反应)中锌的质量分数并回收金属铜。现利用稀硫酸、生铁粉末(Fe、C)等物质设计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1)方案一中,步骤Ⅰ所得固体与锌矿废渣的质量差为 的质量。步骤Ⅲ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是 ,对应滤渣的组成是 ;从该滤渣中回收金属铜,除稀硫酸外还需要的一种试剂是 。
(2)方案二中,若不测滤渣的质量,结合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也可达成测定目的。除锌矿废渣质量外,还需测量的数据是 ;若省略步骤Ⅰ,测定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四.解答题(共3小题)
22.(1)某同学在实验中,若不小心将酒精灯碰翻在桌上,桌上洒落的酒精燃烧起来,最简捷有效的扑灭方法是 。
(2)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的标签没有面向手心,后果是 。
(3)小明同学需要量取50mL的水并加热至沸腾,在此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4)张老师让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5.6g食盐,发现指针向左偏转,接下来小明应进行的操作是 。
23.分类、类比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化学实验可按其主要目的分为:探究物质的性质、探究物质的含量、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等。据此应将下列实验中的A与(1) (填“B”或“C”或“D”)归为一类,依据是(2) 。
24.某固体粉末含铜、氧化铜和铁,为测定其中铜元素的含量,分别取ag该样品开展实验,获取、称量滤渣铜的质量并进行计算,实验前,设计了如下方案:
【方案一】
①滤液N中最多含溶质 种;滤渣M中只含铜,不含铁的原因是 。
【方案二】
②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比较以上两种方案,哪一种能更准确测定铜元素的含量并写出理由 。
2021年10月22日初中化学的初中化学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解答】解:A、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防腐是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充入电灯中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用于鉴别澄清的石灰水和蒸馏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变的是蒸馏水,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氧气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根据题意,“拿磁铁来吸引一下”,在实验、假设、观察、作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实验的环节。
A、“可以先用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故选项正确。
B、“可以先用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不是假设,故选项错误。
C、“可以先用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不是观察,故选项错误。
D、“可以先用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不是作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分析】A、根据量筒的用途进行分析;
B、根据试管和烧杯加热条件进行分析;
C、根据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的步骤进行分析;
D、根据酒精灯的熄灭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A、量筒只能用来量度液体体积,不能用来做反应容器,故A错;
B、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不能直接加热,试管可以直接加热,故B正确;
C、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的步骤:先调平衡,再放好砝码和游码,最后加药品,若指针偏向左侧,说明药品多了,要减少药品,故C错;
D、酒精灯的熄灭方法: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故D错。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4.【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粉笔折断、灯泡发光、酒精挥发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粉笔折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灯泡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牛奶变质、烧制陶瓷、铁锅生锈都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冰块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牛奶变质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烧制陶瓷,陶瓷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铁锅生锈,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不稳定性、酸碱性、金属的活泼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等;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
【解答】解:A、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等等,因此暗红色粉末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等等,因此沸点较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是磷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等等,因此难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汽油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雪糕融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轮胎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8.【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石蜡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铁水铸成锅,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粮食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酒精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9.【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答】解:A、有颜色改变现象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如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的液体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正确,如电灯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酒精燃烧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错误,还有光能;故选项错误;
D、只有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错误,如电灯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分析】根据实验室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根据取液体的最大量应以不超过试管容积的;故选项A说法不正确;
B、根据实验室固体药品的取用一般用药匙,故选项B说法正确;
C、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少于;故选项C说法不正确;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要先预热,后固定在液体处进行加热,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炸裂,故选项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取液体的量,固体药品的取用,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灵活应用到解题当中。
11.【分析】根据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平放,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体积。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进行分析。
【解答】解:A、若第一次仰视读数为25mL,则量筒内实际液体的体积大于25mL,第二次俯视读数为19mL,说明量筒内液体体积小于19mL,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A正确;
B、若第一次平视读数为25mL,实际液体体积为25mL,第二次仰视读数为19mL,量筒内实际液体体积大于19mL,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应小于6mL,B错误;
C、若第一次俯视读数为25mL,则量筒内实际液体的体积小于25mL,第二次仰视读数为19mL,量筒内实际液体体积大于19mL,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应小于6mL,C错误;
D、若第一次俯视读数为25mL,则量筒内实际液体的体积小于25mL,第二次平视读数为19mL,量筒内实际液体体积为19mL,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应小于6mL,D错误;
故选:A。
【点评】正确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减小误差有利于实验的准确性。
12.【分析】A、根据取用药品的原则进行分析;
B、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C、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D、根据仪器洗干净的标准进行分析。
【解答】解:A、取用药品的原则:未说明用量,固体一般刚好盖满试管底部,液体一般取1~2mL,故A错;
B、称取氯化钠时天平指针向左盘偏转,说明药品多了,要减少药品,故B错;
C、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C错;
D、当试管内壁附着的水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说明试管已洗涤干净,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13.【分析】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D、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为防止腐蚀胶头滴管,使用滴管的过程中不可平放或倒置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应该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试管没有倾斜、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4.【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汽车燃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沙尘暴导致空气中颗粒物增多,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燃煤发电厂产生有害气体,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生物的腐烂放出一氧化碳,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5.【分析】根据仪器的用途、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来分析。
【解答】解:烧杯和烧瓶在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以防仪器受热不均,造成炸裂;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必须使用试管夹夹持,将它从试管底套入,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以防液体沸腾,溅出伤人。
故答案为:烧杯;烧瓶;试管夹;底;中上;。
【点评】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要严格按照基本的操作要领操作,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16.【分析】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选择量筒时两通道额量程要大于或等于所量取的液体的体积并且是接近量取的液体的体积,故选择50mL量筒,故填:50;
(2)读数时,视线要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故填: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3)从装有30mL水的量筒中倒出部分水后,量筒放平稳,而且面对刻度线,仰视液面读数为10mL,则读数小于量筒内液体的实际量,可能是11mL,故到处的液体体积可能是30mL﹣11mL<20mL,故填:<。
故答案为:(1)50;
(2)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3)<。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量筒的使用的知识,可以依据量筒的使用方法进行。
17.【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甲烷的收集方法、符号表达式的书写等。
【解答】解:(1)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故答案为:无色或无味的气体或密度小于空气或难溶于水;
(2)甲烷具有可燃性,该化学性质的用途为做燃料;故答案为:具有可燃性;做燃料;
(3)若要收集一瓶甲烷气体可采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理由是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或甲烷的密度小于空气;故答案为: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或甲烷的密度小于空气;
(4)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水,故答案为:CH4+O2H2O+CO2。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用途和符号表达式的书写等,要记忆有关甲烷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8.【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一般加上能或不能、易或不易等。物质的用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解答】解:(1)镁的物理性质有:银白色固体,质量轻,硬度小;故答案为:银白色固体,质量轻,硬度小;
(2)发生的物理变化有:粉碎镁粉,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故答案为:粉碎镁粉;
(3)镁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因此镁常用作军事上的信号弹;故答案为:常用作军事上的信号弹;
(4)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从微观上看,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二氧化硫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故答案为:硫+氧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用途和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等,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9.【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一般加上能或不能、易或不易等。
【解答】解: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可以”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变成了”“生成”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如酒精能燃烧,通过酒精燃烧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正在发生,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性质;变化;化学性质;化学变化。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0.【分析】A、根据碱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除杂方法来分析;
C、根据离子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鉴别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氯化氢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不能利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CO2中混有少量的HCl气体,故A错误;
B、氯化钾与盐酸不反应,而碳酸钾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除去KCl固体中的K2CO3,可采用取样、溶解、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蒸发的方法,故B正确;
C、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该溶液中不一定有SO42﹣,是因为氯离子也能和银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钡离子也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白色沉淀,故C错误;
D、碳酸钾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氯化钾与盐酸不反应,所以鉴别碳酸钾和氯化钠溶液,可取样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为碳酸钾,无现象的为氯化钠。
故答案为:B;取样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为碳酸钾,无现象的为氯化钠。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1.【分析】(1)灼烧时,锌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锌;
稀硫酸和氧化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
高温条件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2)除锌矿废渣质量外,还需测量的数据是气体体积,根据气体体积和气体密度能够计算气体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气体质量可以计算锌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锌的质量分数;
若省略步骤Ⅰ,测定结果不变,是因为无论是否省略步骤Ⅰ,都不影响生成的气体体积,即不影响锌质量分数的计算。
【解答】解:(1)方案一中,灼烧时,锌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锌,步骤Ⅰ所得固体与锌矿废渣的质量差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步骤Ⅲ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是过量的稀硫酸和氧化锌反应生成的硫酸锌、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对应滤渣的组成是过量的铁、反应生成的铜、不能反应的碳;从该滤渣中回收金属铜,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过滤除去铁,除稀硫酸外还需要的一种试剂是二氧化碳,是因为高温条件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从而得到铜。
故填:参加反应的氧气;硫酸锌、硫酸亚铁;铁、铜、碳;二氧化碳。
(2)除锌矿废渣质量外,还需测量的数据是量筒中水的体积(反应生成的气体体积),根据气体体积和气体密度能够计算气体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气体质量可以计算锌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锌的质量分数;
若省略步骤Ⅰ,测定结果不变,是因为无论是否省略步骤Ⅰ,都不影响生成的气体体积,即不影响锌质量分数的计算。
故填:量筒中水的体积;不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解答题(共3小题)
22.【分析】(1)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因此灭火的原理则有:隔断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撤离可燃物。通常可使用泥沙、灭火器或湿抹布等隔断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用水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试剂瓶标签向着手心是为防止流下的药液腐蚀标签,导致看不清标签上的药品的名称去分析解答;
(3)根据量取50mL需要用到量筒、胶头滴管,加热至沸腾,需要用到加热仪器进行分析;
(4)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用湿抹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灭火方法比较简捷。
(2)试剂瓶标签向着手心是为防止流下的药液腐蚀标签,导致看不清标签上的药品的名称;故答案为:药液腐蚀标签;
(3)量取50mL需要用到量筒、胶头滴管,加热至沸腾,需要用到烧杯、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
(4)用托盘天平称量5.6g食盐,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说明药品多了,要减少药品至天平平衡。
故答案为:(1)用湿抹布盖灭;
(2)药液腐蚀标签;
(3)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
(4)减少药品至天平平衡.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实验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
23.【分析】根据A是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实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是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实验,B是探究氢气化学性质的实验,C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D是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实验。
故答案为:
D;都是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实验。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常见化学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分析】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加热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①滤液N中最多含溶质3种,即过量的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硫酸铜;
滤渣M中只含铜,不含铁的原因是稀硫酸过量,铁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故填:3;稀硫酸过量,铁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②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现象是黑色固体变红色;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COCu+CO2。
故填:黑色固体变红色;CuO+COCu+CO2。
③方案二能更准确测定铜元素的含量,是因为方案二中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完全反应生成铜,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后,铁完全反应,滤渣X是铜,根据铜质量和样品质量可以计算铜元素的含量。
故填:方案二能更准确测定铜元素的含量,是因为方案二中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完全反应生成铜,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后,铁完全反应,滤渣X是铜,根据铜质量和样品质量可以计算铜元素的含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或结论
A
除去CO2中混有少量的HCl气体
通入装有足量NaOH溶液的洗气瓶
B
除去KCl固体中的K2CO3
取样、溶解、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蒸发
C
鉴别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
D
鉴别碳酸钾和氯化钠溶液
A
B
C
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本单元综合和测试单元测试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第一~七单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39,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98 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本单元综合和测试单元测试综合训练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