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粤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导学案
展开[学习目标] 1.掌握三个平均速度公式及其适用条件,会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相关问题.2.会推导Δs=aT2并会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导学探究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经过一段时间末速度为vt.
(1)画出物体的v-t图像,求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在图像中表示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并求出.(结果用v0、vt表示)
答案 (1)v-t图像如图所示.
因为v-t图像中图线与t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t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可表示为s=eq \f(v0+vt,2)·t①
平均速度eq \x\t(v)=eq \f(s,t)②
由①②两式得eq \x\t(v)=eq \f(v0+vt,2).
(2)由图可知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梯形中位线的长度,即:=eq \f(v0+vt,2).
知识深化
1.平均速度公式:eq \x\t(v)==eq \f(v0+vt,2)
即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该段时间初、末速度矢量和的一半.
2.三个平均速度的比较
(1)eq \x\t(v)=eq \f(s,t)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运动.
(2)eq \x\t(v)=eq \f(v0+vt,2)及eq \x\t(v)=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某汽车从车站由静止开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了12 s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汽车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下,共历时20 s,运动了50 m,求汽车在上述运动中的最大速度.
答案 5 m/s
解析 法一:基本公式法
设最大速度为vmax,
由题意得s=s1+s2=eq \f(1,2)a1t12+vmaxt2-eq \f(1,2)a2t22,
t=t1+t2,vmax=a1t1,0=vmax-a2t2,
解得vmax=eq \f(2s,t)=eq \f(2×50,20) m/s=5 m/s.
法二:平均速度法
由于汽车在前、后两阶段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前、后两阶段的平均速度均为最大速度vmax的一半,
即eq \x\t(v)=eq \f(0+vmax,2)=eq \f(vmax,2),
由s=eq \x\t(v)t得vmax=eq \f(2s,t)=5 m/s.
2019年6月6日,中国科考船“科学”号对马里亚纳海沟南侧系列海山进行调查,船上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完成了本航次第10次下潜作业,“发现”号下潜深度可达6 000 m以上.潜水器完成作业后上浮,上浮过程初期可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1.今测得潜水器相继经过两段距离为8 m的路程,第一段用时4 s,第二段用时2 s,则其加速度大小是( )
图1
A.eq \f(2,3) m/s2 B.eq \f(4,3) m/s2 C.eq \f(8,9) m/s2 D.eq \f(16,9) m/s2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可知:v1=eq \f(8,4) m/s=2 m/s;v2=eq \f(8,2) m/s=4 m/s
再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a=eq \f(Δv,Δt)=eq \f(4-2,3) m/s2=eq \f(2,3) m/s2.
针对训练1 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共运动4 s,第1 s内位移为3 m,最后2 s内位移为16 m,则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
A.1 m/s2 B.1.5 m/s2 C.2 m/s2 D.2.5 m/s2
答案 C
解析 第1 s内平均速度:eq \x\t(v)1=eq \f(s1,t1)=3 m/s,等于中间时刻0.5 s时的瞬时速度,即v0.5=eq \x\t(v)1=3 m/s
最后2 s内平均速度:eq \x\t(v)2=eq \f(s2,t2)=8 m/s,等于中间时刻3 s末的瞬时速度,即v3=eq \x\t(v)2=8 m/s
a=eq \f(v3-v0.5,Δt)=eq \f(8-3,3-0.5) m/s2=2 m/s2,选项C正确.
一列从车站开出的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这列火车的长度为l,火车头经过某路标时的速度为v1,而车尾经过此路标时的速度为v2,求:
(1)火车中点经过此路标时的速度大小;
(2)整列火车通过此路标所用的时间t.
答案 (1)eq \r(\f(v12+v22,2)) (2)eq \f(2l,v1+v2)
解析 火车的运动情况可以等效成一个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一时刻速度为v1,前进位移l,速度变为v2,所求的是质点经过eq \f(l,2)处的速度,其运动简图如图所示.
(1)前一半位移eq \f(l,2):v2-v12=2a·eq \f(l,2)
后一半位移eq \f(l,2):v22-v2=2a·eq \f(l,2)
所以有v2-v12=v22-v2,故v=eq \r(\f(v12+v22,2)).
(2)火车的平均速度eq \x\t(v)=eq \f(v1+v2,2)
故整列火车通过此路标所用时间t=eq \f(l,\x\t(v))=eq \f(2l,v1+v2).
1.注意: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与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是不同的,=eq \f(v0+vt,2),=eq \r(\f(v02+vt2,2)).
2.可以证明:不论物体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总有>.
二、位移差公式Δs=aT2
导学探究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从某时刻起T时间内的位移为s1,紧接着第二个T时间内的位移为s2.Δs=s2-s1,试证明:Δs=aT2.
答案 证明: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0
自计时起T时间内的位移
s1=v0T+eq \f(1,2)aT2①
在第2个T时间内的位移
s2=v0·2T+eq \f(1,2)a(2T)2-s1=v0T+eq \f(3,2)aT2②
由①②两式得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
Δs=s2-s1=v0T+eq \f(3,2)aT2-v0T-eq \f(1,2)aT2=aT2,
即Δs=aT2.
知识深化
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Δs=aT2.
2.应用
(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Δs=s2-s1=s3-s2=…=sn-sn-1=aT2成立,则a为一恒量,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加速度
利用Δs=aT2,可求得a=eq \f(Δs,T2).
(2019·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 s内的位移是2 m,第4 s内的位移是2.5 m,求:
(1)第2 s内的位移大小;
(2)第3 s末的速度大小;
(3)质点的加速度大小.
答案 (1)1.5 m (2)2.25 m/s (3)0.5 m/s2
解析 (1)由s3-s2=s4-s3,所以第2 s内的位移s2=1.5 m.
(2)第3 s末的瞬时速度等于2~4 s内的平均速度,所以v3=eq \f(s3+s4,2T)=2.25 m/s.
(3)由Δs=aT2,得a=eq \f(s4-s3,T2)=0.5 m/s2.
针对训练2 (多选)一质点从A点以v0=3 m/s的初速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随后依次经过B、C两点.已知AB段、BC段距离分别为5 m、9 m,质点经过AB段、BC段时间相等均为1 s,则( )
A.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2
B.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
C.质点在C点的速度大小为11 m/s
D.质点在B点的速度大小为6 m/s
答案 AC
解析 质点经过AB段、BC段时间相等,均为T=1 s
由Δs=aT2得
a=eq \f(s2-s1,T2)=eq \f(9-5,12) m/s2=4 m/s2
B点为AC的时间中点
vB=eq \x\t(v)AC=eq \f(s,t)=eq \f(s1+s2,2T)=eq \f(5+9,2×1) m/s=7 m/s
则vC=vB+aT=(7+4×1) m/s=11 m/s
故A、C正确.
考点一 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
1.(2020·河南省高一月考)如图1所示是我国航母战斗机在航母上的起飞过程.假设该战斗机起飞前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所通过的位移为s,则该战斗机起飞前的运动时间为( )
图1
A.eq \f(2s,v) B.eq \f(s,v) C.eq \f(s,2v) D.eq \f(s,4v)
答案 A
解析 由s=eq \f(0+v,2)t可知,t=eq \f(2s,v),故A正确,B、C、D错误.
2.(多选)一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初速度为2 m/s,经过4 s后速度变为10 m/s,则物体在这4 s内的( )
A.平均速度大小为6 m/s B.平均速度大小为8 m/s
C.位移大小为24 m D.位移大小为32 m
答案 AC
解析 据eq \x\t(v)=eq \f(v0+vt,2)得eq \x\t(v)=6 m/s,选项A正确,B错误;据s=eq \f(v0+vt,2)t得s=24 m,选项C正确,D错误.
3.一物体从斜面上某点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3 s后到达斜面底端,并在水平地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又经9 s后停止,已知物体经过斜面和水平地面交接处时速度大小不变,则物体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水平地面上的位移之比是( )
A.1∶1 B.1∶2 C.1∶3 D.3∶1
答案 C
解析 设物体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为v,
则物体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eq \x\t(v)1=eq \f(v,2),
在斜面上的位移s1=eq \x\t(v)1t1=eq \f(v,2)t1
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eq \x\t(v)2=eq \f(v,2),
在水平地面上的位移s2=eq \x\t(v)2t2=eq \f(v,2)t2
所以s1∶s2=t1∶t2=1∶3,故选C.
4.一辆汽车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行驶,在0~2t时间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由0变为v.在2t~3t时间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由v变为0,在这两段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度的大小之比为2∶1
B.位移的大小之比为2∶1
C.平均速度的大小之比为1∶2
D.平均速度的大小之比为2∶1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作出汽车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得加速度的大小之比a1∶a2=eq \f(v,2t)∶eq \f(v,t)=1∶2,故A错误;位移的大小之比s1∶s2=eq \f(1,2)v·2t∶eq \f(1,2)vt=2∶1,故B正确;平均速度的大小之比eq \x\t(v)1∶eq \x\t(v)2=eq \f(0+v,2)∶eq \f(v+0,2)=1∶1,故C、D错误.
考点二 位移差公式Δs=aT2的应用
5.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O、A、B、C四点,A、B间的距离为10 m,B、C间的距离为14 m,已知物体通过OA段、AB段、BC段所用的时间均相等.则O与A的距离为( )
A.8 m B.6 m C.4 m D.2 m
答案 B
解析 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物体的位移之差Δs=aT2相等,则s3-s2=s2-s1,所以s1=2s2-s3=2×10 m-14 m=6 m,选项B正确.
6.为了测定某轿车在平直路上启动阶段的加速度(轿车启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成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2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 s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 m,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为( )
图2
A.1 m/s2 m/s2 C.3 m/s2 m/s2
答案 B
解析 轿车车身总长4.5 m,则题图中每一小格为1.5 m,由此可算出两段距离分别为s1=12 m和s2=21 m,又T=2 s,则a=eq \f(s2-s1,T2)=eq \f(21-12,22) m/s2=2.25 m/s2,故选B.
7.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3 s内与第2 s内的位移之差是6 m,则可知( )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3 m/s2
B.第2 s末的速度大小为12 m/s
C.第1 s内的位移大小为1 m
D.物体在前4 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5 m/s
答案 B
解析 根据Δs=aT2可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eq \f(Δs,T2)=eq \f(6,12) m/s2=6 m/s2,A错误;
第2 s末的速度v2=at2=6×2 m/s=12 m/s,B正确;
第1 s内的位移s1=eq \f(1,2)at12=eq \f(1,2)×6×12 m=3 m,C错误;
物体在前4 s内的位移s4=eq \f(1,2)at42=eq \f(1,2)×6×42 m=48 m,则物体在前4 s内的平均速度eq \x\t(v)=eq \f(s4,t4)=eq \f(48,4) m/s=12 m/s,D错误.
8.(2020·安徽屯溪一中月考)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物体的v-t图像如图3所示.若初速度的大小为v0,末速度的大小为v1,则在时间t1内物体的平均速度( )
图3
A.等于eq \f(1,2)(v0+v1)
B.小于eq \f(1,2)(v0+v1)
C.大于eq \f(1,2)(v0+v1)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答案 C
解析 如图所示,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显然位移大于图中梯形的面积,故在0~t1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大于eq \f(1,2)(v0+v1),选项C正确,A、B、D错误.
9.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质点在第一个0.5 s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1.5 s内的平均速度大2.45 m/s,以质点初始时刻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质点的加速度为( )
m/s2 B.-2.45 m/s2
m/s2 D.-4.90 m/s2
答案 D
解析 设质点在第一个0.5 s内的平均速度为v1,即在t1=0.25 s时的速度为v1;设在第一个1.5 s内的平均速度为v2,即在t2=0.75 s时的速度为v2.由题意得:v1-v2=2.45 m/s,故a=eq \f(v2-v1,t2-t1)=eq \f(-2.45,0.75-0.25) m/s2=-4.90 m/s2,D正确.
10.如图4所示,一物块从一光滑且足够长的固定斜面顶端O点无初速度释放后,先后通过P、Q、N三点,已知物块从P点运动到Q点与从Q点运动到N点所用的时间相等,且PQ长度为2 m,QN长度为4 m,则由上述数据可以求出OP的长度为( )
图4
A.eq \f(1,4) m B.1 m C.eq \f(9,4) m D.1.2 m
答案 A
解析 设物块从P点运动到Q点与从Q点运动到N点所用的时间均为t,加速度均为a,由Δs=at2得,加速度a=eq \f(Δs,t2)=eq \f(4-2,t2)=eq \f(2,t2),Q点的速度为PN段的平均速度,即vQ=eq \x\t(v)PN=eq \f(4+2,2t)=eq \f(3,t),则OQ间的长度:sOQ=eq \f(v Q2,2a)=eq \f(9,t2)×eq \f(t2,4)=eq \f(9,4) m,则OP长度:sOP=sOQ-sPQ=(eq \f(9,4)-2) m=eq \f(1,4) m,故B、C、D错误,A正确.
11.一辆公共汽车进站后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始刹车后的第1 s内和第2 s内位移大小依次为9 m和7 m.则刹车后6 s内的位移是( )
A.25 m B.24 m C.20 m D.36 m
答案 A
解析 根据Δs=aT2解得a=-2 m/s2,设汽车的初速度为v0,第1 s末的速度为v1,则v1=eq \f(s1+s2,2T)=8 m/s,根据v1=v0+aT,代入数据解得v0=10 m/s,故刹车时间为t=eq \f(0-v0,a)=5 s,所以刹车后6 s内的位移s=eq \f(0-v02,2a)=25 m,A正确,B、C、D错误.
12.为了安全,汽车过桥的速度不能太大.一辆汽车由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了10 s时间通过一座长120 m的桥,过桥后的速度是14 m/s.汽车长度可忽略不计,求:
(1)汽车刚开上桥头时的速度大小;
(2)桥头与出发点间的距离.
答案 (1)10 m/s (2)125 m
解析 (1)设汽车刚开上桥头时的速度为v1,
则有s=eq \f(v1+v2,2)t,
得v1=eq \f(2s,t)-v2=(eq \f(2×120,10)-14) m/s=10 m/s.
(2)汽车的加速度a=eq \f(v2-v1,t)=eq \f(14-10,10) m/s2=0.4 m/s2
桥头与出发点间的距离s′=eq \f(v12-0,2a)=eq \f(100,2×0.4) m=125 m
13.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释放一个相同的小球,释放后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释放几个小球后,对在斜面上滚动的小球拍下如图5所示的照片(照片与实际大小相同),测得sAB=15 cm,sBC=20 cm.求:
图5
(1)小球的加速度的大小;
(2)拍摄时小球在B点时的速度的大小;
(3)拍摄时C、D间的距离sCD;
(4)A点的上方滚动的小球还有几个.
答案 (1)5 m/s2 (2)1.75 m/s (3)0.25 m (4)2个
解析 (1)由推论Δs=aT2可知,小球加速度为
a=eq \f(Δs,T2)=eq \f(sBC-sAB,T2)=eq \f(20-15×10-2,0.12) m/s2=5 m/s2.
(2)由题意知B点对应AC段的中间时刻,所以B点的速度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即
vB=eq \f(sAC,2T)=eq \f(20+15×10-2,2×0.1) m/s=1.75 m/s.
(3)由于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恒定,
所以sCD-sBC=sBC-sAB,
得sCD=2sBC-sAB
=2×20×10-2 m-15×10-2 m=0.25 m.
(4)设A点处小球的速度为vA,
由于vA=vB-aT=1.25 m/s,
所以A点处小球的运动时间为tA=eq \f(vA,a)=0.25 s,
所以在A点的上方滚动的小球还有2个.
高中物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学案设计,共11页。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综合与测试学案,共11页。
高中物理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