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案设计,共5页。
1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学习、实践,了解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增强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和表现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时代个性。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一课与传统的单纯素描技法教学不同,它只要求学生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明暗调子变化的规律。它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就很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是进一步进行建立造型能力,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学习机会。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观察中获得的明暗规律,运用多种明暗表现方法进行有创意的表现物体的立体效果。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明暗与立体表现 (一)课件导入教师先来播放一段快速绘画视频,让学生比赛看看谁的眼睛亮,最先看出画的是什么,并且看看是属于什么形式的绘画。教师补充:素描是“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它虽然没有丰富的色彩,但是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立体的感,它是如何体现出立体感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一课,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二)讲授新课教师:那么,明暗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请同学们仔细来观察。1、利用灯照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明暗形成的基本原理。光与明暗的关系:“三大面、五大调”三大面:亮面(明部)、灰面(半明部)、暗面(暗部);五大调:亮调子(高光)、灰调子(中间调子)、明暗交界线(结构转折线)、反光和投影。2、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教师:光的照射使物体形成明暗色调,那么,明暗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实验一下:(1)光源的强弱及远近不同,明暗色调是否相同?(2)光线与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色调是否相同?
(3)我们距物体的远近不同,明暗色调是否相同?(4)物体本身的色彩、质感、肌理不同,明暗色调是否相同?(5)物体所处环境不同,明暗色调是否相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射灯的光线,从不同的距离、灯光的强弱和角度照射不同的物体,细心观察物体在光线照射下产生的明暗变化,在变化中认知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归纳:光线的强弱和远近不同,明暗色调不同:光照越强,物体越亮,光照越弱,物体越暗。同样的道理,距光源越近,物体越亮;离光源越远,物体越暗。光线和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色调不同,物体本身色调不同,明暗的感觉不同:物体固有色越亮,物体的明暗部分区别越明显;物体固有色越暗,其物体的明暗部分区别则不太明显。3、观察感受,巩固认识学生:为了加深学生对明暗规律的认识,这个环节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学具,如水果、口杯等小物品拿出来,进行明暗变化的探究,加强对明暗的理解。(三)探知风格,研究技法教师: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产生了明暗变化。那么,不同的明暗色调,我们怎样去表现它呢?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呢?大家一起来看看。(1)基本技法:点、线、面(2)淡彩画法(3)彩铅技法。(四)学生实践教师:提供表现明暗的参考图片。教师:同学们在表现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不同素材,不同的方法,进行大胆想象,大胆创作。学生:1、基本的要求,根据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图片,在已有的图片上添加明暗;2、较高的要求,利用自己所带来的小物品完成一张具有一定创意、一定立体感的、以明暗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设计素描作品。作业形式:可小组合作完成,也可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并适当帮助学生掌握要领。(五)本课小结通过对板书中知识点的回顾,巩固本课知识并提出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关注身边绘画作品中对明暗的表现。布置课后思考题。板书设计:明 暗 与 立 体 的 表 现光线固有色一、光与明暗的关系:“三大面、五大调”三大面(亮面、灰面、暗面)五调子(亮、灰、暗、明暗交界线、反光)二、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1)光源的强弱及远近不同,明暗色调不同。(2)与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色调不同。(3)我们距物体的远近不同,明暗色调不同。(4)物体本身的色彩不同,明暗色调不同。(5)物体所处环境不同,明暗色调不同。三、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式:点、线、面淡彩画法彩铅技法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 明暗与立体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欣赏作品,激发兴趣,观察分析,主动探究,知识讲授,学习素描,学生练习,课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第1课 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