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ppt课件
展开原名: 郁文,字达夫 籍贯:浙江富阳人职业:小说家、散文家作品:风格:
《沉沦》《茫茫夜》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
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课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故都的秋有何特点?
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探究一 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一椽破屋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第三段)
铺得满地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灰土上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第四段)
衰弱的残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叫简直是家虫(第五段)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静、悲凉
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第6-10段)
雨后的闲人,人的穿着,活动背景,人的动作、神态,对话语调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小椭圆形的细叶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淡绿微黄的颜色(第11段)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 之情。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北国之秋的特点:“清 ” 、“静”、“悲凉” 感受:“想饱尝一尝”南国之秋的特点:“慢 ”、“润”、“淡” 感受:“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 不到十足 ”
探讨二: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作者为何多次写到南国之秋?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第13段)
对比,衬托,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之情,感人至深。
作者爱故都却为何又满眼凄清的景物?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时局动荡、民族危亡的时代之悲
忧郁性格、苦闷心理的投射
悲凉心境悲秋传统深沉的爱国之情
有人认为“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此段文字完全可以删去,你的观点呢?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根据下面示例仿写,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示例: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
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院 破壁 破屋 碧天 飞声 漏光 蓝朵 白花 秋草 浓茶 槐蕊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授课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学习活动三赏析秋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图文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静悲凉,小组讨论,话凉秋雨,品味语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优秀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作者简介,题目解说,知识卡片,写作背景,课文探究,结构图解,主题归纳,深入探究,课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