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设计
展开《海湾与陆地的变迁》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4、通过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研,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5、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
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板块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导入:我们地球表面有两种基本形态,即陆地与海洋,我最近看到两则有关陆地与海洋的资料,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看一下,有何感想。
一、沧海桑田
展示:1、澳门地图的一部分(地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澳门一百年来面积不断扩大)。(用来说明海可变陆)
2、台湾海峡地图和资料:科学家在台湾海峡的底部发现了古代森林的遗迹。(用来说明由陆可以变海)
提问:能不能用一个
成语来概括审种由海到陆及由陆到海的巨大变迁。
(沧海桑田)
讨论: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样的例子很多请同学把自己知道的例子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派代表发言。
过渡: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巨大的变化呢?
活动:请看一下第33页海陆变化的实例,并解释一下原因。
1、思考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什么问题?那是什么原因出呢?
(以两本书相向运动作类比来解释地壳运动,并用一段录像(地理科学院研
究员解释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进一步说明。)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那是什么原因呢?(用动画说明水平面的升降引起海陆的变迁)
3、荷兰的国土面积为什么会逐渐增加?(放一段荷兰围海造田的录像)
总结:让学生自
己总结海陆变化的原因并得出哪两个是主要原因。
过渡:既然海陆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七大洲、四大洋也会发生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吗,也就是说我们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二、 大陆漂移学说
说明:当时的两派观点。
展示:东西半球图
观察海陆轮廓,特别是南美洲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轮廓有什么特点?
展示:南美洲和非洲相互移动正好吻合的动画。
讨论: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猜想?
阅读:阅读材料的第一段回答魏格纳躺在病床上得到的猜想是什么?
提问:在当时
的情况下,如果魏格纳提出自己的观点,别的科学家会有什么反映?那魏格纳应从哪些方面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把那种偶然性给排除呢?
展示:两张撕开的纸片。
提问:这两张纸片是不是同一张纸。如果是,为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主要从上面的图片和文字行列是连贯的来思考)
提示:撕开的纸具有文字和图片的连贯性,那如果两块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那也应该具有某种连续性,那到底是什么呢?
(动植物
,古生物化石和地层)
追问:那是不是所有的化石都是可以的呢?
(要找那些具有地质意义的化石和地层)
提问:如果两块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那它不同时间的地层和化石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连续的)
追问: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去实地调查)
展示:科学家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和化石的图片。
阅读:魏格纳也是从这几个方面去找资料的,接下来请同学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第二段。并想一下你由此得到了什么启示?
提示:注意观察,学会思考,勇于实践,坚忍不拔,不怕失败,不怕困难……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扫描格纳为此献出生命的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不同年代的大洲、大洋分布图。并思考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讲解:2亿年前,陆地是一个整体,称为泛大陆;海洋也是一个整体,称为泛大洋,即现在的太平洋。
经过漫长的时期,北美洲和南美洲逐渐向西漂移,出现了大西洋的雏形,并不断扩大,太平洋逐渐缩小。
解决问题: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层里发现了大量的煤,可煤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生成的,为什么?
思考:一大块大陆,是一个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漂移呢,也就是说是什么力量推着它移动的。
过渡:当时反对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魏格纳并没找到合理的解释,所以大陆漂移学说并没有使大多数人信服,直到20世纪60年代,新的探测、观测技术得以应用,人类可以深入海底,由此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才形成了板块理论。
三、板块运动
提问:自读找出板块学说的观点。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命而成的,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并且各大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中)
展示:一段录像(主要内容是:全球划分六大板块及板块运动与地形、地震和火山的关系)
思考:①如果是背向运动,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②如果是相向运动,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③请解释红海不断变大,地中海不断缩小的原因.
④请解释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的形成.
观察:世界地震分布图、世界火山分布图和六大板块图,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所以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而板块内部则比较稳定。科学家还可以用板块学说的理论解释地下矿藏形成的原因,并用来找矿;还可以用来预测世界海陆分布的变化趋势……
束语:地壳运动的规律非常复杂,我们的地球还有很多秘密,其中的奥妙等着你们去探索!
教后感
——海陆的变迁
本课课文内容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即进行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本课并不要求学生能够对海陆的变迁掌握多少,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态度,所以我备课时就从提问上下工夫。从实施情况来看能基本上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很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有很多我没有备到的但又是合理的答案。比如讲到海陆变迁的例子,学生所给的答案很丰富。再如“解决问题”里南极洲发现煤的问题,我所谓的标准答案是:南极大陆原不在南极是后来漂到南极的。有位学生就讲还有可能一块分裂的大陆南漂过程中,撞到了南极洲大陆而合为一体。无论这种可能是否成立,但这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这就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只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是这节课的问题,也是自开学来就发现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反正有人会来回答问题的,这样长久下去,学生将养成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愿讲出来的习惯,而主动交出发言的机会。当课堂上这样的队伍不断壮大,发言的就会越来越少,使提问变的无趣,课堂变的越来越沉闷,很容易就形成满堂灌。问题在哪儿呢?我觉着首先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内向、外向),哪些学生知道答案也不愿讲出来,哪些学生知道答案却不敢举手;还有提问也是很讲究艺术的,至少要让学生感觉到这个问题是值得回答的,有上定的挑战意义,不过也不能太难了。另外还要改变地理课的方式,努力创建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模式,让大家都动起来,这需要多努力。
在课堂上学生是最重要的,但这节课我没有全身心的投入课堂,集中注意力关注学生,精力受到了外界听课的干扰,这是问题以后一定要注意。
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大到整体把握,小到具体的细节,提问的艺术以及上课的功底都有待提高。
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图的运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图的运用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图与生活,地图家族新成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图的运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图的运用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第二章 学用地图第一节 地图的发展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二章 学用地图第一节 地图的发展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引出问题,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巩固知识,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