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
展开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气温及其变化
一、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气温日变化、月变化。
(2)使学生明确大气受热的原因和水陆受热的不同。
(3)使学生认识热带、温带、寒带气温年变化的不同特点。
(4)使学生掌握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掌握气温和降水的观测方法及有关气温降水量数值的一些计算方法。
(2)通过数据分析培养抽象概括现象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天气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体现着自然界的规律的,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气温的年变化、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四、教法建议
1.以生活中常出现的“怎样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这一问题,引入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观测温度计,计算日平均气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气温的日变化,训练学生掌握有关气温日变化的观测、统计、读图技能。通过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中了解气温的年变化,并训练学生掌握有关气温年变化的统计、分析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概括中,了解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并训练学生掌握有关气温分布规律的读图、分析、概括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五、课时安排建议:
1课时
六、教学案例:
[引入新课]
从上一节所讲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中,我们知道组成气候的要素有气温、降水和风等。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顺口溜:早穿皮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没有)
这句顺口溜说的是新疆地区的天气情况,它说明了新疆地区的天气有什么特点?提示气温的变化方面。(气温变化大)的确,一天的气温有着明显的差异。那么气温在一天的什么时刻达到最大值?什么时刻达到最小值?(午后:大约14:00气温达一天最大值;日出前后:气温达一天的最小值。)如何测量一天的气温呢?(利用百叶箱中的温度计)
[播放视频]
气象观测员测量气温的短片。
[提问]
百叶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白色,反射阳光。)
[提问]
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温?
(日均温)日均温怎样计算呢?
(给出一组数据:2时、8时、14时、20时的气温,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提问]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最低相差多少,即气温日较差,这又是怎么样计算得来的?(最高值-最低值。)
[教师讲述]
不仅在一天中气温有最高的时刻和最低的时刻,而且在一年中也有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的时候。同学们,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写下表。
| 气温最高月 | 气温最低月 |
南半球 | 1月 | 7月 |
北半球 | 7月 | 1月 |
[教师提问]
一年中气温最高月北半球出现在几月份?(7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南半球气温最高月出现在几月份?(1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南半球。)
北半球气温最低月出现在几月份?(1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气温最低月出现在几月份?(请看课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那么年平均气温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一年中十二个月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12。)月平均气温又怎样计算呢?(该月每天的日均温相加除该月的天数。)
[承转过渡]
以上所讲的气温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都是从同一个地方气温的时间变化来说的,现在我们还从气温的空间分布来认识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方的气温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讲述]
我们要知道各个地方年平均气温的状况,就需要用等温线来表示。什么叫做等温线?请在《世界气温的分布》小标题中找出什么叫等温线(齐声朗读一遍),“人们根据世界各地的气象记录,把气温相同的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这叫等温线”。把这句话用笔勾出来,再根据这句话,请学生在台前试画一个等温线图。
[教师说明]
画出的等温线体现了:①等温线大体上与纬线相平行;②同纬度上的各地气温相同;③不同纬度上的各地气温高低不同。
[教师提问]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导读图回答:
(1)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
第一步,请在图上找出赤道;
第二步,由赤道向两极方向依次观察,北半球20℃等温线和南半球20℃等温线,北半球和南半球10℃、0℃等温线;
第三步,找出气温分布规律: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低。
[提问]
刚才读图你发现纬度高低与气温高低有什么关系吗?(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提问]
这样,气温分布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各纬度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不同。)
(2)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是否相同?
(沿北半球10℃等温线,在太平洋和欧洲陆地上各固定一点A、B。用红纸剪两个大圆点贴出。然后用长米尺以其中一点的纬线作标准。)
[提问]
A点纬度高,应当气温低,B点比A点纬度低,应当气温高,但为什么A、B两地气温却都是10℃呢?(提示:这两地一位于海洋,一位于陆地。)
[提问]这说明气温高低除受纬度影响外,还受什么因素影响呢?(海陆位置的影响)
(3)处在同纬度的高原山地与平原低地的气温是否相同?
[提问]
夏季,很多人上庐山避暑,这是为什么?(山上凉快,即气温低。)
[讲述]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4)等温线密集的地区和等温线稀疏的地区谁的气温差异大?
[讲述]
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及其变化
1.气温日变化:陆地最高温:14:00;最低温:日出前后。
2.气温年变化:北半球:月平均最高温:7月;月平均最低温:1月;南半球相反。
3.气温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
A.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下降摄氏度。
B.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低
C.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内陆气温比近海岸地区气温高。
八、教学反馈:
1.通常情况下,一天之中,最高气温最可能出现在:
A.11时B.12时 C.13时 D.14时
2.一年之中,在北半球大陆上,气温最高的月份一般出现在:
A.1月B.6月 C.7月D.8月
小华在自己的家里测得一日的气温如下表所示,据此回答3—4题
时 刻 | 8点 | 14点 | 20点 | 2点 |
气温(℃) | 1 | 9 | 0 | ‐2 |
3、该地区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为 ( )
A 、0℃ B、2℃ C、3℃ D、4℃
4、小华测量气温的仪器一定是 ( )
A、温度计 B、湿度计 C、百叶箱 D、气压计
九、 教学反思(课后小结)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可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欺欺人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讲气温与生活时,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生活中我们为什么比较关注一天气温的高低;讲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感觉,然后再结合书中的气温曲线图去分析,验证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由于分析的实例尽量从身边的生活中来,学生非常熟悉,并乐于参与讨论,学习兴趣高昂,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阅读地理图表,分析地理问题,获取地理知识,以及利用资料绘制地理图表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这种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事实证明,学生的创意和绘图能力出乎老师的意料,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即享受乐趣,又培养了技能,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十、“活动”参考答案
P55活动:1.读图时8时14时20时日平均气温3℃6℃15℃12℃9℃2.可指导或组织学生在分别在一日中的早(早上上学时)、午(中午下课后)、晚(下午放学前)观察温度计;也可让学生体会早(早上起床时)、午(中午下课后到下午上课前)、晚上(晚饭后到睡觉前)的身体感觉。3.(略)。
P56活动:观察图活动:最高气温出现月份最低气温出现月份气温年变化特点28℃7月-5℃1月冬冷夏热
P56活动:〔(3098-200)/100)×≈℃ =℃
P57活动:全球等温线分布规律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a.南半球比北半球平直(规则、有规律);b.等温线的温度值低纬高、高纬低,低纬地区等温线稀疏;c.世界的寒极在南极洲等三方面的结论即可。
降水及其变化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降水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2)使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测定方法。
(3)使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和季节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学会读图概括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2)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降水的条件、大气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四、教法建议
1.在介绍降水概念时,可以参照教材中用漫画的形式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也可以不用教材的内容,利用学生生活中对降水形式的感受和模拟降水实验的形式,重组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感情认识,降低学生对“降水”这一概念的理解难度。建议教师可参照如下形式:可让学生先说说自己见过的降水形式有哪些;而讲解降水的形成时,可以从“海绵吸水”的实验入手。实验准备的材料是:一块海绵、一杯水。最好让学生自己倒水,并提示学生:(1)注意观察海绵吸水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从而领悟“饱和”的含义。(2)让学生再多倒一点水,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水溢出),这表明已超过了海绵吸水量,或者说这是超过了饱和,多出的水就会溢出。在实验的基础上,讲述水汽的凝结: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如果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就超过了饱和,也会像海绵一样把过量的水分溢出,附着在空气中的尘埃上,凝结成许多小水滴,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云和雾。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冬天,在室内对着玻璃窗呵一口气,玻璃窗上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呵气中所含的水汽变成了小水滴,这是因为玻璃上的温度低,水汽遇冷凝结。)(2) 如果空气上升,它的气温是升高还是降低?(在对流层大气中,即大约离地面8千米~18千米以下的高度,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最后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说明降水的形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
2.通过“测量降水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降水的月变化和年变化,让学生掌握有关降水的观测方法,训练学生对降水的月变化、年变化等地理数据的统计技能。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绘制气候直方统计图的方法;也可利用本地各月平均气温及降水量的数据为实例,在坐标网格中,画一幅本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能够读图、分析本地的气候特征。训练学生掌握有关“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读图、分析、概括的地理思维方法。通过阅读“降水柱状图”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中,了解降水量的月变化和年变化,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中,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概括等地理思维能力。
3、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①、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②、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4、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五、课时安排建议:
1课时
六、教学案例:
[引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影响气候的有两个主要要素:气温和降水。
气温已经学过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降水。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
(降水、降雪、冰雹等。)
[教师讲述]
这几种降水形式同学们都见过了吗?(没有)在广东长大的同学几乎看不到下雪了,那下雪感觉如何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视频投影]
北方下雪的情景。
[教师讲述]
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的呢?请大家看屏幕这个动画“小水滴的旅行”。
[动画投影]
[教师设疑]
看了刚才的动画大家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吗?(蒸发后变成水汽进入大气中。)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教师设疑]
那么上升了的水汽怎样形成降雨?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给我们做个实验。
[实验活动]
海绵吸水
(1)让学生自己倒水,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海绵吸水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从而领悟“饱和”的含义。
(2)让学生再多倒一点水,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水溢出),这表明已超过了海绵的吸水量,或者说超过了饱和。
[教师设疑]在学生操作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冬天,在室内对着玻璃窗呵一口气,玻璃窗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呵气中的水汽变成了小水滴,这是因为玻璃上的温度低,水汽遇冷凝结)
(2)如果空气上升,它的气温是升高还是降低?
(在对流层大气中,即大约离地面8千米~18千米以下的高度,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教师讲述]
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当水汽达到饱和时要是气温下降的话,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超过了饱和,也会像海绵一样把过量的水分溢出,附着在空气中的尘埃上,凝结成许多的小水滴,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云和雾。
[投影]
水汽上升——冷却凝结——云层增厚——降水。
[承转过渡]
降水降落到地面后,又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学生回答]
降水量是利用雨量器来测定的。
(说明雨量器的使用方法,然后说明什么是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
[承转过渡]
既然大家已经知道降水量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完成P59页的活动。注意一句图表右侧的读图技巧读图完成问题。
[学生活动]
[承转过渡]
从刚才的活动可以看到,通过读降水量柱状图我们就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变化。那么怎样把降水量和气温的状况绘制到图表中?让我们通过P60页的活动一起学习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应以一月份的均温和降水的数据示范图表绘制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绘制,在学生活动期间教师可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情况,等学生完成后将做得好的同学的图表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共同评价,强调绘制技巧。)
[承转过渡]
通过对世界各地降水量的测定,发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接下来我们了解降水的世界分布。
[教师设疑]
[投影]
等降水量线?
P61图
(首先说明什么叫等降水量线:把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成为等降水量线。再请学生看《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挂图》。先看到图例,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看图,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
[教师设疑]
在这幅图中有A和B、C和D四点,这四个地方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回答]
A.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C.中纬度地带,近海迎风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承转过渡]
以上对世界各地降水多少的分析是指各地年降水量的不同,实际上每个地方一年中各月、各季降水的多少也不一样。那么,就我们广东而言,降水较多的在哪个季节?较少的又在哪个季节?
[学生回答]
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
七、板书设计
二、降水及其变化
1.降水的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
3.降水量的时间分布
A.北半球降水量最高值的季节:夏季。
B.北半球降水量最低值的季节:冬季。
4.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A.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C.中纬度地带,近海迎风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八、教学反馈:
全世界降水空间分布是:
A由两极向赤道减少 B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部多于西岸 D大陆内部降水多于沿海
答案: C
九、教学反思(课后小结)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重点,放在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上。按以往的做法,教师往往是为学生提供降水柱状图,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即可。这样做的结果是课堂上学生参与面窄,潜能没有被充分挖掘,具体表现为兴趣不浓,体验不深,行为被动。因此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可围绕一定的主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直观体验。
十、“活动”参考答案
活动:降水最多月降水量降水最少月降水量降水的季节变化状况7月130mm,3月0,夏秋多,冬春少
P60画图活动:可以参照以下程序指导学生进行:①按要求填出图名,明确活动目的。②明确坐标系统:右纵坐标为降水量,左纵坐标为气温,叫学生标出横坐标月份,要标在各纵格的中间,不要标在纵线上,数据也要对应纵坐标标在各纵格的中间。③参照P56图46和P59图49,根据表4—3中的数据,分别标、绘出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年降水量柱状图。④分析气候特征可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别分析,终年高温,无明显冬季,4—10月均温>20℃,降水以4—9月集中,年降水量>1600mm,气候特征可概括为高温多雨。
P61活动:1.让学生读出各地的年降水量数值,再比较得出结论。降水量A地(赤道)>B地(极地);C地(沿海)>D地(内陆)。2.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由老师指导学生完成。
初中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 这是一份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共3页。
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