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中物理(新教材)新教科版同步学案【解析版】
教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4 力的合成第1课时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4 力的合成第1课时导学案,共8页。
[学习目标] 1.知道合力、分力、共点力的概念,知道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知道什么是力的合成.3.能用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一、几个力可以用一个力来替代
1.合力与分力:如果力F的作用效果与力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我们称F为F1和F2的合力,F1和F2为F的分力.
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3.共点力: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或者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力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的几个力.
二、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1.实验器材
薄木板、白纸、图钉(若干)、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筋、轻质小圆环、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铅笔.
2.实验思路
(1)合力F的确定:一个力F可以把橡皮筋末端的小圆环拉到某点,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也能把橡皮筋末端的小圆环拉到同一点,F与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则F是F1和F2的合力.
(2)合力F与分力F1、F2的关系:作出力F1、F2及F的图示,提出猜想,进行验证.
3.实验步骤
(1)在水平放置的薄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张白纸,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K点处,橡皮筋的自然长度为KE.用一根细绳把橡皮筋的E端与轻质小圆环连接起来,如图1(a)所示.
(2)从小圆环上再引出两根细绳,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这两根细绳,互成角度地用力F1和F2拉小圆环,使橡皮筋伸长.保持小圆环静止,将它此时所处的位置记为O点,如图(b)所示.用笔记下两个拉力F1和F2的方向,并记录它们的大小.
(3)撤去F1和F2,改为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连接小圆环的细绳,用力F拉橡皮筋,使小圆环同样静止于O点处,如图(c)所示.用笔记下拉力F的方向,并记录它的大小.
(4)取下白纸,在纸上用同一个标度分别作出力F1、F2及F的图示,如图(d)所示.
图1
(5)提出猜想:F可能是以F1、F2为邻边画出的对角线.
(6)猜想验证:以F1、F2为邻边画出平行四边形,并画出对角线F合.比较F与F合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同.
(7)改变F1、F2的大小和方向几次,使小圆环静止在其他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和作图,得出结论:如果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求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4.注意事项
(1)小圆环位置O点
①定位O点时要力求准确;O点为小圆环圆心在白纸上的投影点.(若实验器材中没有小圆环,则用绳子与橡皮筋的结点代替小圆环)
②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O点必须位于同一位置.
(2)拉力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要使拉力沿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
②应使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和小圆环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③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θ不宜太大或太小.F1、F2所拉的两根细绳适当长一些,记录细绳方向的两点要尽量远些.
(3)作图
①在同一次实验中,选定的比例要相同;
②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
5.误差分析
(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没调零会造成误差.
(2)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外壳之间、指针和外壳之间有摩擦力存在会造成误差.
(3)两次测量拉力时,小圆环没有拉到同一点会造成偶然误差.
(4)两个分力的夹角太小或太大以及F1、F2数值太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时,都会造成偶然误差.
一、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多选)关于F1、F2及它们的合力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力F一定与F1、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
B.两分力F1、F2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
C.两分力F1、F2一定是同一个物体受到的力
D.F1、F2与F是物体同时受到的三个力
答案 AC
解析 只有同一个物体受到的力才能合成,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不能合成.两分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但分析物体受力时,合力与其分力不能同时存在,选项A、C正确.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与多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一个力可以由多个力来代替,反过来,多个力也可以由一个力来代替.
2.合力与分力可以是同性质的力,也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
二、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某同学用如图2所示装置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的P点,另一端系有两个绳套.实验中先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将橡皮筋拉至某一位置O.再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绳套把橡皮筋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
图2
(1)为完成该实验,下述必须有的步骤是__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测量细绳的长度
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C.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记录结点O的位置
E.通过细绳记录拉力的方向
(2)下列关于操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和细绳应位于与木板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B.两细绳之间的夹角一定要取90°,以便计算合力的大小
C.拉橡皮筋的细绳要尽量短,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越近越好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适当大些有利于减小误差
E.同一次实验中,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结点的位置必须与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时结点的位置重合
(3)“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情况如图3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图3
①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
②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答案 (1)CDE (2)ADE (3)①F′ ②B
(2017·全国卷Ⅲ改编) 某探究小组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x轴,纵轴为y轴,最小刻度表示1 mm)的纸贴在桌面上,如图4(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Q固定在y轴上的B点(位于图示部分之外),另一端P位于y轴上的A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
(1)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P端沿y轴从A点拉至坐标原点O,此时拉力F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F的大小为________N.
(2)撤去(1)中的拉力,橡皮筋P端回到A点,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再次将P端拉至O点.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a)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F1=4.2 N和F2=5.6 N.
①用5 mm长度的线段表示1 N的力,以O点为作用点,在图(a)中画出力F1、F2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F合;
图4
②F合的大小为________N,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
答案 (1)4.0 (2)①见解析图 ②4.0 0.05
解析 (1)由题图(b)可知,F的大小为4.0 N.
(2)①F1长度为21 mm,F2长度为28 mm,画出力F1、F2及F合的图示,如图所示.
②用刻度尺量出F合的线段长约为20 mm,大小代表4.0 N,量出合力箭头处到y轴的距离和所作合力在y轴投影的长度,则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0.05.
1.(多选)如图5所示,同一吊灯分别按两种方式悬挂,第一种方式吊灯只受一个A绳拉力的作用,第二种方式吊灯受到B绳和C绳的共同作用,两灯均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5
A.A绳对灯的拉力与灯的重力是等效的
B.B、C两绳对灯的拉力与A绳对灯的拉力等效
C.B绳对灯的拉力和C绳对灯的拉力可以看成A绳对灯的拉力的分力
D.A绳对灯的拉力大小等于B、C两绳对灯的拉力大小的代数和
答案 BC
2.(2020·徐州市高一上期末)某同学用如图6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手持弹簧测力计B,水平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细线的方向.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 )
图6
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C.细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答案 D
3.如图7甲所示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 N、最小刻度为0.1 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条的活动端拉到O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
图7
(1)由图甲可读出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___N和________N.
(2)在图乙的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
答案 (1)2.50 4.00 (2)见解析图
解析 (1)由题图甲可知,竖直方向上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50 N,水平方向上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4.00 N.
(2)因为读数2.50 N、4.00 N均是0.50 N的整数倍,所以选方格纸中一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0.50 N,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即可画出两个力以及它们的合力,如图所示.
4.某研究小组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所用器材有:方木板一块、白纸、量程为5 N的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带两个较长的细绳套)、刻度尺、图钉(若干个).
(1)实验时,主要的步骤是:
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方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F
E.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F.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
上述步骤中:①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②遗漏的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的同学用同一套器材做了四次实验,白纸上留下的标注信息有结点位置O、力的标度、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及表示力的作用线的点,如图所示.其中对于提高实验精度最有利的是________.
答案 (1)①C E ②记下两条细绳套的方向 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 (2)B
解析 (1)①根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的操作步骤可知,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C和E.②在C中未记下两条细绳套的方向,E中未说明是否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
(2)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弹簧测力计读数尽可能大一些,标注细绳方向的两点尽可能远一点,标度尽可能小一些,两力F1、F2夹角不宜过大或过小,故选B.
5.(2021·大同一中高一上月考)用如图8所示的器材和方法可以“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在圆形桌子上平铺一张白纸,在桌子边缘安装三个光滑的定滑轮,其中,滑轮P1固定在桌子边,滑轮P2、P3可沿桌边移动.第一次实验的步骤如下:
图8
A.在三根轻绳下挂上一定数量的钩码,并使结点O静止;
B.在白纸上描下O点的位置和三根绳子的方向,以O点为起点,作出三个拉力的图示;
C.以绕过P2、P3绳的两个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作出以O点为起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D.检验对角线的长度和绕过P1绳的拉力的图示的长度是否一样,方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第二次实验时,改变滑轮P2、P3的位置和相应绳上钩码的数量,使结点平衡,绳的结点________(填“必须”或“不必”)与第一次实验中白纸上描下的O点重合.实验中,若桌面不水平,__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实验的结论.若某滑轮与绳间存在摩擦力,__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实验的结论.
答案 不必 不会 会
解析 本实验不是先用一根绳拉结点,然后再用两根绳去拉结点,使一根绳拉的作用效果与两根绳拉的作用效果相同,而是三根绳都直接拉O点,所以O点的位置可以改变,若桌面不水平,也不会影响实验的结论.若某一滑轮与绳间存在摩擦力,则绳的拉力不再等于钩码重力,会影响实验结论.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2章实验3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课时学案,共9页。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1节 科学探究:力的合成导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分析,实验结论,误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1节 科学探究:力的合成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实验原理和方法,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