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课件ppt
展开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背景2.朗读课文,读准字词及节奏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翻译文章,积累实词虚词(重点)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难点)过程与方法朗读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其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之的心态。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当时,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苏轼被速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入门内,(于是)我高兴的起身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我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有“大概是”的意思。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第一层:(前三句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叙事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
第二层:(第四句 庭下...盖竹柏影也。) 写景 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庭院月色。
第三层:(第五六七句 何夜无月...如吾两人者耳。)抒情用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嘲自解之情。
水中藻荇交横横无际涯
庭下如积水空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但力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夜游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一方面作者被贬,孤独、心情郁闷。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一同赏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藻、荇”是指 ,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月色动静结合,语言高度凝练,请分析写月光的句子,并分析最欣赏的词的妙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庭下如积水空明”比喻月光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的倒影。 生动形象的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丽淡雅、亦真亦幻的美妙的世界。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
5.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怎样理解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闲人”的含义是什么?本句包含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情感?
作用:“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含义:清闲的人情感:①作者身为闲官、被贬谪悲凉现实与自嘲; ②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心情的寂寞、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④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 ⑤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内容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短文二篇,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文配套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何谓闲人,碧水之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备课ppt课件,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记承天寺夜游,问与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