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中职)拓展模块16 季氏将伐颛顼/《论语》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论语》,是__________编辑的_家典籍,共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内容是记录_____,有孔子应答弟子当时的话,也有关于弟子间谈论孔子言论的记录。可称为__体散文。内容以__、__为主。和____、 ____、 ____合称为“四书”。
一、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季康子,名肥,鲁国执政大夫。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颛臾:附属于鲁的小国。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齐读,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①论语( ) ②颛臾( )③社稷( ) ④虎兕( )⑤ 出于柙( ) ⑥焉用彼相矣( ) ⑦干戈( ) ⑧冉有( )⑨椟( )
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 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思考: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几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是冉有说的。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求!无乃尔是过与?]
2、从孔子和冉有的第一次对话中看出他两人对季氏将伐颛臾分别持何态度 ?
冉有 季氏伐颛臾
冉有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什么理由?
孔子 季氏伐颛臾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
孔子在此指出了反战的三条理由,并且用反问的形式得出了结论。
孔子的意思是:(1)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2)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3)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两个“于”字:见于孔子曰 有事于颛臾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作为……]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两个宾前句:
“无乃……与?” 是个文言固定句式 相当于“恐怕……吧”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
B)何以伐为?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规则:[疑宾前: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须前置]
第二次对话: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辩解一: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打比方(两个):“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第三次对话: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并非真的“不欲”。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说明冉有口是心非。
冉有的辩解: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 今夫--句首语气词。 固 --城郭坚固。 今--现在。 必--必定。为--成为。 子孙--季氏的子孙。 忧--忧患,名词。
分析: 冉有要作辩解, 表明冉有仍然坚 持对颛臾动武。 这必将受到孔子 进一步批评,由 此也将进一步显 示孔子的思想。
求!君子疾夫舍“欲之” 而必为之 辞。
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我)“要这样做,却一定要编造借口(的做法。)”
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请在课文中找出来)
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是什么?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百姓安居乐业
对外:加强文教德政,使外邦异族来归附。
正确之举: 丘也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 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 二人无德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 二人无能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 二人兴乱
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德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就重。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先王以为东蒙 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同例1,表反问,可译为“呢”
1、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而不能来(之)2.“既来之,则安之。”
使动用法:使……来、归顺
使动用法,使……安定。
3、相夫子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②吾恐季孙之忧
指忧患的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相:名词活用为动词。辅助季氏
3、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是谁之过与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古义:指示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表肯定。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4)陈力就列
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 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义:国家,家庭。
古义:就——居,充任;列——职位 今义:到队列里去。
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
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文言句式1)固定句式A、无乃尔是过与?B、何以伐为?2)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恐怕……吧 恐怕该责备你吧?
为什么……呢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A、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于动词前。
B、当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就要前置。
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既来之,则安之:原指使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分崩离析:指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是( )A.陈力就列 行列 B.危而不持 扶持 C.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者D.安无倾 倾覆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则修文德以来之 B.既来之,则安之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邦分邦离析,而不能守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是社稷之臣也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和无寡
(古:采取军事行动 今:有事情)
4.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的意思
疾A.君有疾在腠理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见A.昨夜见军帖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冉有、季路见于孔D.风吹草低见牛羊
2020-2021学年第三单元 诗歌散文欣赏阅读与欣赏9门槛/屠格涅夫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三单元 诗歌散文欣赏阅读与欣赏9门槛/屠格涅夫教案配套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于作者,主要作品,写作背景,文章体裁散文诗,象征手法的运用,课文分析,细读分析,全文结构,三组相对意向,总结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中职)拓展模块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职)拓展模块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授课课件ppt,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的,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志力物,古今异义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中职)拓展模块静女/《诗经》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职)拓展模块静女/《诗经》备课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经》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