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达标测试
展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题练习(1)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实验题
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除了平面镜、硬纸板、激光笔之外,还需要______等器材。
(2)如图甲实验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由图像乙得出,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______入射角。
(3)图丙中,将中间的硬纸板换成玻璃板,就可以探究平面镜成像: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竖立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a′。再拿一支未点燃蜡烛b,竖立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们______,这个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在蜡烛b的位置换用光屏,观察到光屏上______(能,不能)成像,这说明平面镜成______像。
2.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大小_____。
(3)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从玻璃板后面直接观察光屏,_____观察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的像(选填“能”或“不能”),故平面镜成的是_____像(选填“虚”或“实”)。
(4)移动蜡烛B怎么都不与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本实验应在一个_______(较暗,较亮)的环境中,效果更好。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用刻度量出点A、B、C、A′、B′、C′到镜面的距离,会发现点A与A′,点B与B′,点C与C′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像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小涵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②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③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
④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在此实验中:
(1)小涵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小涵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实验中小涵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3)另一个小组的同学,将未点燃的蜡烛竖直在玻璃板后的桌面上移动,发现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4.艾英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______ (选填“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4)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5.小明想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mm的玻璃板;②厚为8mm的玻璃板;③直尺;④光屏;⑤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B;⑥白纸。
(1)实验前应选玻璃板______;(填器材前的序号)
(2)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坐标纸上,点燃蜡烛A,观察发现:玻璃中A的像A'偏高且倾斜。在图甲所示的a、b、c三种情况中,______图是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3)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发现蜡烛B与像A'完全重合(如图乙所示),说明平面镜成______(填“等大”或“放大”)的像。记录物像的位置A、A'多次实验后,记录情况如图丙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小明在B和玻璃板之间竖直放置一张不透明的白纸,他在A侧只能观察到______(填“像A′”或“蜡烛B”)。这说明像是由于光的______(填“反射”或“色散”)形成的。
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透过玻璃板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_____(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为:_____。
(2)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光屏,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光屏上_____(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_____像(填“实”或“虚”)。
(3)图乙是实验过程中记录下的物、像位置,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折叠,发现点A和A′,B和B′,C和C′基本重合,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4)如果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不能进行,原因是_____。
7.小影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
(2)移走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像(选填“实”或“虚”)。
(3)小红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_____。
8.艾英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___________(填“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_____(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_____(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_(填“虚”或“实”)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_____。
(5)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_____(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9.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立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__________。
(2)蜡烛B能够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平面镜成像时由于光的_______(选填“反射”或“色散”)形成的。
(3)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将蜡烛和玻璃板放置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则发现另-侧蜡烛A的像_______(选填“偏高”或“偏低”)。
(4)经过三次实验得到三组物、像位置点,标记如图所示做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选填序号)。
A.减小实验误差 B.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10.张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___________(A或B)的一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___________。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2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4)证明所成的像是虚像的办法:___________。
11.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取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移动不点燃的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______;
(2)移去蜡烛B,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眼睛应该______(选填“透过玻璃板”或“直接”)观察光屏,光屏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参考答案
1.量角器 同一平面内 等于 完全重合 不能 虚
【分析】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分析作答;
(2)在光的反的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为了比较物像大小相等,用相同的蜡烛代替蜡烛和像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是等效替代法。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详解】
(1)[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需要测量角度可知,还需要的器材是量角器。
(2)[2]将纸板沿NO向后折,E面与F面不在同一平面内,观察F面内有没有反射光,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3]由图像可知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
(3)[4]拿一支未点燃蜡烛b,竖立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a的像完全重合。
[5][6]移走蜡烛b,在此位置换上光屏,发现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这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2.透过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 相等 不能 虚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较暗 等于
【详解】
(1)[1]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透过玻璃板看到替代像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由于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体的大小完全相同。
(3)[3][4]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从玻璃板后面直接观察光屏,不能看到像,由于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5][6]移动蜡烛B怎么都不与像重合,可能原因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会使像偏上或者偏下,无法与像重合;本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才能成清晰的像。
(5)[7]点A与A′,点B与B′,点C与C′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3.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玻璃板向蜡烛方向倾斜
【详解】
(1)[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既能成像又透明,能够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B,便于寻找确定像的位置。
(2)[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使未点燃的蜡烛B与点燃的蜡烛A完全重合,便干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多次实验,使结论具有普遍性,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3)[4]因为玻璃板未垂直于桌面,根据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会偏离桌面;因为玻璃板向蜡烛方向倾斜,所以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
4.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薄玻璃板 未点燃 不变 不能 虚 不变
【详解】
(1)[1]玻璃板是透明的,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便可直接透过玻璃板来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在实验中应选择薄玻璃板进行实验,这样可避免玻璃板前后面成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
(2)[3]将A蜡烛点燃后,应拿未点燃的B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观察B与A所成的像是否重合。
[4]A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时,A的大小没变,则其像的大小也不变。
(3)[5][6]移动B蜡烛,然后在B蜡烛的位置放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A蜡烛的像,即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7]将玻璃板向右平移,但蜡烛的位置不动则其像的位置也不动。
5.① b 等大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A′ 反射
【详解】
(1)[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故用厚为2mm的玻璃板。
(2)[2]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图可知,a图平面镜竖直放置,不会出现像偏高的情况,b和c图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分别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b图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如下图。
(3)[3]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B与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4]根据图丙可知,都是关于玻璃板所在位置对称的,则可得到: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5][6]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用一张不透明纸挡在玻璃板与像之间,她在图甲所示位置观察仍能看到蜡烛的像。
6.未点燃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不能 虚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不能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详解】
(1)[1][2]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接下来应该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大小相等。
(2)[3][4]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当移去蜡烛B,在原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5]验过程中记录下的物、像位置,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折叠,发现点A和A′,B和B′,C和C′基本重合,可得出结论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6]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不能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7.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不能 虚 不变 A 玻璃板太厚(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
【详解】
(1)[1]玻璃板是透明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3]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因此移走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
(3)[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正立的虚像,因此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不变。
[5]由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因此应在A蜡烛同侧观察才能确定像的位置。
[6]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可能是玻璃板太厚造成有两个像或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导致像偏高或偏低。
8.薄玻璃板 未点燃 等效替代法 虚 不变 不变
【详解】
(1)[1]玻璃板的厚度对实验有影响,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2][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虚像,虚像不能被光屏承接。
(4)[5]平面镜成像中,物与像大小相等,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不变。
(5)[6]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由于物的位置不变,则蜡烛像的位置不变。
9.观察到像的位置 相等 不能 虚 反射 偏低 B
【详解】
(1)[1]实验中使用透明的玻璃板,是为了便于观察到像的位置。
(2)[2]实验中蜡烛B能够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4]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其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3)[6]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在实验过程中将蜡烛和玻璃板放置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发现另一侧蜡烛A的像偏低。
(4)[7]经过三次实验得到三组物、像位置点,标记如图乙所示做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故选B。
10.确定像的位置 未点燃 A 像与物大小相等 蜡烛B与A的像始终无法重合 移走蜡烛B,在蜡烛B处放一张白纸,前后移动,白纸上得不到像
【详解】
(1)[1] 透明的玻璃板能反射,也能透光,所以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B的像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蜡烛A像的位置,所以使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3][4]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眼睛从蜡烛A一侧观察时,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像与物大小相等。
(3)[5]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2所示,蜡烛A的像会偏上,蜡烛B在水平桌面上,蜡烛B与A的像始终无法重合。
(4)[6] 移走蜡烛B,在蜡烛B处放一张白纸,前后移动,白纸上得不到像,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1.像和物大小相等 直接 不能
【详解】
(1)[1]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因为蜡烛A和B外形相同,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既能确定了像的位置,又能验证物像大小是否相等。
(2)[2]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为防止反射光线进入眼睛看到像,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后面直接观察光屏。
[3]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则光屏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后作业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时作业,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物理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时练习,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