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ppt课件
展开知识与技能1.借助课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难点)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 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重要观点及其积极的教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划分节奏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3.精读课文,回答问题:(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2)为了引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3)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4)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分别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①环城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②城高兵利粮足而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
2.为了引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从那两个角度提出的?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4.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推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a href="/yw/tb_c400976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景图ppt课件</a>,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孙子兵法》,孟子思想,表转折但是却,练习多音字,天时地利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内容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委而去之,池非不深也,亲戚畔之,有利条件,判断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著名论断,提出观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