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26936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26936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26936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人教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所含气体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氧气:空气>呼出气体 ②二氧化碳:空气<呼出气体 ③水蒸气:空气>呼出气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2.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假设
B. 实验
C. 观察
D. 做出结论
3.以下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油化工
B. 古井酿酒
C. 有色冶金
D. 水力发电
4.某同学在观察镁条燃烧时记录了如下现象:①发出耀眼的强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 ③镁条变短 ④镁条由银白色固体变成了白色固体。请帮助他选出能作为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用镁粉制作照明弹
B. 液氢常用作航天飞机的燃料
C. 烧木材取暖
D. 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
6.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下发明中不属于化学发明的是( )
A. 烧制陶瓷
B. 黑火药
C. 造纸术
D. 指南针
7.进行科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下列因素与科学探究有关的是( )
①提出合理假设或猜想 ②设计探究实验步骤 ③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 ④合作进行化学实验 ⑤形成总结性报告。
A. ①③⑤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8.以下是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实验步骤,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步骤二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氮气不助燃、二氧化碳也不助燃
B. 步骤三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的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
C. 步骤四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
D. 步骤二中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替换为带火星的木条
9.下列事例中,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 蓄电池放电
B. 水力发电
C. 内燃机做功冲程
D. 火箭点火升空
10.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形态上不同的物质
D. “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11.对人呼出的气体进行研究的最好的方法是( )
A. 讨论
B. 实验
C. 调查
D. 上网
12.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A. 家庭烧煤取暖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C. 利用海洋潮汐发电
D. 在家用电器中使用干电池
13.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C. 氧气不易溶于水
D. 木炭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14.下列有关纸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 白色
B. 难溶于水
C. 可燃性
D. 易撕碎
15.下列有关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凡是发生颜色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B. 凡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物质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 有光和热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蜡烛刚熄灭时会产生一股白烟,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这股白烟的成分,提出了如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针对这些假设设计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中不含___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这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_。
17.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净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后生成了;石蜡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
18.从一支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很多现象。火焰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最亮的是__________,温度最低的是______。欲使烧杯内的水温度上升较快,则应利用火焰的_______加热。用一个干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很快有一层____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时有______________生成。把另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杯壁上的石灰水变________________,证明蜡烛燃烧时还有_____生成。把一块碎瓷片放在蜡烛火焰的内焰中,有________色的________生成,说明内焰燃烧不充分,有部分碳没有被氧化。用一空纸筒罩在烛火的外面,观察到有大量_________产生,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20.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21.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呼吸作用发生时人体会吸收一定量的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并代谢出一定量的水蒸气,所以空气中的氧气多于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少于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水蒸气少于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
2.【答案】B
【解析】根据叙述可知“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在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设计与分析,实验,检验实验,报告与交流的基本环节中应属实验的环节。故选B。
3.【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石油化工、古井酿酒、有色冶金均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水力发电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无化学变化。
4.【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是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有上述现象发生,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我们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应抓住它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镁条由银白色固体变成了白色固体,说明生成了新物质。
5.【答案】D
【解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镁粉制作照明弹,是利用了镁燃烧能产生耀眼的白光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液氢常用作航天飞机的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烧木材取暖也是利用了木材的可燃性, 所以A、B、 C均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的硬度大,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
6.【答案】D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 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烧制陶瓷涉及到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黑火药爆炸时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造纸术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指南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则不属于化学发明。
7.【答案】D
【解析】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进行实验 ⑤收集证据 ⑥解释和结论 ⑦反思与评价 ⑧表达与交流,可知①提出合理假设或猜想 ②设计探究实验步骤 ③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 ④合作进行化学实验 ⑤形成总结性报告都和科学探究有关。
8.【答案】B
【解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中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A.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步骤二: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呼出的气体的样品中,是为了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多于呼出气体的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步骤三: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是为了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的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蒸气遇冷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步骤四: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其中一块哈气,是为了证明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呼出气体中均会熄灭,步骤二中不能将燃着的木条替换为带火星的木条,故选项说法错误。
9.【答案】B
【解析】判断是否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实质还是判断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要抓住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A.蓄电池放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 水力发电是由于水的流动发电,无化学变化发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 内燃机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火箭升空需要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燃料燃烧能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认识,能正确理解“ 新物质”。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于电解水这个化学变化生成的氧气,氧气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但却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A不正确;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如水变成水蒸气就是状态的改变,变化前后是同一种物质,故B不正确;C.形态上不同的物质不一定是新物质,例如玻璃破碎,形状发生改变,变化前后是同一种物质,故C不正确;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D正确。
11.【答案】B
【解析】人们研究物质的最好的方法是实验。
12.【答案】D
【解析】分析一种变化过程中存在哪些能量的变化形式,关键是分析该过程中存在哪些形式的能量变化,本题要明确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条件。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A.家庭烧煤取暖,通过煤在氧气中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C.利用海洋潮汐发电,潮汐能,是海水在潮涨潮落时水推动发电机发电,属于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在家用电器中使用干电池,干电池的原理是通过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电流,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3.【答案】D
【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均属于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是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木炭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14.【答案】C
【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纸的颜色、溶解性、易撕碎均属于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是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15.【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是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有上述现象发生,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A.凡是发生颜色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铁丝燃烧(固体由银白色变成黑色)是化学变化;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态(由无色气体变成淡蓝色液体)是物理变化;B.凡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D.有光和热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就是物理变化的过程;故A、B、D错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的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一定是化学变化。
16.【答案】(1)水蒸气
(2)A 不能 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
(3)C A
【解析】据(1)的现象,可推得假设B不成立;因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故操作(2)是为了验证假设A成立与否,但这样做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无法判断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由于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因此操作(3)可排除假设A,同时肯定了假设C。
17.【答案】(1)小 (2)a (3)水 二氧化碳
【解析】(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因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可以看到火柴梗a处最先炭化;
(3)点燃蜡烛后,把一只干净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后生成了水,而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8.【答案】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水雾;水;浑浊;二氧化碳;黑;炭黑;黑色物质;蜡烛燃烧不充分,可产生黑色炭黑。
【解析】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及性质可知,从一支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很多现象。火焰温度最高的是外焰,最亮的是内焰,温度最低的是焰心。欲使烧杯内的水温度上升较快,则应利用火焰的外焰加热。用一个干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很快有一层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时有水生成。把另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杯壁上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时还有二氧化碳生成。把一块碎瓷片放在蜡烛火焰的内焰中,有黑色的炭黑生成,说明内焰燃烧不充分,有部分碳没有被氧化。用一空纸筒罩在烛火的外面,观察到有大量黑色物质产生,说明蜡烛燃烧不充分,可产生黑色炭黑。
19.【答案】A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
20.【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21.【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同步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