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评价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2.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A.发展经济 B.争权夺利C.打败孙权 D.统一中国4.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历史资料,他探究的主题是( )A.先秦时期历史的演进 B.秦汉的大一统局面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5.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6.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蒙古、鲜卑、羯、氐、羌C.匈奴、靺鞨、羯、氐、羌 D.南诏、蒙古、羯、氐、羌7.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 )A.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B.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C.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D.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8.学者徐中约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租庸调制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选官制度( )A.宗法制 B.军功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0.下列古代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A.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B.李白——被人们尊为“诗圣”C.颜真卿——被人们尊为“书圣”D.吴道子——创作《女史箴图》11.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由此说明了( )A.回纥的政权已经瓦解 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C.国力强盛边疆才安定 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12.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意在说明( )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C.两税法简化了收税名目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13.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14.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15.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影响 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分散相权的需要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16.唐代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与这一现象构成因果关系的是( )A.两税法的推行 B.均田制的实施 C.曲辕犁的推广 D.人身控制增强17.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唐政府“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变化(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18.观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A.公元前3世纪末期 B.公元3世纪初期C.公元3世纪末期 D.公元6世纪末期19.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各地文臣出身的节度使或是纷纷被杀,或是狼狈逃亡,取而代之的或是地方武人,或是朝廷任命的武将,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的局面。这反映出黄巢起义(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B.促使节度使职权的进一步扩大C.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D.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20.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D.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23.唐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也对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及原因。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戴圣编《礼记》材料二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摘编自杜佑《通典》材料四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C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开元初”由此可判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唐玄宗前期,故选C项。2.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选官,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3.D 解析:依据题干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志在千里”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的理想在于辅佐刘备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曹操也想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中国,故选D项。4.C 解析:“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故C项符合题意。5.B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三省职能。依据所学知识,结合题干材料“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可知,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审核诏令内容。6.A 7.D解析: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体现了对儒家文化的吸收,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佛教传入中国的变化,不是强调印度佛教问题,排除A项;中国佛教有“行孝尽忠”但是不能体现“注重”,排除B项;材料体现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不是传播中的分歧,排除C项。8.B解析:根据材料“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的机会”可知,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为平民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9.C解析:根据“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从最初的家世、道德和才能都重视演变为只重视家世,故选C项。宗法制不是选官制度,A项错误;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隋唐实行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官,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10.A 11.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高宗时期羁縻府州与唐关系紧密、是唐朝国力强盛的体现;而玄宗之后“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表明唐朝国力衰落,故选C项;840年,回鹘汗国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唐玄宗时,靺鞨族地区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属羁縻府州制范畴,排除B项;羁縻府州与唐朝“不再紧密,渐渐疏远”,与安史之乱对唐政权冲击有关,排除D项。12.D 解析:据材料“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官吏贪污导致百姓负担加重,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13.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中国的科举制诞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说明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故选C项。14.A 解析:曹操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征召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方面,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曹魏集团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故A项正确;是否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无法从题干中得到结论,故B项错误;“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不难看出魏晋对于中正官的要求是“具备识别人才的能力”,至于是否“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题干并没有体现,注重道德水平的是察举制,故C项错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属于主观臆断,不但材料没有显示,而且也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15.A解析: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更多的官员通过科举入仕,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16.A解析: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建立在均田制上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无法推行,于是唐朝开始实行两税法,故A项正确。材料现象反映的是均田制被破坏,排除B项;曲辕犁的推广与材料现象没有因果联系,排除C项;材料现象导致两税法的推行,按照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一定程度上使人身控制松弛了,排除D项。17.C解析:兵制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均田制被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也就走向了崩溃,排除B项;唐玄宗时开始实行的募兵制由于国家供给衣食,而且与将领之间关系密切,虽然可以增强唐政府的边防力量,但随时间推移逐渐发展成为割据力量,威胁中央,故选C项,排除D项。18.D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北齐”“北周”“陈”可知,这是南北朝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掉北周皇帝自己称帝,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D项正确。19.D解析:根据“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可知,黄巢起义造成地方势力增强,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故选D项。并非黄巢起义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节度使职权的扩大,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C项。20.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是中外交往出现繁荣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A、B、C三项是唐朝中外交往活跃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第(2)问,根据材料“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22.(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等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统治、民族关系、庙号改革与整体改革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23.(1)具体表现: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或发明火药)。(2)特点: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朝;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原因: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国力强盛;农耕文明繁荣,文化、技术领先;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等。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可得范围广,涉及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材料二“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设有‘蕃坊’特区”可得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据材料二“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可得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结合所学可知,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朝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得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国力强盛;农耕文明繁荣,文化、技术领先等。24.(1)标准:先秦以血缘为标准;汉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原因: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士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3)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解析:(1)根据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可得出先秦以血缘为标准;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可得出汉以德行为标准;根据材料三“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得出魏晋以门第为标准;根据材料四“科举……然后为真正考试”可得出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前两句话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四后两句话及所学分析作答。(3)根据上述材料内容可得出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等趋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检测--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寒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传说,草书始于汉初,在唐代达到极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寒假巩固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