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展开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 ||||||||||||||||||||||||||||||||||||||||||||||||
课题 | 《物体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 | 年级 | 三年级 | |||||||||||||||||||||||||||||||||||||||||||||
| 姓名 | 单位 | 联系方式 | |||||||||||||||||||||||||||||||||||||||||||||
设计者 | 许广玲 | 江南二小 | 广州市海珠区江南西路紫玉大街18号 | |||||||||||||||||||||||||||||||||||||||||||||
指导者 | 曾小兰 | 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 | 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宝岗直街27号 |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
本设计则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理解能力,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尊重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形成新的科学概念;用事实依据来说明问题作为指导思想。以“探究性教学模式”与“建构性教学模式”的两种理论作为依据对教材作了适当改编。 | ||||||||||||||||||||||||||||||||||||||||||||||||
教学背景分析 | ||||||||||||||||||||||||||||||||||||||||||||||||
《物体在液体中是沉还浮》是根据五年级《科学》教材下册《沉与浮》单元的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改编的。 本课主要研究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而非马铃薯在水中的状态。因此用现在课题替换原来课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做如下处理: 一、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探究活动 本设计是把引导学生在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做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三年级做学科学学习的起始年级还没有完整的经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得以体验并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就本课给出的探究活动而言,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知到“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因此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对教材中的教学活动进行了适当的修改。首先,用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浸入1号杯清水和2号杯盐水中,激起学生推测,多数学生推测是加入了盐。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学生可能会设计加热两杯水观察水迹的不同,也可能会设计调一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而事实上这两种设计都不能证实2号杯里是盐水,但第一个实验可以证实1号杯和2号杯是不同的液体,第二个实验可以证实盐水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这与核心概念仍有些距离。所以这里我将探究活动处理为当学生不能证实2号杯里是盐水时,让学生尝试将一些白色粉末状物体(食盐、白糖、味精等)调入水中,使在清水中下沉的葡萄浮起来,这个实验不仅使学生意识到在清水中深入一些物质可以使葡萄浮起来,而且还要加的足够多。既让学生亲历调一杯使葡萄上浮的液体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不止是往水中加盐,溶入其他的物质(而且还要足够多)也可以使物体上浮。既不同的液体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同时,“溶入足够多的物质才能浮起来”这一发现也为将来认识“密度”展开探究活动埋下了伏笔。 二、删繁就简,便于概念形成 教材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同体积的盐水的清水的重量,认识盐水比清水重才使马铃薯浮起来。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很容易误解成,比清水重的水就会使马铃薯上浮,而事实上是比马铃薯密度大的液体才会使其上浮。而这一点三年级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本设计将此环节删掉。改成让学生观察三种轻重明显不同的物体(葡萄、塑料块、铜砝码)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情况也不同,这一迁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物体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本身的大小、轻重无关,而与所浸的液体有关。有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 ||||||||||||||||||||||||||||||||||||||||||||||||
教学目标 | ||||||||||||||||||||||||||||||||||||||||||||||||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概念:在探究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进一步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主动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教学重难点:在探究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 ||||||||||||||||||||||||||||||||||||||||||||||||
教学准备 | ||||||||||||||||||||||||||||||||||||||||||||||||
小组:葡萄;食盐、白糖、味精等;烧杯;搅拌棒;塑料小勺,水槽。 教师:大烧杯;塑料杯若干;酒精灯,火柴,铜片,木夹;葡萄、马铃薯;清水,盐水,糖水及其他液体;塑料块、砝码。 | ||||||||||||||||||||||||||||||||||||||||||||||||
教学流程示意图 | ||||||||||||||||||||||||||||||||||||||||||||||||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发现同一个物体在两杯液体中沉浮情况不同 推测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形成结论:同一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迁移:其他的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情况也不同 拓展 | ||||||||||||||||||||||||||||||||||||||||||||||||
教学过程 | ||||||||||||||||||||||||||||||||||||||||||||||||
| ||||||||||||||||||||||||||||||||||||||||||||||||
对本教学设计的自我分析 | ||||||||||||||||||||||||||||||||||||||||||||||||
本课主要通过一个典型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液体本身有关。本教学设计保留并简化了最初的观察活动和推测活动,将两个马铃薯改成一个马铃薯,提升了实验的严谨性;将加热两杯水获取结晶改成演示实验,大大节省了时间。将调试一杯盐水改成同步调试更多的液体(盐水、糖水、味精)使物体逐渐上浮,在同样多的时间里让学生认识到不只加盐,在水中加入其他物质也可以使物体上浮,提高了教学效益,删除了比较清水和盐水的重量,避免了学生在不能理解密度这一概念时产生错误的认识。增加更多的物体在更多的液体中的沉浮情况的观察,拓宽思路。 通过这样的修改,学生对“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这一科学概念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与原教材活动相比较,这一设计更符合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 ||||||||||||||||||||||||||||||||||||||||||||||||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精品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下册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精品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5、太阳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5、太阳系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认识太阳系和八大行星,了解八大行星距太阳的位置关系,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