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说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说课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CONTENTS,课时教学主题,课时核心目标,课时目标分解,课时教学要目,教学活动过程,单元主题,本课主题,一教学导入,二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课标依据:(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教材依据:本课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突出这一时期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学术依据: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魏晋南北朝时代民族新分子的羼杂,只引起了中国社会秩序之新调整,宗教新信仰之传入,只扩大了中国思想领域之新疆界。在中国文化史里,只见有吸收、融合、扩大,不见有分裂、斗争与消灭。叶炜《政治分裂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400年的分裂留下的历史遗产主要是三点:文化整合、族群凝聚、国土开发。冯天瑜《乱世裂变——魏晋南北朝文化刍议》:魏晋南北朝四百年年间,胡文化与汉文化长时间交会,在冲突中走向交融。
3、学术依据:马良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潮论纲 》指出,魏晋南北朝思想史具有许多显著特点,其主要表现在:这是一个没有权威思想的时代。人们无拘无束地凭借着自己的个性、思想、学识来设计自己的理想模式,而迷惘与追寻、困惑与探索相混杂的心态,外来文化同民族文化的冲突交融 又与之交织、纠缠在一-起,这个时代的思想界显得分外活跃,风格特异。这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故对人自身的认真思考,对人本体的全面探索,对精神意 境的追求和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便构成了思想界的主流。袁行霈、严文明主编的《中华文明史》认为,隋唐艺术融合南北而又贯通中外,极大显示出中华文明的闳放、兼容和创造精神;而各门艺术中所展现出来的健康爽朗的气骨和恢弘博大的气象,正是那个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本单元的主题是“变态与常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分裂时期,往往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江南得到开发,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原文化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更新,成为国家走向统一的精神纽带。隋唐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对外开放,继续推动了文化融合并走向繁荣。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文化的“交融创新”为主题,以自由、自觉、自信三个关键词为主线,勾勒这一时期文化发展中的品质或精神。即自由的氛围促进了思想的融合,自觉的精神有利于文艺和科技的创新,自信的心态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从“变态”到“常态”: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交融创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在了解三国至隋唐的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重要史实基础上,概括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主要特征,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在继承、吸收、融合和创新中走向繁荣;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诸多原因;结合具体史料,认识这一时期文化成就和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史证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1. 文艺——自成面目、异彩纷呈2. 科技——推陈出新、领先世界
在自信中交流:文化的吸收与传播
1.佛法西来——法显、玄奘2.唐风东渐——鉴真、遣唐使
1.儒学危机──信仰的奔溃2.神学勃兴──信仰的潜行3.佛教之厄——信仰的冲突4.三教融合——信仰的重构
成语填空: 南( )北( )
南腔北调、南拳北腿、南航北骑、南橘北枳、南鹞北鹰、南秀北雄……
原来有的没了,这才有了政治上的一国两朝。南朝和北朝都认自己为中华帝国,称对方为魏虏或岛夷,正所谓“一个中华,各自表述”。原来没的有了,这才有了文化上的南方北方。从此,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并驾齐驱,隋唐开创的新中华将诞生在两河之间,一直延续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上极度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
1.在自由中交融:儒学和佛道的发展
设置表格,让学生自主阅读、梳理梳理教材,初步了解儒学、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多元发展。结合图片,讲述历史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解读史料,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特定的时空背景,认识思想融合的趋势,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阐释能力。
2.在自觉中创新:文艺与科技的发展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李泽厚
问题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史料:作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媒介,在数量庞大的佛经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信息。作为文化交流最活跃的主体,中外僧人既是佛学理沦丰富的信仰者,也是各种知识的拥有者,在译经弘法的过程中,在佛教私学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客观上为科学的交流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小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科学的影响》
问题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设置表格,学生自主阅读、梳理教材,了解文艺和科技发展的概况。赏析文学、书法、绘画、雕塑作品,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渗透审美教育。解读史料,认识南北文化、中外文化、胡汉文化的融合。设置问题条,引导学生结合政治、经济背景,分析文化成就取得的原因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3.在自信中交流:文化的吸收与传播
唐代的文化观念,很可以做我们现代的参考,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的崇拜或轻易的唾弃,这正是我们目前急切需要的态度。 ——鲁迅
史料:他曾经遍历天竺五十六国,在那里待了十年的事迹,在长安引起了注意。消息传到了当时在洛阳的皇帝耳中,唐太宗就要见玄奘。知道皇帝对玄奘有兴趣,许多大臣陪着玄奘到了洛阳,在热烈的气氛中,皇帝同意协助玄奘建立译场。在皇帝赞助下成立的译场规模很大,组织很复杂。玄奘在这个译场几乎不间断地工作了19年,译出了75部佛经,分成1330卷。而这个译场存在的意义远超过玄奘所译出的经书数量。更大的影响是让求经与译经蔚为风气。从玄奘开始,一直贯穿到晚唐,有很多人去天竺取经。他们的取经努力后来就形成了惯例、模式,等他们取得佛教回到中国,就会有国家或大寺为他们开译场,用玄奘定下来的规范翻译佛经。 ——杨照《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
3.在自信中交流:文化的吸收与传播——佛法西来
3.在自信中交流——唐风东渐
史料:在今天的世界上,围绕宗教问题,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佛教,而且是东亚的佛教一直远离争斗,成为和平的象征。每当我想到我们正享受着佛教带来的莫大的恩惠之时,都觉得应该重新审视隋唐佛教所具有的意义,正是隋唐的佛教给东亚地区带来了共同的精神基础。 ——【日】气贺泽保规《绚丽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说课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设计反思,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选题立意,席地而坐,垂足而坐,深思原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权臣僭越,纲常败坏,探究一儒学危机,天下失序,探究二佛教危机,多元合流信仰重树,鉴真手迹《请经书帖》,书法辨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等奖ppt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