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集体备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出现及完善,2特点,自由报名公平竞争,地位高受重视,难度较大,3影响,察举制,选官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官制度世官制(世卿世䘵)A:定义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世官" ——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 ,世官并不等于世职 ,并不局限于某家族世代担任某一固定官职 ,就其主体而言 ,世族是世官的基础 ,只要一个世家大族不倒 ,其成员就随时可能有出任重要官职。B: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世官制是西周时人们仍保持着牢固的血缘联系,人群基本以族区分(特别是征服与被征服族的区分)的产物,并得到宗法、分封的制度上的保证,从而自然形成了各级宗族长同时也就是各级官长,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统治模式、格局。
C:评价积极:"世官制"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可否认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首先:作为王朝统治的贵族,在"世官制"下与王朝形成较长时期的共存共荣关系,从而使王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了正常的统治局面,"世官制"给贵族和官吏以充分共享政权的机会,保证了他们代代矢志效忠王朝。其次:"世官制"将可供选择的合适人选推进了各级统治机构中。贵族官吏因垄断教育文化而垄断了统治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这就决定了只有贵族官吏才可能赋予统治才干,才是当官为政合适人选。局限:世官制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官宦子弟会失去奋发进取之心从而滋生惰性,管理能力也会衰退。D:衰亡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难以适应各国富国强兵、争霸战争的需要从而逐步走向衰亡,以广泛选贤任能的官史"选任制"逐步确立,到战国中后期,"选任制"基本确立。
汉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和征召A:察举制——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主要方式确立:汉武帝在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诏令"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6年之后,又下诏策试贤良,并且要求"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这标志察举制的正式建立。概况:汉朝的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推荐中重道德标准),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
评价积极:①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许多出身卑微的人才像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得到重用,而这在世卿世禄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②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③察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④察举制在其实行之初一般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弊端:①在察举制下,不可能把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②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察举制的前提,但这不易作好,因为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A: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B:内容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C:影响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①隋文帝 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③唐太宗 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④武则天 时,大量增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⑤唐玄宗 时,由高官主持考试。
提升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提供公平的机会,使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参与政权。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科举制使得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白居易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开始了宦海生涯,历任户部参军、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等官职。
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
河南境内,黄河决堤,洪水泛滥,粮食减产,瘟疫横行,百姓流离,民不聊生。北部边境突厥问询,准备借机作乱。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观刈麦》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重赋》
窃喜赋敛毕,幸闻闾井安。 ——《征秋税毕题郡南亭》
1.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前提:均田制)
东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示意图
黄河流域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均田制: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国家将掌握的无主荒地授予农民。
收税标准:按人户收粮食和绢帛。
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指田租,缴纳谷物)调(指户税,缴纳帛或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2.隋至唐初:租庸调制
(2)作用:①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②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以资产(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
以土地(资产)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征税标准开始从人户转移到财产
“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年间,就有了1300多万贯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 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
“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能够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来进行征税。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
结合所学,从材料中总结两税法的弊端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优秀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前预习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再下第,登科后,选官制度,雁塔题名,三省六部制度,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特点2相权分散,有利于皇权的加强,特点3集体议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图文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方式,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唐朝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