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当狼捕食兔子并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B.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狼不可能获得兔子的全部能量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3.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4.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 kg要吃10 kg小鸟,小鸟增重0.25 kg要吃2 kg昆虫,而昆虫增重0.1 kg要吃1 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率为( )
A.0. 05% B.0.5%
C.0.25% D.0.025%
5.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6.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7.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250 J/(cm2)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
D.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在10%~20%之间
8.下图是对某湖泊的能量考查结果[单位:千焦/(厘米2·年)],请据图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千焦/(厘米2·年)。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这说明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的,也就是说食物链越长,________越多。
(3)D(热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释放的能量。
(4)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不循环的特点,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果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的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性动物,1/4来自羊。请分析,人每增加1 kg体重,最多约消耗植物( )
A.28 kg B.10 kg
C.110 kg D.280 kg
10.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用菌也利用了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11.下列各项能量流动中不属于人们生产研究目的的一项是( )
A.在牧场上,最好使能量多流向牛、羊等牲畜
B.在农业上,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农作物、蔬菜中
C.在养鱼中,最好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鱼中
D.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储存在动物中
12.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13.如图表示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在不考虑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能量主要是以太阳能的形式输入生态系统
B.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在一个幼苗茁壮成长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量和输入量相等
D.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是绿色植物
14.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能为118 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 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 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 %,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 。
(3)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 ;②其次是部分能量 ;③还有少量能量被 利用。
15.目前,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
(1)在上图所示食物网中,若人体要得到1 kJ的能量,玉米至少要固定 kJ的太阳能,鸡和害虫的关系是 。
(2)如果将原来的膳食结构鸡肉:粮食=1:3,改为膳食结构鸡肉:粮食=1:5,理论上,玉米供养的人数将会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
人类要最大限度地获得能量,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3)在一年中,玉米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除图中所示的能量外,还有三部分能量,它们分别 、 和未被利用的。
参考答案
1.
【答案】A
【解析】兔子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此时狼位于第三营养级,即狼捕食兔子,使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无论初级消费者多少,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都是初级消费者的10%~20%。
3.
【答案】A
【解析】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摄入量=同化量+未同化量(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因此该题中羊的同化量为n-36%n=64%n。由于条件不足,无法计算羊的贮存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4.
【答案】C
【解析】小鸟→鹰的能量利用效率为2/10=20%,昆虫→小鸟的能量利用效率为0.25/2=12.5%,绿色植物→昆虫的能量利用效率为0.1/1=10%,所以整条食物链中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效率为0.25%。
5.
【答案】C
【解析】恒温动物相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代谢强,所以呼吸代谢消耗量相对多,有机物积累少,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哺乳动物与其上一个营养级(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表示为③/(①+未获取量);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应该提高③/②值,这样才能促使有机物积累;食肉哺乳动物与食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无法比较。
6.
【答案】B
【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①是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②为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因次级消费者自身的生命活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②>③+④。
7.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是指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的种群间同化所得能量的比值,而不是指个体间同化所得能量的比值,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可以获得野兔同化所得能量的大部分。
8.【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0.46
(2)13.5 逐级递减 能量流失
(3)呼吸作用
(4)呼吸放出的热能
【解析】解答本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①识图不准,分辨能力差,把487.28当成正确答案;②能量传递效率应该通过计算作答,不能填写10%~20%;③热能是通过各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而释放出来的,这部分能量是不能再利用的,只能散失。“呼吸作用”此时不能用“分解作用”或“代谢作用”来代替。
9.
【答案】D
【解析】在植物→羊→人这条食物链里所需的植物量是0.25÷10%÷10%=25 kg,在植物→人这条食物链里所需的植物量是0.5÷10%=5 kg,在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人这条食物链里所需要的植物量是0.25÷10%÷10%÷10%=250 kg,把三条食物链所消耗的植物量相加即为:25+5+250=280 kg。
10.
【答案】C
【解析】通过巧接食物链,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能量利用率提高。
11.
【答案】D
【解析】人们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最大限度地流向人类或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如A、B、C项都是符合上述原理,而D项,在森林中使能量储存在动物中对人是不利的。
12.
【答案】C
【解析】A项中,“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B项中,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投放饵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项中,水产养殖业,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项中,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和能量逐级递减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13.
【答案】A
【解析】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A项正确;太阳能被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生产者除了绿色植物之外,还有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生物,D项错误;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B项错误;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部分能量被固定在植物的有机物中,因此输出量和输入量不相等,C项错误。
14.【答案】
(1)A(111) 生产者
(2)13.5 60%
(3)呼吸作用消耗了 未被利用 分解者
【解析】从图中看出,生产者A固定的太阳能仅为118 872-118 761=111百万千焦,这实际上就是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从图中不难看出,A中能量111百万千焦中只有15.0百万千焦被第二营养级B所同化,绝大部分的能量通过其他途径流失了,所以从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5.0÷111.0×100%=13.5%。从图中有关数据还可知道第三营养级C同化所得能量中有1.8百万千焦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占60%(1.8/3.0)。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是10%~20%;③流经每一营养级的能量,除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外还有三个去向:一是通过各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二是未被利用,三是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15.【答案】
(1)5 捕食和竞争
(2)增多 调整后的膳食结构中,增加了玉米的数量,减少了粮食到鸡的能量损失,人获得的能量增加 消灭害虫,停止养鸡,玉米秸秆养牛(生产食用菌或发酵产生沼气作为能源等。至少写出两项)
(3)通过呼吸作用所消耗的 被分解者利用的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功能。
(1)在“玉米→人”食物链中,人要得到1 kJ的能量需要玉米提供的能量最少,玉米至少固定的太阳能为1 kJ÷20%=5 kJ。鸡以害虫为食物,两者间存在捕食关系;鸡和害虫都以玉米为食物,两者间存在竞争关系。
(2)膳食结构鸡肉:粮食=1:3改为1:5后,人需要的粮食的比例增大,减少了粮食到鸡的能量损失,从而使人获得了更多的能量。
(3)玉米同化的总能量中,一部分用于细胞呼吸,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摄取,还有未被利用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课堂检测,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节 群落的演替复习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节 免疫调节课后测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B细胞和T细胞共有的特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