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赤 壁教案
展开25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新课导入
玩游戏:①唐代②诗鬼③年少早逝。猜一猜是哪一位诗人?(李贺)
二、背景知识
1、了解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27岁英年早逝。
2、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3、文体知识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乐府诗属于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根据字数的多少有四言、五言、七言等。
四、诗歌解析
1、通读全诗,用你的话解释诗意。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了什么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气氛?士气如何?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表现出将士们同仇敌忾的决心和斗志。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运用了什么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是写什么时间的战斗?“易水”二字透露出什么信息?
这两句写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表现出将士们壮怀激烈的豪情。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简析这句诗中运用的典故及其作用。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8、简要分析本诗的语言特点及营造的意境特点。
本诗用词精巧,意境奇特。例如“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诗人以这些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五、课堂总结
《雁门太守行》: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赤壁
杜牧
一、新课导入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
二、背景知识
1、了解作者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2、 创作背景
晚唐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3、文体知识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格律诗一种,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本诗属于五言律诗。
四、诗歌解析
1、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赤壁》这首诗的意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2、 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戟是三国时的遗物,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作用)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2、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隐含意思是: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课堂总结
本诗借物兴感,以小见大。诗人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历史往事,想到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
渔家傲
李清照
一、新课导入
大明湖畔,趵突泉便,故居在杨柳深处;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这副对联是评价谁的吗?李清照。
二、背景知识
1、了解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有《漱玉词》传世。
2、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bai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3、文体知识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四、诗歌解析
1、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梦。
2、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看到了天帝。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
3、词的开篇有什么特点?
词的开篇便有“黄河水,天上来,奔到海,不复回”之势,视野开阔,拉开了一幅月夜星光图。词人置身其中,尽情欣赏,看着看着。
4、上阕那个字使诗意转折另开一种境界?上阕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情调?
“忽”使诗意转折另开一种境界。忽然觉得好像来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天帝问“我”要去哪儿?整个上阙豪迈奔放,又洋溢着一派浪漫情调,把梦境描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称奇之余,而又急待知道“我”是如何回答天帝的。
5、词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嗟”和 “谩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徬徨忧虑的神态,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作者既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有慨叹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巧妙化用《逍遥游》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背景知识,诗歌解析,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诗词五首综合与测试免费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诗词五首综合与测试免费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授课类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春 望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春 望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