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试卷历史含解析
展开2020-2021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试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分封制在周朝初期巩固了统治,发展了周的疆域;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其根本原因是( )
A.井田制的破坏 B.分封制的局限
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力的发展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3.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葬里出现用九鼎的现象,这说明( )
A.统治者比以前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当时的铸造业更加发达 D.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4.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
A.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B.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
C.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D.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
5.“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
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
6.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8.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
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
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9.钱穆在《中国传统统治》中说到:“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的是( )
A.制度推行是由于地方动荡、交通不便 B.官吏的选拔由地方官员负责
C.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D.官员选拔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
10.“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B.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C.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D.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11.《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 )
A.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 B.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
C.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 D.《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
12.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
A.形成了制约机制 B.实现了权力集中
C.杜绝了吏治腐败 D.避免了裙带关系
13.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B.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C.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D.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14.明朝曾设都察院,“纠劾百官,辩明冤枉”;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员;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同时,还设立了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宰相权力 B.防止地方分裂
C.加强专制制度 D.健全监察体系
15.明朝中期,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可见,当时的内阁( )
A.已成法定机构 B.开始统领六部 C.握有军政大权 D.严重威胁皇权
1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7.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
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皇权专制不再强化
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早期启蒙开始兴起
18.明代的廷推制度,指当大臣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主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由于经过几方考虑,一般比较合适,“廷无闲议"。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B.选官制度趋向多样化
C.原决策机构权力丧失 D.刑法比以往更为严苛
19.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 “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 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
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 B.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
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 D.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20.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21.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哀行需《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1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宣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谈谈汉唐中央集权曾经一度遭到削弱的原因,并指出作者推崇何种国家结构体制。(6分)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指的是哪些?材料二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10分)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
历史参考答案
1.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在前期巩固统治,后期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D正确;AC均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中“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浓厚的家国色彩,联想到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从而解题。
3.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周的分封制是严格遵照周礼执行的,如果诸侯出现九鼎相当于谋逆,但是这些到了东周时期,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那么就是说诸侯已经不在尊奉周王,分封制的礼治被破坏。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4.C【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这是西周的礼乐制度。依据“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程”,再结合礼乐制度的作用可知,C项正确;此时“官僚政治”尚未形成,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重视西周礼乐制度的作用,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追颂功德”在夏商时期的原始歌舞中就已存在,排除D项。
5.D【详解】材料所体现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结合材料“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说明秦朝的官制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故D项正确;监察体系并不隶属于丞相,排除A项;B项强调的是郡县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C项“完成”表述有误,排除C项。
6.C【解析】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C项正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A项错误;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材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政体的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D项错误。
7.D【解析】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故选D。
8.D【解析】从材料“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从汉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郡县制不断扩大,王国缩小,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正确答案为D。材料只是讲述郡增多,王国减少,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A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到汉武帝时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B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统治区域扩大,故C错误。
9.C【解析】九品中正制实施的结果实际上造成了选官权力被地方世家大族把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项,由材料中“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知,材料表明魏晋时代实行九品中正制是与当时时代相适应的。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其推行原因主要不是地方骚乱、交通阻梗,排除;BD项,官吏的选拔由地方官员负责、官员选拔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的表述与材料中“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不符,排除。
10.D【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依据所学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同时加强皇权,D正确;尚书省管辖六部,A错误;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决策权在皇帝,门下省负责的审核,B错误;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地位平等,C错误。
11.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起居注》由不允许皇帝观看到皇帝可以命令停止编纂,反映出皇权越来越强大,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皇帝轻视文化修养和关注自身形象,故AC错误;材料是《起居注》变迁的过程,不能证明其史料价值越来越小,故D错误。
12.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郡县一级下的官吏都属于郡守或县丞的属官,这说明这些官吏都是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大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B正确;材料未涉及制约机制,A排除;C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
13.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成为门阀政治…”可知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受皇族重用,并且垄断仕途、干预朝政,故B项正确。A项,门阀政治加强了阶层固化,不利于封建国家扩大统治基础,故不能体现政治制度上的进步,排除。C项,材料提到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度,其选拔依据是门第出身而非经济基础,故排除。D项,材料中九品官人法以家世门第为标准,考试选官为科举制的特点,故排除。
14.C【解析】材料中的“都察院”、“给事中”“按察司”等都是君主加强对百官监察的措施,都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体现,C项正确;明朝没有宰相,排除A项;材料除了涉及地方,还涉及到中央百官,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不是其主要目的,监督体系的完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排除D项。
15.C【解析】根据“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可知,内阁掌握军政大权,权力较大,故选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排除A;内阁不是法定机构,不能统领六部,排除B;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D错误。
16.C【解析】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
17.A【解析】材料中“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说明在明朝时期,作为官僚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君主立嫡的继承制度,即使君主想改变也非常困难,表明当时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故A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君主继承以立嫡为主而非立庶,正是宗法制的体现,故C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18.A【解析】廷推制度中,吏部主持,“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因此推选所得人选往往较为合适,这种制度强化了皇帝的用人权,同时又限制了官员形成朋党,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强化,A正确;廷推制度不是选官制度,而是官员“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的一种制度,排除B;题干并未涉及决策机构权力变化,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19.A【解析】材料“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体现的是国家政务由宗室内部处理,突出的是家国同构的特征,A选项符合题意;封建专制体制下的民主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且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
20.D【解析】题目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强调重农意识的目的也在于维护统治的稳定,A项错误,D项正确;“关心百姓疾苦”和“申饬官员无能”都属于材料中的表现,BD两项错误。
21.(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2分)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4分)
(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4分)
(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4分)
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6分)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可以看出,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是以德取人。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根据材料中的“允许自由报考”“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可以看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开放性和严密化。
(3)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应当根据上述总结出的措施来回答。
22.(1)原因: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中期军事举措失当。作者推崇郡县制。(6分)
(2)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6分)作者看法:①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造成了地方权力过小、财政困难、军事力量薄弱,导致“积贫积弱”的后患,最终被少数民族灭亡。(4分)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
(4分)
【详解】
(1)原因:依据材料一中汉代“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等,可知汉唐中央集权曾经一度遭到削弱的分别是因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和唐中期军事举措失当。体制:根据材料一“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等可知作者推崇郡县制。
(2)措施:根据材料二“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列举北宋初年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看法:根据材料二“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可知作者对北宋初年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进行了辩证分析,既承认其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了其因此产生的问题,以及北宋最终被少数民族灭亡的事实。
(3)不同: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不同,元朝的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原因:根据所学内容,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疆域辽阔。
(4)原因:材料四“用兵西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设军机处的直接是镇压边疆叛乱,防止军机要事的泄露。职能和作用:根据材料四“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和作用分别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使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公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文公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泰州泰州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泰州泰州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doc、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