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教学PPT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1第5讲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专题1第5讲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课件,共28页。
“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是2020年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新考法,考查的是考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这里的“个性化”必须是立足自我,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见解具有独创性,不要求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一、明确题型与设问方式本考点设题为主观题型,命题的设题方式与角度有:①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选材角度)。②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结构角度)。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当代精神的探究(社会影响角度)。④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巧妙解读文本内容1.明确指出个人观点,即一开始就必须告诉人们你准备就哪一个问题进行解读,这个问题可以是题目规定的,也可以是自己确定的。让读者对我们的个人观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也为下一步的观点分析做铺垫。2.准确表达观点本质。在明确个人观点之后,必须用简洁的语言对个人观点进行阐述。
3.发散思维,力求全面。在分析文本内容,阐述个人观点时,要努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并尽最大的可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与文本内容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后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或由主到次)的顺序,分条逐层地展示出对文本内容进行认识的过程,使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最后还必须有一个简练的结语,再一次申明自己的见解或认识。
三、个性化解读文本内容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尝试进行“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的训练。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深入。
(2020·新高山东考模拟卷)阅读文章(见P19“练·素养达成”),完成后面的题。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观点一:不合理。①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基于文学史构建起来的,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审美惯性,不适用于评价科幻小说这种文类。②科幻小说依托科技发展,长于构建幻想的新世界,给读者提供一种惊异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新的文学性。观点二:有一定的合理性。①科幻小说毕竟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将科学幻想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类。②科幻小说可以借鉴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在细节描写、叙事形式探索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个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
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答案】D
【解析】A.原文材料一第二段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并非“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B.原文材料二开头一段仅仅对“述”的古今含义做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古代的含义被现代含义“取代”。C.原文材料二第二段在对《中庸》中这句话的分析阐述时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行”,但这句话并不包含这两者“统一”的意思。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答案】B【解析】“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做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他提出来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人的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C.“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答案】C【解析】要正确选出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语句,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从材料二中不难发现,其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因此,该题提供的四个选项只有C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A.强调要拥有真理。B.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D.只是就孝顺父母宗亲而言的。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6 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课件PPT,共46页。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 第6讲 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点击右图进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散文阅读 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6讲个性化解读文本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标题探究,研读命题角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