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复习题
展开基础达标(限时5分钟)
1.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
A. 废除了丞相制度B. 设置了军机处
C. 确立了内阁制度D. 推行了行省制
2. “以一个公司作比喻的话,皇帝是董事长,宰相就是总经理,内阁是秘书部,而内阁首辅只是董事长的私人秘书。”这说明内阁的主要职责是( )
A. 皇帝的侍从顾问B. 主持朝政大事
C. 替皇帝批答奏章D. 管理六部官员
3. 明朝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地说你没有骗我。这一故事说明( )
A. 宋濂对朱元璋很忠诚
B. 明朝高官也受特务监视
C. 明朝君臣关系很和睦
D. 宋濂仅仅是皇帝的奴仆
4. 明朝实行海禁,滨海人民“生路”被断。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这表明( )
A. 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导致海盗猖獗
B. 滨海地区农业生产破坏,人民失业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东南沿海贸易发展
D. 俺答汗扩大互市,恢复边境的和平
5. 1624年,一群殖民者手捧白银对当地居民乞求说:“船漏了,请租给我们一张牛皮大的土地歇歇脚,船一修好,我们就走。”后来,这群殖民者不但没有走,反而占领了这里。“这里”是指( )
A. 澳门 B. 盛京 C. 台湾 D. 应天府
素养提升(限时10分钟)
6.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一现象说明( )
A.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 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7.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
A.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8. 以下为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中国与西洋各国的交流情况。据下表可知,郑和下西洋( )
A. 使中国在外贸中处于劣势
B. 加强了中外间的文明交流
C. 给中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D. 推动了亚欧新航路的开辟
9. 在完成藏族地区的统一后,明太祖要求藏族人民输马作赋、承担徭役,或蒸造乌茶、输纳租米,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这表明( )
A. 藏汉民族实行相同的赋税政策
B. 政府对藏族地区实行民族压迫
C. 朝贡贸易有利于汉藏间友好关系
D. 政府对藏族地区实行必要的管理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前期对传统中央官制的继承和创新的主要史实。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阁臣的地位和权力有何变化?
(3)据材料二,指出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基础达标
1. A 【解析】明太祖时,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所以才如此辛苦,故A正确。
2. A 【解析】据题干信息“内阁首辅只是董事长的私人秘书”,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是皇帝的侍从顾问,为皇帝服务,没有决策权,故A项正确。
3. B 【解析】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题干中的故事说明,明朝高官也受特务监视,故B项正确。
4. A 【解析】题干信息表明,明初“海禁”政策导致沿海地区人民“生路”被断,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越发频繁,故A项正确。
5. C 【解析】题干时间信息是“1624年”。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故C项正确;葡萄牙取得澳门的租住权是在16世纪中期,故排除A项。
素养提升
6. B 【解析】题干反映了大臣面对皇帝由“坐”到“站”再到“跪着说话”的变化,这表明君臣关系逐渐变得如主仆一般,皇权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7. D 【解析】材料表明,皇帝的手诏、中旨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内阁可“拒绝拟旨”,这些都说明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的制约,故D项正确。
8. B 【解析】由表格可知,中国的铸钱、开井引水等技术传到西洋,国外的佛教艺术、音乐等也随着双边经贸的互动传入中国,这说明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间的文明交流,故B项正确。
9. D 【解析】题干反映了明太祖要求对藏族地区征收赋税,实质上反映了明政府对藏族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故D项正确。
10. (1)继承:明初仿元制设立中书省,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
创新:明太祖废除丞相,分权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2)地位:不断提高。
权力:由仅备顾问到获得票拟权。
(3)积极作用: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
原因:明中期阁臣大多具进士资格,文化素养较高;熟悉政令,政治素养较高;立场比较客观,办事公允。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据学者统计,1384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