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作业 练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783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时作业
展开1.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2.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3. 由下表可知,清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
A. 注重因地制宜B. 提倡民族自治
C. 强化军事管理D. 重海疆轻边疆
4.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该政策是( )
A. 君主专制 B. 重农抑商 C. 闭关自守 D. 八股取士
素养提升(限时12分钟)
5. 在《清世宗实录》内,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不少于“谕内阁”的次数。这一变化表明( )
A. 清廷内部矛盾尖锐B. 皇帝决策更好执行
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军机处地位的上升
6.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 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D. 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
7. 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
A. 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 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 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 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8. 某同学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如图所示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
A. 民族关系的发展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封建社会的危机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9. 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由此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状况( )
A. 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B. 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C. 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D. 推动了回避制度的完善
10. 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
(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基础达标
1. 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将官员的奏折呈送皇帝决策,然后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由皇帝过目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因而起着上传下达的枢纽作用,故A项正确。
2. D 【解析】军机处与内阁相比,距离皇帝寝宫更近,说明军机处受到皇帝的控制更强,从而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
3. A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管理特点,故A项正确。
4. C 【解析】由题干信息“排外”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故C项正确。
素养提升
5. D 【解析】由题干可以看出,皇帝“谕办理军机大臣等”的次数明显增多,说明皇帝更加愿意用军机处来处理国家事务,军机处地位上升,故D项正确。
6. B 【解析】由题干中“大臣行政”“君臣联合行政”等信息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设立对君权存在一定的制约,故B项正确。
7. D 【解析】题干的大意是,在高度的君主集权制度下,如果君主足智多谋,国家尚能运转良好,但一旦君主昏聩懒政,那么国家就会“放任自流”。可见,题干的主旨是强调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
8. D 【解析】素材中涉及的事件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D项正确。
9. B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代知县的平均任期越来越短,这种情况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故B项正确。
10. (1)“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明朝内阁制。
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特点: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有参议政事权但无相应的决策权;在施政过程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当堂检测题,共5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当堂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初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