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784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784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784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说宋代宰相职权受到削弱,理由是,北宋初年设立的某官职的职责为,韦骧《钱塘集》中描述,下表是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①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②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
④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北宋初年设立的某官职的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该官职名称及设置目的分别是( )
A.通判加强中央集权B.知州增加地方财政开支
C.知县减轻地方军费D.宰相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3.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4.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②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设通判负责监督
④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援引“懂礼即中国”的汉儒学说,自称“中国”,但也没有将宋人排除在 “中国”之外。这说明( )
A.两宋文化得到广泛传播B.各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
C.中原文明得到广泛认同D.文化多元一体意识增强
6.下表是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由下表可推知,当时( )
A.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B.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
C.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D.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
7.元朝时大批中亚、西亚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蒙古族、汉族等民族逐渐交融,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①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②元朝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
③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④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知( )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B.西夏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D.西夏中央机构仿照宋朝
9.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商业革命的是( )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兴起D.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10.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B.中外朝贡贸易体制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11.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北宋宣和六年,朝廷赐庙额“顺济”给妈祖,这是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认可。南宋绍兴四年,朝廷赐妈祖“灵惠妃”的称号。这能够印证两宋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C.北方民族压迫严重D.儒学信仰基础动摇
12.宋被元灭后,相当的南方士人或以“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或以“士人若不至京师,便不足以昌行其道”为由北上仕元。而明清鼎革之际,殉明士大夫就达3800多人,而选择自我放逐的明遗民为数更众。这种变化表明( )
A.清朝统治者打击汉族士大夫更甚B.元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积极有效
C.明废丞相设内阁带来的深远影响D.官方哲学不断被拔高并走向僵化
13.有学者指出:从宋以后的这个时期,在文学上,特别是南宋和元及其以后,有一个比过去非常显著的不同,即文学已不是只为皇帝、官僚和士大夫阶级服务,并且也为平民服务(其实发轫于唐代),即为商人、差吏和兵士、城市手工业者和平民服务。这一转变的根源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B.文人政治的勃兴C.文学作品世俗化D.理学思想的兴起
14.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和婉约之分,但是这一时期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繁荣,社会安定B.土地兼并,社会矛盾激化
C.政治黑暗,民不聊生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15.宋代,东南沿海诸港都有较大规模的造船工场,可打造大型的远洋船舶。1974年在泉州发现的南宋海船残骸,船体长24米,分隔成13个舱,以防止个别船舱破损进水而蔓延全船。指南针的普遍使用,也提高了海上航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材料反映出宋代( )
A.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B.海外贸易繁荣推广了四大发明
C.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D.经济重心南移促进造船业发达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五 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古代中国,航海技术进步并不必然带来海上对外贸易繁荣,而政府的态度对海上贸易发展的影响却总是立竿见影。从贸易政策发展的历史演进看,历代政府对海上贸易的控制逐步加强。汉唐时期,海路交通作为陆路交通的补充而逐渐发展。海路交通主要受制于航运条件,并作为民间通道存在。由于对外贸易的重心是陆路贸易,政府的经营重心在于陆路,对海上贸易奉行宽松开明政策,优待和鼓励外商,未见颁布过贸易禁令。宋代虽积极鼓励海上贸易,但力图通过系统严密的市舶条法将海上贸易控制在政府手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市舶利益。元朝政府为了垄断贸易利润,甚至通过官本船贸易制度将民间贸易也纳入官方贸易渠道。明清则是大力压制海上贸易的发展,连郑和航海的壮举背后也演绎着对民间海上贸易的遏制。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古代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代中国海上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2.答案:A
解析: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牵涉到王安石变法的很多内容,但是只需注意两点即可,一是“保兵知警守”,二是“河淤开亿顷”,前者是因为保甲法的实行,而后者则是因为农田水利法的实行,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4.答案:D
解析: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辽人、金人和宋人都自称“中国”,这体现了当时各政权对“中国”这一概念的认同,即都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说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意识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各政权对“中国”概念的认同,并不代表两宋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和各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排除A、B两项;各民族政权认同“中国”的概念并不代表广泛认同中原文明,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辽、金、宋政权的建都地点大都相近或相同,据此可以得知,当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表明政治中心逐步向南部迁移,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大批中亚和西亚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大量移居到中国是蒙古西征引发的大规模的民族迁徙造成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逐渐交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统一,元朝实行的民族分化政策不利于民族交融,与材料无关,排除④,所以A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
9.答案:D
解析:
10.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政府制定《市舶法》,以规范不同种类的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故选A项。材料信息显示,外贸商品不仅有“贡品”,还有“禁榷”物资和“博易”物资,故B项表述片面,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南方的经济地位,故C项错误;自战国商鞅变法以来,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学的僵化。明清之际,殉明士大夫人数众多,主要是由于理学的影响,反映出以理学为主的官方哲学不断被拔高并走向僵化,导致明代士大夫崇尚“杀身成仁”,故D正确;材料中的士大夫是自愿殉明的,而不是清政府的打击,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与明代士大夫的比较,与元的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材料主旨与废除宰相无关,排除C。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原因。由材料“即文学已不是只为……也为平民服务(其实发轫于唐代)”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学繁荣,并出现世俗化的趋向,故选A项;材料信息与文人政治无关,排除B项;文学作品世俗化是现象,材料强调的是出现这一转变的根源,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理学思想,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国家分裂,辽、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故这一时期的许多词作中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D项符合题意。“国家繁荣,社会安定”与题干中“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不符,排除A项。“土地兼并,社会矛盾激化”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5.答案:A
解析:“打造大型的远洋船舶”“指南针的普遍使用”反映的是宋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繁荣,指南针只是四大发明之一,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支持,C项错误;材料除了体现造船业发达,还涉及了指南针,D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16.答案:(1)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
(2)表现:城市规模大,人口多;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
解析:
17.答案:(1)政府控制日益加强;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长期并存;民间贸易逐渐受到遏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航海技术;国家贸易政策;陆路贸易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港口城市的兴起。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1)问,由“历代政府对海上贸易的控制逐步加强”可知,古代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特点之一是政府控制日益加强;从题干中官方贸易不断挤压民间贸易的生存空间可知,古代中国海上对外贸易中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长期并存,民间贸易逐渐受到遏制;综合来看,不同时期古代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有明显的不同,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2)问,由“航海技术进步并不必然带来海上对外贸易繁荣,而政府的态度对海上贸易发展的影响却总是立竿见影”可知航海技术与国家贸易政策都是影响古代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因素。由“对外贸易的重心是陆路贸易……优待和鼓励外商”可知,陆路贸易也是影响古代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因素。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方面分析。辽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东京
(今辽宁辽阳)、南京(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
金
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河南开封)、北京(今内蒙古宁城)、中都(今北京)
宋
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今河北大名县)。南宋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寒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2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当堂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说宋代宰相职权受到削弱,理由是,《北史》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