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综合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955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综合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955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1·湖南怀化期末)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B.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C.华夏的崛起与兴盛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3.(2021·四川泸州二诊)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到了宋代,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理学的形成( )
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B.成为了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C.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D.标志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4.下表中的文献记载关注的共同主题是( )
A.职业道德 B.文化教育
C.治国理念D.军事策略
5.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历史概念,有助于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理解。下表从三个维度解读了某一历史概念,它是( )
A.三纲五常B.天人合一
C.道法自然D.格物致知
6.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民族文化性格。下列认识符合这一性格的是(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7.(2021·贵州遵义期末)汉代以前,端午节俗主题为祈福禳灾。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唐诗有“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据此可知( )
A.龙舟竞渡源于汉代纪念屈原的活动
B.唐代社会有推崇竞争与力量的风尚
C.荆楚文化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D.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
8.面对有人高谈“保存国粹”,胡适说:“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由此可见,胡适认为应( )
A.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
C.大力弘扬传统的道德礼仪
D.强调东西方文化间的调和
9.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10.(2021·山西朔州月考)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多有“嗜奇好古”和“好奇尚诞”的性格与作风。由于古代的习俗和事物已不再是晚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一部分,因而这种“嗜奇”和“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明朝时期的“嗜奇”和“尚诞”( )
A.冲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动摇了封建的正统思想
C.促使国人开眼看世界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
11.
右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这主要表明当时( )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12.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
13.“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14.儒家学说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调和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普世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史实是( )
A.世界大同说B.东亚文化圈
C.政教合一性D.儒学现代化
15.
18世纪,欧洲出现学习中国的热潮,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绘制了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这幅油画反映出( )
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
C.东学西传成为主流
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
16.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续 表
材料二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1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6分)
17.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5分)内容
出处
“君子进德修业”
《周易》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
“诊病不审,是谓失常”
《黄帝内经》
历史概念:
角度1:形体上,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
角度2:意识上,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
角度3:政治上,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贞观政要》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来源
引文内容
《孟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等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等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泛际合译《论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
美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
西洋乐器
建筑
教堂、圆明园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编译《四洲志》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
次鸦
片战
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甲午
战争
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
马君武翻译《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本册综合课时作业,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练习题,共15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时作业,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