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9 总复习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二年级上册9 总复习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总复习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4.进一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和画线段、角和直角。5.继续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和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现象。6.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继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认识条形统计图形(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和问题。7.进一步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形成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100以内加减法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2.表内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设计】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问题中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习方法。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总复习不是单纯的复习练习,而是要将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要分几条线把新旧知识系统起来,把知识纵横联系起来。本册教学内容可以分计算和应用题两条线,把知识串起来,确立复习的重点,有的放矢的搞好复习工作。3.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表内乘法,让学生玩猜一猜、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记忆,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多让学生做些练习。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也可创和情境,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4.与生活密切联系。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学生不仅感受生活即是数学,数学即是生活,而且各方面都得了发展。5.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如设计学生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或最喜欢的学科,学生在调查中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绘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专题活动中学生复习了统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等知识,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能力,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6.以实践操作为主进行总复习。实践操作是本班学生最喜欢的数学学习活动形式。如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等操作活动加深角的认识。在复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加深“米”和“厘米”的认识,如引导学生进一步用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这些长度。也可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借助某一具体实物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使学生在脑中形成米和厘米的实际含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教学重难点】
1.笔算的方法;2.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二、发展练习
1.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习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5 □ 7 5 7 5 4 □
+ □ 6 - 3 □ - 3 □ + 2 5
7 □ 4 □ 3 □ 6 □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三、实际应用
1.完成习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四、课堂总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教学重难点】1.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
2.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同桌互相背乘法口诀。
2.交流反馈:你的同桌1~9的乘法口诀背得熟练吗?还存在什么问题?
3.教师抽查。
4.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五( ) 六九( ) ( )四十二 ……
二、发展练习。
1.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先复习倍数的含义,然后完成习题。
2.交流反馈。
3.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独立习题然后校对。
三、实际应用
1.独立完成习题。
先在小组内轮流提出问题并解决。
2.全班交流反馈。(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机会。)
3.习题:设计游乐计划。
(1)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同桌合作设计游乐计划。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题意进行描述,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估计与测量
(1)看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二、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直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三、综合练习
1.组织完成习题。
2.小组合作完成习题。
3.随堂练习。四、课堂总结。【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2.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4.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2.进一步培养学生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尤其是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复习1.回顾观察物体知识(1)出示玩具汽车: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老师手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介绍样子。(2)出示3张汽车图片(前面、后面、侧面)请你想一想,这3张图片分别画的是哪个位置?是站在哪个位置画的?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说一说(1)请小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的所在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学生小组活动,组内交流,说一说评一评。3. 完成习题。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全班交流、订正。
二、复习对称图形1.回顾反思什么是对称图形?
学生回顾反思回忆,交流,全班补充,形成较准确的表达。
2.画对称图形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教师巡视。
3.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三、拓展练习
1.教师补充出示各种不同位置看到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2.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2.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1.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观察讨论(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2.回答问题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思考回答问题。3.提问与解答(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问与解答。(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全班解答,订正。
二、拓展练习1.完成习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随堂练习。
3.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9 总复习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课题,复习旧知,巩固练习,总结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 智勇大冲关,自主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快乐大转盘,回顾复习,小结本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9 总复习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复习乘加乘减,复习解决问题,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