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PPT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PPT01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PPT02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PPT03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PPT04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PPT05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PPT06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PPT07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PPT08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课内容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问题导学,“服饰是时代的外衣”,本课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重点:1 .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2 .探讨并掌握其变化的原因。 3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
    请阅读课本P64-P67,思考回答下面问题:(1)鸦片战争以来人们物质生活(衣、食、住、习)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2)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特点?
    问题: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休闲方式多样环保、卫生、赈灾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社交礼仪平等婚丧简约文明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段穿在身上的历史。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是一个时代的晴雨表。寻觅其中,鸦片战争以来历史的点点滴滴,都可以透过不同时期人们的穿衣变化来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近代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政策。
    思考:中国旧社会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1)婚姻风俗: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其他风俗:跪拜作揖、留长辫、女子缠足等
    婚姻包办男子留辫女子缠足婚丧仪式繁琐社交礼仪:跪拜、老爷采用阴历
    婚姻自由剪辫易服废止缠足仪式文明简约社交礼仪:握手、同志、先生采用公历、增添新节日
    特别提示:戊戌变法时发出变革呼声,辛亥革命时“断发易服”具有革命色彩,民国时期颁布相应法律。但这只是在大城市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深度探究一:根据下列材料归纳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材料一: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政治运动的推动;进行机器生产、生活的需要;受西方习俗的影响
    材料二:“中华民国元年春,正月,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公布采用阳历纪元,定五色旗为国旗,革去长揖磕头之礼,代之以握手与鞠躬;大人老爷之称,改呼先生或衔职;男子劝其剪发,女子禁其缠足;吸食鸦片者,严令戒绝。凡属国民,一律平等……” ——王家槐《海南近志》
    材料四:谭嗣同主张以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原则代替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伦理。另外,谭嗣同盛赞西方社会的文明婚俗。“夫妇择偶判妻,皆内两情相愿,而成婚于教堂”。
    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战争后三年间,民族资本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1912至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相当发展
    先进中国人的提倡,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根据材料归纳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思(从外因、政治、经济、思想四个方面来归纳)
    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深度探究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巨大、深刻和急骤;2.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3.存在地域和城乡的严重不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既吸收了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不满足宽敞 还追求舒适
    断发放足、改变婚俗、社交礼仪平等、新节日
    革除陋习、《婚姻法》、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
    1.概述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有哪些?
    1.近代以来,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下列城市中最早出现这种现象的是A.广州 B.西安 C.合肥 D.深圳2.中国近代史上“断发易服”的主张始于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3.促进了近代中国“断发放足”习俗变迁的是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土地革命4.下列表述反映了民国时期服装特点的是A.男子全部是长袍马褂,女子以猎装为主B.男子以西装和中山装为主,女子以旗袍为主C.女子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主D.绿军装成为流行服装
    5.《申报》报道民国时期的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A.大众传媒的普及 B.男女平等的实现C.西方文明的影响 D.封建思想的根除6.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这一服装是A.列宁装B.西装C.中山装 D.长袍马褂7.如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A.款式多样 B.受西方服饰影响C.受苏联影响 D.注重个性8.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A.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B.崇尚享乐、追求自由C.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D.团结互助、包容开放
    9.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10.(2017年12月•甘肃学业水平测试)侯杰、胡伟在《剃发.蓄发.剪发——清代群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中宣称:“显然,时代虽然变化,但是作为民族认同与文化记忆的辫发问题,却贯穿了有清一朝。就像清初剃发是归附清朝的标志一样,清末剪辫与否,也常常成为人们是否拥护革命的一种表现。”这反映了 A.国人思想完全西化 B.国民伦理道德沦丧 C.人们为了卫生健康 D.民众发辫的政治化11.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相关课件

    必修二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必修二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评课ppt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沿海沿江,移风易俗,服装样式,膳食结构,新风尚,政治节日,健康意识,点击右图进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1学年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课流程,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拒”,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新课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2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2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学基础梳理,互动探究重难突破,对点检测当堂反馈,word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PPT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