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课后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实验题
1.在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时,同学们提出“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的问题。为完成探究目的,选择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器材有:一面镀膜的薄玻璃板、支架、两支粗细长短都相同的蜡烛、火柴、白纸、刻度尺、铅笔。
(1)该实验的“物”是______;
A.“A”蜡烛的烛焰 B.不含烛焰的“A”蜡烛 C.含烛焰的“A”蜡烛
(2)实验中同学将镀膜的玻璃板竖直立放在水平放置的大白纸上,并将玻璃板镀膜的一面______(选填“面向”或“背向”)自己;
(3)把“A”蜡烛放在玻璃板前某位置,透过玻璃板看到了两个“A”蜡烛的像,仔细辨认发现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的像更亮。
(4)为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同学选择了一只与“A”蜡烛外形完全相同的“B”蜡烛,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直到它与“A”蜡烛的像位置完全重合,发现大小也完全重合,因此能初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_________。
(5)为继续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距离是否相等”,该同学继续实验,请为该同学设计实验所需的表格______。
2.超凡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点燃蜡烛A,拿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蚀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
(5)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艾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6)他在实验中看见两个虚像,是由于______;因此,做实验时,应选用______(选填“厚”或“薄”)玻璃板。
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
(1)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和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2)实验时应在蜡烛______(选填“”或“”)一侧观察蜡烛的像;如果将竖立的玻璃板沿图中虚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则蜡烛的像相对于桌面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发生”)移动。
4.小彤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情景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时,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分别是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形成的,为消除此现象可选用 ___________(选填“厚”或“薄”)一些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不仅可以成像,还便于确定像的 ___________。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蜡烛A、B应选择外形 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
(2)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的前面,将 _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标记蜡烛A、B的位置,测得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_____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
(4)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_____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5)将光屏竖立在像的位置(与玻璃板平行),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5.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M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2)实验中必须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目的是为了_____。在蜡烛A所在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另一侧蜡烛A的像,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使它与蜡烛A所成像重合,看上去蜡烛B也被点燃,以此可以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选填“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法”或“理想模型”)。
(3)小明在蜡烛B处做好标记号,测得B到A的距离为10cm,再移出蜡烛B,将玻璃板平移到B位置,此时所成像与前一次成像的大小比较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二次所成像到蜡烛A的距离为______cm。
(4)小明将未点燃的蜡烛竖直放在玻璃板后的桌面上移动,发现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5)如图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______运动(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6.如图甲所示,小红在检查视力时发现用到了平面镜,于是她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图中A、B是两根相同的蜡烛。
(1)相同条件下,______(填“平面镜”或“玻璃板”)所成的像更清晰,实验时小红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______ 。
(2)如图乙,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_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此像是由于光的______(选填“反射”或“漫反射)形成的;移动蜡烛B,直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蜡烛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 。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4)实验后小红明白了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如图甲,若测视力时要求人到视力表距离为5m,房间宽度3m,则小红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 m。
7.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小明实验过程中,点燃蜡烛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___________(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如果有厚度为2 cm和1 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厚度为___________的玻璃板做实验;
(2)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他可以将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
(3)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___________呈现蜡烛的像(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4)改变蜡烛A的位置三次实验得到三组物、像位置点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平面镜位置在MN处,由此知___________;
(5)如图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会___________;
A.水平向右 B.水平向左 C.竖直向下 D.竖直向上
(6)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
A. B. C. D.
8.同学们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前面。
(1)应选择___________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选填:平面镜、2mm厚平板玻璃、4 mm厚平板玻璃)。
(2)图(b)是同学们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通过处理和分析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移开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4)如图(c)所示的甲、乙两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请在图上作出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乙同学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___________。
9.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除了图所示的器材和火柴外,还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
(2)下表是小王在实验中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
指出表格设计不合理之处:_______(指出一条即可)
10.小阳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1)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直到从不同角度透过玻璃板看,它跟前面蜡烛A的像都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______,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3)多次改变蜡烛______(选填“A”或“B”)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小阳把白纸沿着玻璃板的位置对折,观察到像与物的对应点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
(4)小阳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B所在的位置,这时应该______(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______像。
11.如图1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1)平面镜成像原理是___________(选填“光的直线传播”或光的反射”)。
(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镜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用镀膜玻璃板和蜡烛做实验,实验环境有:①几乎无光的实验室,②有阳光的实验室,在_________中进行实验效果好(选①或“②”)。
(4)在同样的实验环境下,用镀膜玻璃板实验比用普通玻璃板实验成像更清楚,主要原因是________。
(5)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6)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关系。
(7)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
(8)无论怎样水平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___________。
(9)如图2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同步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课后作业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课时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