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同步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实验题
1.小红同学在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______;
(2)如果有5mm厚和3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便于比较蜡烛和它所成像的______关系;
(4)如果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___(填“有”或“没有”)蜡烛A的像;
(5)另外还有一组同学使用同样的器材,发现怎么移动都无法让蜡烛与像重合,请问这可能是因为______。
2.晓彤和小雪在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将中间画有直线的不透明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竖立一个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平面镜前面,他们发现此时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请你提出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后,晓彤取出一只横截面积相同、长度较短的未点燃的蜡烛B,想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你认为晓彤能否完成实验___________。
(3)晓彤和小雪相互配合,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你认为他们确定像的位置的依据是___________,证明平面镜成像是虚像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4)在没有其它器材辅助的情况下,晓彤和小雪想通过理性探究认识“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是否垂直”,请你为他们提供探究思路。__________
3.小虎利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其中A、B是两支相同的蜡烛。小虎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该实验,以便于观察______(选填“蜡烛A”、“蜡烛B”或“蜡烛A的像”);将玻璃板上端向蜡烛A一侧倾斜,蜡烛A的像会______(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保持不动”)。
4.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______;
(2)实验中用到两支相同的蜡烛,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好,应该点燃______;
(3)移动蜡烛B,人眼从E方向看过去,看到蜡烛B与______重合,要确定B位置是不是所需位置,还需要的操作是______;
(4)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蜡烛A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将______(向左移/向右移/不动);
(5)在蜡烛B与玻璃板之间放置一块较大的不透明硬纸板,人在A侧透过玻璃板______(能/不能)看到蜡烛B。
5.小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问题。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目的是______;
(2)他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实验中玻璃板倾斜,出现的后果可能是:______;
(4)某同学将蜡烛A以0.5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移动时,像会以______m/s的速度______(靠近/远离)玻璃板,且在移动的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
(5)小明将棋子放在玻璃板前的不同位置,重复(2)中的操作进行多次实验,下列与该目的相同的是______(填序号)。
A.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B.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C.刻度尺测铅笔的长度
6.以下是小丽同学进行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和进行实验:
(1)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应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因为______;
(2)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丽找到三根与蜡烛A粗细相同的蜡烛,如图乙所示来代替______(选填“蜡烛A”或“蜡烛A的像”)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发现只有蜡烛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______;
(3)在确定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______(选填“A”或“B”)的一侧观察;
(4)在实际操作中小丽发现玻璃板中有两个像,是因为______。仔细观察玻璃板发现玻璃板的两个面其中只有一个面涂了一层薄薄的半透明薄膜,为了准确找到像的位置,小丽应将______(选填“涂有“或“未涂”)半透明薄膜的一面作为反射面;
(5)下图是小丽进行实验的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______。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如图。
(1)实验中选取两个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______;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3)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玻璃板10cm处,此时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cm。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在白纸上都______(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4)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将______。
8.小明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单面镀膜的玻璃板、支架、白纸和刻度尺。
(1)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______
A.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B.两个粗细不等的蜡烛
(2)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立在白纸上,使玻璃板______那一面的下边线与直线重合(选填有膜/无膜)。
(3)用镀膜玻璃板和蜡烛做实验,实验环境有 ①较暗的实验室,②特别亮的实验室,在______中进行实验效果好(选填①/②)。
(4)如果在做实验时,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都无法与玻璃板前蜡烛的像重合,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5)小明重新调整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①由表中的信息,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②该实验操作三次的目的是______
A.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B.减小误差
9.某同学计划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和一把刻度尺“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平面镜与水平纸面垂直,A和B是两个形状完全相同但高度可以调节的伸缩杆,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伸缩杆A调到适当高度,用刻度尺测量其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5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③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10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④多次改变伸缩杆A到平面镜的距离,仿照步骤②和③,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1)该同学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
(2)他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
(3)改正问题后该同学重新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记录表格。(____)
10.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实验时应选______(较厚/较薄)的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玻璃板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是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有一个好处,这个好处是______。
(2)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在蜡烛A所在的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另一侧蜡烛A的像,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的像重合后,看上去蜡烛B也被点燃,以此可以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法(选填“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或“理想模型”)。
(3)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11.小凡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时:
(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应选在_____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方便确定________,此时成像的亮度比日常使用平面镜___________一些(选填“好”或“差”);
(3)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的另一侧,边移动、边观察,使它与A的像重合,蜡烛B的位置即是_______的位置。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_______。观察时,眼睛应该在如图乙中________处观察(选填“a”、“b”),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_______(选填“蜡烛A”或“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如图中的_______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选填“a”、“b”);
(4)在实验中,小凡看到蜡烛A有两个不重合的像,为了减小这个影响,下列做法可行的是(____);
A.换用较薄的玻璃板 B.换用较厚的玻璃板 C.调整观察的角度,使像重合
(5)小凡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知识,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
A.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
B.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
C.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像和物相距20cm
D.若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缓慢平移,蜡烛的像也跟着向上平移
12.小朋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____的位置。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_______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实验时发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点燃了蜡烛B用以增加亮度。他这样做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使像更清晰;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_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3)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_________;如图所示,将蜡烛放在B处,小朋从A处观察,可以看到蜡炬的像在_________
A.a处 B.b处 C.c处D.d处
(4)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朋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___(选填“向右移动”“向左运动”或“不变”).
(5)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小朋应采取下列哪项操作(_________)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
参考答案
1.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3 大小 没有 玻璃板没有与底板垂直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不能 自己眼睛是否看到像 小雪手上没有蜡烛的像 将不透明白纸从中间直线对折,然后展开,将蜡烛放在折线处进行实验。
3.蜡烛A的像 向上移动
4.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蜡烛A 蜡烛A的像 在E侧各个方向观察蜡烛B是否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不动 不能
5.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蜡烛B无法与蜡烛A的像重合 0.5 远离 A
6. 蜡烛A的像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A 玻璃板太厚 涂有 ③②①④(或②①③④)
7.为验证物像的大小关系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0 不能 虚 不变 变大
8.A 有膜 ①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A
9.物体的高度 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多次实验
10.较薄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较黑暗 等效替代 不能 虚
11.较暗 像的位置 差 像 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a 蜡烛B b A D
12.像 没有 相等 不能 不能 虚 便于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D 不变 B
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1
5.00
5.00
2
7.35
7.35
3
9.52
9.52
次数
物体到平面镜距离s/cm
物体高度h/cm
像的高度H/cm
1
2
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巩固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课时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