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课文理解与检测-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展开专题08:课文理解与检测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步(节选) 莫怀戚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当母亲、孩子、妻子都等着“我”来选择走哪条路的时候,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2.如何理解“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的含义?
3.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课内阅读朱自清的《春》,完成后面问题。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A)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B)。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C)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D)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4.按课文的内容填写文中的空格。
A () B() C () D()
5.第一段共①②③④四句话,从人的感觉中的三个角度写春风,请根据提示填表。
角度
描写的句子(填序号)
春风的特征
触觉
嗅觉
带着泥土气息、青草味、花的香
听觉
6.“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7.第二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一句仅仅是写树叶、小草的颜色吗?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步》(节选)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节选自《散步》)
8.(1)简要概括文中的“分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解决“分歧”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结合语境,说说我们“笑”的原因有哪些。
10.对划线句中“整个世界”的理解最不适合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有分歧的世界。老年人的习惯喜好与年轻人不同,各自会有不同的选择。
B.这是一个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世界,老一辈人舐犊情深,年轻一辈都敬老爱幼。
C.这是一个血脉相连的世界。老年人明理通达,中年人勇于担当,小孩子聪明懂事。
D.这是一个亲情洋溢的世界,一家人相互关爱,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其乐融融。
1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散步》
(材料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秋天的怀念》
两则材料中,两个“儿子”是否都听从了母亲的话?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2.本文语言含蓄深远,需要好好品味。试着选取下面两句话中的一句,有感情地朗读,标出一个重读的词语,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说出重读的原因。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我选第(_______)句,重读的词语: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指出第④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14.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人列出了“和谐”“亲情”“责任”“生命”等关键词,你认为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5.作为一个残疾孩子的母亲,她身患绝症却挚爱她的孩子,她的母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16.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请结合第③段内容简要分析。
17.细节见真情。请你找出两处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写出来。
18.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对作者两次写“好好儿活”的理解。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问题。
选段一
A.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B.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螫,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岀一阵烟雾。
选段二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C.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一运用了视觉、嗅觉和触觉的感官角度来写景。
B.选段一由菜畦写到石井栏再到皂荚树,是低到高写静物。
C.选段二写蟋蟀们、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用了比喻的修辞。
D.选段二主要体现了我深深自责和甘心受罚的心理。
20.请分析选段一划线A句在文中的作用。
2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选段一划线B句。
22.请分析选段二划线C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
B.重游北海公园是母亲希望能唤起“我”美好的回忆,让“我”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C.“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表现母亲慌张、不知所措的心情。
D.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道理:要珍爱生命,好好而活。
24.文章画波浪线的“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意义相同吗?请简要分析。
25.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赏析加点词语)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请从句子的象征含义角度赏析)
26.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概括。
27.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秋天的怀念”的深层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散 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8.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母亲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儿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B.“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C.标题“散步”点明了叙述的主要事件,传达了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
D.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9.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味词句。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赏析加点词)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从描写角度)
30.请你谈谈对“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步》(节选)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节选自《散步》)
31.(1)简要概括文中的“分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解决“分歧”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结合语境,说说我们“笑”的原因有哪些。
3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散步》
(材料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秋天的怀念》
两则材料中,两个“儿子”是否都听从了母亲的话?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4.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35.“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是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36.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37.第七段划线句子通过对菊花绚丽烂漫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秋天特有的情思,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点情思。
38.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问题。
春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己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39.下列诗句描绘的画面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安石)
B.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C.草色远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韩愈)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40.文段④“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对描写春花有什么作用?
4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42.文段⑤“酝酿”一词本意是什么?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43.文段⑥“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是否可以理解为:“人们正在做饭,屋顶上炊烟袅袅”请结合选文说说你对此句的理解。
44.文段⑦开头为什么从“风筝”写起?
45.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济南的冬天(节选)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③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给第一段描绘的画面拟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揣摩下面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3)找出第②段中表示色彩的词语(至少四个),说说它们的作用?
(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46.给这一语段写一个标题。
47.本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48.文中划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一髻儿白花”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
49.赏析“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②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③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50.选文第一段写出了我在百草园中的哪些趣事?
51.说说下面两句话中的加点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52.请对第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53.本文引用“美女蛇的传说”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3)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4)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5)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6)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7)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54.文中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55.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品味语言。
(1)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关键词语)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修辞方法)
56.第一段中“似乎”“确凿”放在一起是否矛盾?为什么
57.仔细阅读文中划线句,品析动词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②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58.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 )
A.从高到底 B.从静到动
C.从近到远 D.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59.文中“我拔何首乌”表现了什么( )
A.表现“我”小时候很幼稚,容易相信传说。
B.表现小时候“我”想吃何首乌成仙。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说明“我”小时候勇于探索、勇于实践。
60.选择能够准确体现加点词“也许”意思的一项( )
A.表达了“我”的极度不满的心情。
B.表达了“我”非常气愤,懊恼的心情。
C.表达了“我”的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D.表达了“我”对这件事非常重视,认真思考的心情。
61.“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对这句话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我”有着天真活泼的性格,尽管我要离开百草园了,但我还是会来的。
B.“我”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已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但又不得不离开它们。
C.“我”清楚地知道“我”在做什么,尽管我喜爱这些动植物,但是“我”已经长大了,应该与它们告别了。
D.对百草园做最后的告别,因为”我”从此再也没去过那儿。
参考答案
1.因为无论是母亲、儿子还是妻子都依靠我,都依从我的选择和决定,所以我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2.小路其实也很美,也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正像孙子说的“有意思”。这也是母亲决定走小路的原因,展示了母亲热爱生命而且也充分理解孙子的内心。
3.“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怕因闪失给孩子和老人带来伤害。“整个世界”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是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是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起着顶梁柱的作用,从家庭到国家,都是如此。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故事情节,可以知道,所有人都在等待我做出最后的决定,所以我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同时我的这一决定是能否做到尊老爱幼的关键,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这句话,了解景物的特点,“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景物都很美,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由眼前的美好景物,联想到前方沿途景物的美好,正像孙子说的“有意思”。这也是母亲决定走小路的原因,体现了母亲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孙子的疼爱。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不能仅停留于句子的表面义,要结合主旨挖掘深层含意。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是形容他们速度慢,走得非常小心。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它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请写出两句描写有关春天的诗句或词。
5.A (抚摸) B(酝酿) C(婉转) D(黄晕)
6.
角度
描写的句子(填序号)
春风的特征
触觉
①
温暖柔和
嗅觉
②
带着泥土气息、青草味、花的香
听觉
③④
吹送美妙悦耳声响
7.比喻、排比。表现了春雨的细密、透亮、轻盈。
【小题4】不仅仅是写树叶和青草的颜色。还侧面写出了春雨对树、草等自然万物的洗涤、滋润。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解析】
【分析】
5.本题考查课文内容默写。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尤其注意“抚”右边是“无”;“酝酿”的部首是“酉”,不是“西”。
6.本题考查描写角度与景物特点分析。
①句中的“吹面不寒”“抚摸着你”表明描写角度是触觉,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轻柔;
②句中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表明描写角度是嗅觉,写出了春天的各种气息;
③句中的“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与④句中的“牧童的短笛……成天嘹亮地响着”表明描写角度是听觉,写出了春天的声音悦耳动听。
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
连用三个“像”,既运用了比喻,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牛毛”“花针”“细丝”的特点是细、密、轻。因此,用比喻和排比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透亮、轻盈的特点。
【小题4】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第二段写的是春雨,因此“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从正面写出了树叶和青草的颜色,也从侧面写出了春雨对自然万物的滋润、洗涤。
【小题5】
本题考查诗词积累。只要是写春天的诗词句都可以。
示例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示例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8.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或:母亲和儿子一个要走大路,一个要走小路。)我想委屈儿子(或我决定走大路),母亲改变主意
9.笑儿子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言语;笑儿子聪明伶俐,发现了相同点;笑一家人祖孙三代一起散步,其乐融融
10.A
11.是,他们都听了母亲的话。
材料一中的儿子听话的原因是为了成全母亲对于孙子的疼爱;母亲提出的安全措施(或让我背她)使我放心。材料二中的儿子听话的原因是被母亲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爱)打动;为了成全母亲,让她不那么为难。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在第二段交代了分歧的产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然后写了分歧的解决方法: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由此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9.本题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对偶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儿子的话是对偶句,具有对称美,形式整齐和谐;儿子的话还属于语言描写,表现了儿子的天真活泼、聪明可爱。我们都“笑”了,这“笑”里,包含着对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的喜爱,对孩子惊奇发现的赞许,还有一家人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其乐融融。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章中的内容一一比照判断正误,用反选排除法。A项表述错误,在选择路径上,虽然老年人的习惯喜好与年轻人不同,各有不同选择,但是在“孝道”的前提下,这个分歧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体现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
1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两个选段都是关于母子的,他们也都听了母亲的话。材料一中的儿子听话是为了成全母亲对于孙子的疼爱;材料二中的儿子听话的原因是被母亲的锲而不舍的爱打动,为了成全母亲,让她不那么为难而听话。比较分析作答即可。
12.⑴重读的词语是“总算”,“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母亲度过了漫长严冬的欣慰之情。⑵重读的词语是“熬”字,“熬”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又流露出“我”的欣慰。(选一句作答即可)
13.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写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
14.言之成理即可得.
【分析】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以及重读。
(1)结合第3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可见作者因为极度盼望春天,“总算”表露出“我”盼春至的欣喜之情。母亲已经上了年纪,而冬天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是很有可能熬不过去的,所以作者其实一直在隐隐担心着,而现在春天总算来了,作者为母亲能撑过寒冬而庆幸不已。表达了“我”对慈母的孝敬之情。所以重读放在“总算”上。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含有煎熬、不容易的意思,可以想象母亲在严冬中每活一天都十分艰难。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母亲能撑过寒冬,表现出了母亲的坚强;“我”也为母亲能撑过寒冬而庆幸欣慰。所以重读放在“熬”上。
13.本题考查景色描写的作用。“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段景物描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征。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衬托了一家人散步的快乐心情;本文的题目是“散步”,如此美的春景,为散步设置了背景。
14.本题考查概括主旨。结合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亲情。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在文章的结尾,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美好和谐。“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相亲相爱的一家三代人,在阳光下,走向美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前方,这是一幅令人陶醉的亲情充溢的画,这也是亲情在文章中最充分最美好的表达。
(2)责任。结合“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见,我跟妻子都是郑重的背负着他们,这份理性的郑重,就是一份对责任的承担。“慢慢地、稳稳地”体现的是一种对待所肩负的责任的态度,不仅郑重,而且崇高,因为“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作者将这种家庭中的责任进行了理性的升华,升华成为一种社会责任,是我和妻子所代表的中年人对老人孩子的责任,是社会强势群体对弱势者的责任。
(3)生命。结合“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我么可以感受到:春天里各种植物的勃勃生机不能不让人感叹生命的美好,从而在心灵深处由衷的生长出珍爱生命的意识。“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其实小家伙发现的是生命的规律和秘密,生命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就是代代传承的生命链上的一个小小环扣。呵护关爱每一个或老或幼的生命,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责任。
(4)和谐。这是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母亲年迈,儿子幼小。时值初春,阳光明媚,万物复苏,正是出行的好时节,散步途中,为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了分歧,母亲不坚持不固执,把决定权交给儿子,因为她相信儿子;再看孩子,他不哭不闹,聪明可爱;“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至此,母亲、儿子、妻子的信任成就了这和谐的一家人。“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蹲下去的是身子,蹲出的却是一颗为人子、为人父的心,有了这颗心,老的小的,都在背上了,夫妻二人,风雨同舟,携手并肩,挑起这世界的两头,便是人间最真最美的和谐乐章。
15.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地躲起来”是为了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痛苦心情的充分体谅;
②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牵挂和关切。
③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突出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对孩子的无私的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④“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从母亲“扑”过来,“抓”我手的动作,可以体会到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字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16.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③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17.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适当就行)
18.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互依,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在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自信,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了生活的真谛,同样的话,表现出不同的意义。
【分析】
15.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浏览全文,了解内容,梳理思路,结合语境,抓住关键句提取概括。
第①段“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和“偷偷”的细节,可以看出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心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自己,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痛苦心情的充分体谅。
第①段“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表现出母亲虽然躲出去了,但她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儿子,表现母亲对我的牵挂和关切。
第①段“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从母亲“扑”过来,“抓”我手的动作,可以体会到母亲是怎样的痛心焦急,她多么想立刻扑灭儿子轻生的念头,母亲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字写出了母亲是以怎样强大的毅力克制着自己的悲情,努力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第③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位细心的母亲唯恐飘落的树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央求的神色”表现出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
第⑥段“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无私的牵挂和怜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1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从“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可知,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从“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可知,这位细心的母亲唯恐飘落的树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憔悴的脸上”显示着绝症晚期对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儿子残疾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央求的神色”表现出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表明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17.本题考查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要读懂全文,了解内容。第①段“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悄悄”和“偷偷”的细节,可以看出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这些细节说明她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儿子,表现母亲的牵挂和关切。第③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明母亲唯恐飘落的树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
1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分析句子的具体含义。母亲说“好好儿活”,是近乎本能地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母亲不希望看到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自信,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寄予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和期望。“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感悟到生活的真谛:无论遭受了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19.B
20.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的总体印象,“单是”详写泥墙根一带,两者相呼应,重点突岀局部景物,写岀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样,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中心。
21.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油蛉和蟋蟀们在互相唱和,突岀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2.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与无奈的感情。
【详解】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从“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螫”分析,有视觉;从“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岀一阵烟雾”分析,有触觉和听觉;文段没有描写嗅觉的句子。理解有误;
C.从“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看,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把蟋蟀、覆盆子、木莲拟人化,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依依惜别的深情;不是比喻修辞。理解有误;
D.本段写我对家人将我送到私塾去原因的猜测,进而抒发感慨:“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集中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与不舍。而非“体现了我深深自责和甘心受罚的心理”。理解有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结合句子内容,联系全文来分析其作用。“不必说……也不必说……”这个句子概括地描写了百草园的总体印象,下文“单是……”重点突岀了泥墙根一带的趣味,两者互相照应,既表现了百草园景物的丰富,又突岀了“泥墙根”一带的特点,点明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主旨。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此题要求从修辞角度分析,从“低唱”“弹琴”看出,作者将油蛉、蟋蟀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岀了油蛉、蟋蟀们给泥墙根一带带来的无限生机与乐趣,表达了作者愉快的心情,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4.本题考查词语赏析。“也许是”表示猜测,三个连用写了“我”对家人将“我”送到三味书屋原因的猜测之多,表现了“我”内心的疑问;结合下文“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分析,表现了“我”万般猜测也无法改变事实的无奈。
23.C
24.不同,第一次,母亲乞求“我”,希望“我”能重拾生活的信心,勇敢地生活;第二次,“我”已经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并且与妹妹坚强勇敢的生活下去。(意思答对即可)
25.(1)两个“悄悄地”是形容词,说明母亲动作很轻,悄无声息,强调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同时体现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意思答对即可)(2)菊花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热烈而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是我终于能坚强的面对磨难,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的写照。(意思答对即可)
26.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2分,答出四个就给2分)的母亲。(意思答对即可)
27.“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 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盼,悟出了生命存在 的意义。
【分析】
23.C.“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表现母亲激动、兴奋的心情,选项错误;
故选C。
24.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要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子的含义。第一次,从“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可知,母亲乞求“我”,希望“我”能阴影中走出来,珍爱生命,重拾生活的信心,坚强地活下去;第二次,从“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可知,“我”已经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找到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并且与妹妹坚强勇敢的生活下去。
25.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句式、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简洁准确表述。(1)两个“悄悄地”是形容词,说明母亲动作很轻,悄无声息,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强调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同时体现母亲的心里更难受。(2)菊花“淡雅、高洁”象征是母亲高尚的品质,“热烈而深沉”象征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象征着我终于能坚强的面对磨难,预示着我将来的生活一定充满活力和意义,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26.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从“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可知,母亲的一生活得很苦。从“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可知,母亲无比慈爱、包容。从“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可知,母亲十分细心、无私、坚忍、耐心。
27.本题考查对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要结合文章的主旨体会题目的言外之意。纵观全文,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秋天”蕴含生命的意味。题目的表层意思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盼,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28.B
29.(1)“熬”是艰难度过的意思,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也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突出了我对母亲的爱。(意对即可)
(2)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小路景色优美,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同时也点明了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衬托出一家祖孙三代和谐美好的相处。(意对即可)
30.示例:从字面上看,形容“我”和妻子都走得很小心,很稳当,生怕儿子和母亲有什么闪失;从深层理解来说,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肩负着很大的使命(表现了对老人的尊敬和孩子的爱护,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意对即可)
【详解】
1.B.错误,孙子喜爱小路两旁的风景,提出想要走小路的建议。奶奶之所以依从了孙子的想法,是爱幼的具体表现,体现出对孙子的关爱之情。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能力。
①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句中的“熬”本义指忍受,忍耐,坚持。联系全句理解,“熬”字表明母亲年纪大,身体状况不佳,冬天对她来说很难度过。母亲度过漫长的冬天,表现母亲生命的坚强,“我”为母亲安然无恙度过严冬的欣慰,表达“我”对母亲深切的关爱之情。
②考查对景物描写及作用的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进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是景物描写,描绘了春天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之美,交代了我们一家散步的背景。同时“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眼中这美丽的春光春色,折射出我们一家人散步时内心的愉悦。描绘“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对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衬托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也暗示着母亲将随着春天的到来而获得新的活力。
3.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内容可知,这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代往下传递。“我”和妻子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31.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或:母亲和儿子一个要走大路,一个要走小路。)我想委屈儿子(或我决定走大路),母亲改变主意
32.笑儿子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言语;笑儿子聪明伶俐,发现了相同点;笑一家人祖孙三代一起散步,其乐融融(答到两点即可。)
33.是,他们都听了母亲的话。
材料一中的儿子听话的原因是为了成全母亲对于孙子的疼爱;母亲提出的安全措施(或让我背她)使我放心。材料二中的儿子听话的原因是被母亲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爱)打动;为了成全母亲,让她不那么为难。
【解析】
3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可知,我们一家出去散步的产生的“分歧”是: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结合“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可知,“我”想委屈儿子,决定走大路,但母亲改变了主意。这样散步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就解决了。
3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解答。结合“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知,儿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同时他发现了散步队列中的共同点,聪明伶俐,这让我们感到高兴;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一同去散步,可见一家人幸福和睦,其乐融融,这也让我们感到高兴。
33.本题考查文段的比较阅读。
第一问:结合【材料一】的“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最后我们走了大路,可知“我”听从了母亲的话;结合【材料二】的“‘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我说”这两句语言描写来看,“我”听从了母亲的话,答应去看菊花。故文段中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听了母亲的话。
第二问:【材料一】的的母亲之所以选择走小路,一方面因为她更爱孙子,孙子觉得“小路有意思”; 另一方面,结合“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可知,母亲提出的安全措施让“我”放心,所以最后“我”选择了听从母亲的话。【材料二】的母亲,为了怕“我”伤感,用自己的身体“挡在窗前”,她已经在为了让“我”走出痛苦做了很多努力了,这让“我”感动;且为了让“我”去看菊花,“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所以为了回报母爱,为了不让母亲为难,“我”最后听从了母亲的话。
34.①“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谈出两点即可)
35.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36.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
37.参考: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母爱无私,母亲永远爱我,而且我对母亲的怀念和秋天这个季节有共通之处,都是代表了一种惋惜,代表了一种收获母爱,收获生存勇气的信念意思对即可
38.答: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分析】
34.本题考查题目作用。
(1)结合第四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等句子可知,事情都发生在秋天,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不能删去;
(2 )结合第二段“我没有想到她已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可知,那个秋天发生的事情都是非常悲伤的事情,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一般具有惆怅的氛围,故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不能删去;
(3)结合“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可知,在秋天我明白了母亲的话,明白了母亲的愿望,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不能删去。
3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因为“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因此母亲的“挡”是有意的行为。她怕我看落叶失去生命,会触景生情更难受更绝望,她只希望儿子能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从而表现出母亲的细心,母爱的深沉。
3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整理作答。从“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以看出,母亲的艰难是人到中年,儿子却双腿瘫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母亲的艰难还表现在自己重病,却还要瞒着病情,照顾我的生活和情绪。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1) “又是秋天”,母亲在上一个秋天离世的,是在和作者约定了第二天去北海看菊花之后去世的,而在这个秋天,作者和妹妹来到北海看菊花,作者是在通过来北海看菊花的行为来怀念母亲,这个句子里寄托对母亲的深沉怀念之情。
(2)结合“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这里的菊花展现出勃勃的生机,而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告诉儿子要努力的活着,要勇敢的面对困境,而作者今天也理解了母亲的话,开始努力的去做,故这句话表达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8.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1)结合“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通过“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开得烂漫”等词可知,这里写出了菊花的生机、美丽、活力,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可以看出,作者这里是借景抒情,景物的特点正是人物心理的体现,花儿开的如此热烈,说明人的内心也是充满希望的,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已经能够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2)结合“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话……”可知,我不再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外出欣赏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美景,我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因此,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39.C
40.是为了侧面衬托春花的繁茂、甜香。
41.本文描写了春风、春草、春花、春雨、春耕图,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42.“酝酿”原意指造酒的发酵过程,在此处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3.不可以,用“一层薄烟”来比喻细雨蒙蒙的状态,写春细密而轻盈的特点。
44.从“风筝”写起,自然引起地上的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接春天。
【分析】
39.本题考查文章语句和相关诗句含义的理解。“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述的画面特点是,小草具有刚刚从土里挤出来还很脆嫩、短小、少的特点。
A.句中所写到的草,绿色太浓;
B.句中草已淹没马蹄,可见绿草如茵;
C.句中草远看绿色一片,近看却没有几棵;
D.句中风吹草低才能见到牛羊,可见草的长势茂盛。
故选C。
40.本题考查侧面描写作用的分析。侧面烘托,又叫衬托手法,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化静为动,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作者在这里写蜜蜂和蝴蝶,是为了侧面衬托春花的繁茂、甜香。
4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文章主旨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根据文末议论、抒情性的语句进行理解。本文以“春”为线索贯穿全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组成,描绘了春风、春草、春花、春雨、春耕图,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表现了春天的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42.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在这里指“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空气里像发酵一样,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
43.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首先明确态度,不可以。“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从远处写出了细雨蒙蒙的景状,写春细密而轻盈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春雨图,雨中不可能看到炊烟。故不可以理解为“人们正在做饭,屋顶上炊烟袅袅”。
4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第⑦段写的是迎春图,风筝是儿童的天使,是春天的信号,从风筝写起自然而然引出放风筝的孩子们。由此过渡到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写他们迎接春天的情形,从而勾勒出完整的迎春图。所以此处写风筝,一方面与文题相照应,一方面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45.(1)阳光朗照下的山
(2)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3)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四个即可);使丰富的色彩相互映衬,画面显得色彩缤纷,赏心悦目。(意思相近即可)
(4)表达了作者对秀美的济南小山的爱怜、赞叹之情。
【解析】
(1)仔细阅读第①段,概括出第一段的中心内容主要是写阳光照耀下的山,然后根据中心内容再来浓缩成标题。而且一般这样的题不要脱离原来的语段,尽量用文中原话来回答问题。
(2)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两种修辞手法主要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学生在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句来说明。将小山比成摇篮形象地写出济南四面环山的特点,将山写成人的行为,又生动的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3)仔细阅读第②段,学生不难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这里作者运用“青黑”“白”和“蓝”等表示色彩的词语相互映衬,达到了赏心悦目的作用。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而这句话正是作者这种情感的流露。第二段是写济南的小山的,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小。
46.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47.妙,空间顺序
48.树尖上的雪顶着白雪的树
49.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小山在夕阳的映照下美丽而娇媚的情态。
【分析】
46.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因为这一篇描写性的文字,所以可用描写对象为标题。读文可知,选段描写的是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突出了其太秀气的特点。故可拟写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47.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写景顺序的理解。本段首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是中心句。其中的“妙”字是中心词,全段围绕着“妙”字来描写雪后山景,突出了小山秀气的特点。根据“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可知作者是按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来写景的。
48.考查赏析比喻。根据划线句中的“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可知作者用“一髻儿白花”比喻树尖上的雪,两者同为白色。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顶着白雪的树”,两者外形相同。
49.考查赏析句子。“害羞”一词把那点薄雪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阳光照在雪上,那点雪就露出了一点粉色,仿佛害了羞的少女一般,这处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的小山在夕阳映照下美丽而娇媚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山的喜爱之情。
50.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51.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不能表现这种效果。②不能。“窜”字表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没有这种效果。
52.从近景、远景,静态、动态,视觉、听觉、味觉,高、低等角度去分析,言之有理,答出两个赏析角度
53.插叙。引用美女蛇的传说符合孩子们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更能说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详解】
1.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第一段所写趣事主要集中在“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从“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可概括为:找蜈蚣,按斑蝥;从“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可概括为:拔何首乌根、从“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可概括为:摘覆盆子。
2.赏析词语表达作用的一种考查形式,就是分析换用后表达效果,学生先说出原词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和否定换用后的含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如不符合实际等。即:不可以。
①不能。“伏”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黄蜂肥胖的身躯展现得淋漓尽致,似乎让读者看见菜花上体态丰满的情态,“伏”字的画面感和表现效果都比“停”要出彩,而且,“停”是大家常用的词,显得比较平庸。
②不能。“窜”指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生动传神地写出云雀突然从草间快速飞向天空的情态,表现出云雀动作的轻快敏捷。“飞”只是一个动作,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3.考查对写景特点的分析。本文第一段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从描写的对象看,先写植物,后写动物,再写植物;从描写的范围看,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局部又从动物写到植物。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听觉、触觉和味觉;描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颜色;描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态;描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动作,使我们感到百草园确实是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其作用一般有:使所写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完整,人物更加丰满,使主题更鲜明、更深刻;可以起到补充说明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等等。选文本来记叙的是百草园的故事,在第三段中插入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中断了正常的记叙,由此可判断是插叙。这个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作者却由此开始产生联想。先由百草园的草联想到草中的赤练蛇,再由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述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4.①在百草园里捉虫子、拔何首乌等的乐趣;②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③在雪地里跟闰土的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55.(1)“肥胖”和“轻捷”两个形容词准确地写出了黄蜂和叫天子的体态,与两者的动作“伏”“窜”相照应,表现出儿童独特的羡意。
(2)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的写出了虫鸣声在我心中的美好印象,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56.不矛盾。因为所发生的事情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不敢确定,所以用“似乎”;虽然时间相距很远,整体印象模糊,但百草园留在“我”的记忆深处,给“我”带来欢乐的景物扎根于脑海中,因而用“确凿”来突出中心,并引出下文。
57.“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一系列表示动作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体现了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分析】
54.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1)结合第2段“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归纳答案:在百草园里捉虫子、拔何首乌等的乐趣;
2)结合第3段“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归纳答案: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
3)结合第6段“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归纳答案:在雪地里跟闰土的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5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肥胖”形容黄蜂的体态,“伏”形容黄蜂的动作,“轻捷”形容叫天子的体态,“窜”描写叫天子的动作。因为“肥胖”,所以用“伏”;因为“轻捷”,可以用“窜”;所以“肥胖、轻捷”两个形容词与两个动作“伏”“窜”相照应。“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窜”既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写出了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情。
(2)“低唱、弹琴”是拟人修辞。把小虫拟人化,生动的写出了虫鸣声的悦耳,从而写出百草园给“我”带来的乐趣,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56.本题考查词语理解。首先表态,不矛盾;然后从两个角度解析词语。“似乎”表示不确定,因为有七八年未见百草园了,有些模糊,不敢确定。而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所以用“确凿”来表示肯定,从而表现作者对百草园的依恋深情,并引出下文百草园的生活。
5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雪地捕鸟一段,鲁迅把捕鸟整个过程的动作写得非常详细而逼真。虽然他写这篇文章时已经45岁,事隔三四十年,他还能用那些捕鸟的每一个步骤写出来,从中体会到鲁迅是多么喜爱这里的生活。从而从捕鸟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58.D
59.C
60.C
61.B
【分析】
58.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前一个“不必说”后面,描写的是百草园的植物;后一个“不必说”后面,描写的是百草园的动物。这是百草园的全景。“单是”后面点明了百草园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是百草园的局部。所以写景顺序是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故选D。
5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前文可知,我拔何首乌的原因是“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出于儿童好奇的天性,我才会“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甚至因此弄坏了泥墙。“拔何首乌”这一行为为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又增添了很多情趣。故选C。
60.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联系前文“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可知,三个“也许”后面是作者对家人把他送到书塾原因的猜测,但最终也没有定论,唯一可以肯定的结果就是“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将再也不能从百草园中得到快乐了。所以三个“也许”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疑问、猜测和无奈。故选C。
61.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作者在“蟋蟀们”和“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冠以“我的”,表现了自己与百草园的这些动物和植物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Ade”意为再见,作者虽然万分不舍,但也不得不与这些“玩伴”说再见,离开百草园,开始私塾的学习生涯。故选B。
专题08:课文理解与检测-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8:课文理解与检测-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共36页。
专题08:课文理解与检测-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8:课文理解与检测-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选文拟一个标题,“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课文理解与检测-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8:课文理解与检测-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部编版),共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