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917110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917110第1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917110第2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917110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917110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917110,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专题检测(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付门。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废,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知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有欲复肉刑者,议取死囚试之,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乃止。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官所论,得失未足言,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后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节选自《宋史·吕公著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B.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C.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D.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解析:选B “幽”是动词,宾语是“其主”,“将”是副词,修饰“大举讨之”,故从“主”和“将”中间断开,排除A、C两项;“得”是动词,宾语是“人”,故在“人”后断开,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幄,即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特设的御前讲席。B.封驳,意为封还皇帝失宜的诏令,驳正臣下奏章的违误。C.释老,指释迦牟尼,因其为佛教创始人,所以“释”泛指佛教。D.肉刑,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时指黥、劓、刖、宫、大辟等刑罚。解析选C C项,“释老,指释迦牟尼”错误,“释老”是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并称,亦指佛教和道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公著正直敢言。神宗时,对司马光因论事被解职一事,他坚持己见,一再向皇上进言;兴兵西夏后,唯有他敢于指出兴兵之害。B.吕公著善于进谏。在与神宗悠闲谈论时,他趁机劝说神宗施行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得到神宗认可。C.吕公著识虑深敏。有人打算恢复残酷的肉刑,他提出不同意见,阻止了此事;朝廷要讨伐西夏,他立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D.吕公著重视吏治。他以侍读身份回朝廷后,通过分析新法颁布后产生的弊端,指出提拔正直官员的作用;其后,又点明设置谏员的必要性。解析:选B B项,“他趁机劝说神宗施行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错误,“趁机劝说”错误,由第二段“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知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帝善其言”可知,二人只是谈到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并没有趁机劝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译文:                                                                            (2)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译文:                                                                            参考答案:(1)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勉人们学习,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吕公著不停地请求,(但)最终被解除掌管通进银台司的职务。(2)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一一全部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5.右司谏贾易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为何替他说情?请简要说明。(3分)答:                                                                            参考答案:为了不让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因为皇上还年轻,需要直言规劝君的臣子,以防有人谄媚惑乱皇上。参考译文:吕公著,字晦叔,从小嗜好学习,以致废寝忘食。凭恩荫补奉礼郎,登进士第。神宗即皇帝位,召吕公著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因论事被解除御史中丞的职务,回到经幄。吕公著原封不动地退回诏令说:“司马光因为履行职责而被罢免,这是让有言事职责的人不能畅所欲言。”神宗把诏书直接交给门使。吕公著又说:“制命不由门下省,那么封驳的职责,因我而废弃,希望治我的罪,以端正纪纲。”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勉人们学习,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吕公著不停地请求,(但)最终被解除掌管通进银台司的职务。起用吕公著执掌河阳,又召回朝廷,神宗悠闲时同吕公著谈论为治之道,于是涉及佛教、道教,吕公著问道:“尧、舜知道这些学说吗?”神宗说:“尧、舜难道不知?”吕公著说:“尧、舜虽然知道这些学说,但仅把知人和使百姓安居作为难事,所以成为尧、舜。”神宗又说唐太宗能用权术智谋驾驭臣下。吕公著回答说:“唐太宗的德行,是能使自己放下架子听从劝谏而已。”神宗对他的话表示赞许。不久,(与人)共同执掌枢密院事。有人打算恢复肉刑,建议取死囚试验割掉鼻子、砍掉脚的酷刑,吕公著说:“如果试了不死,那么肉刑就会实行了。”于是停止。西夏囚禁了他们的国王,(宋朝趁机)将要大举征讨西夏。吕公著说:“问罪的军队,应当首先选择主帅,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不如不出兵。”等到出兵后,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们不敢说,吕公著多次陈述兴兵的害处。元丰五年,吕公著因病乞求离开职位。哲宗即皇帝位,吕公著以侍读的身份返回朝廷。太皇太后派使臣迎接,询问他所想要说的,吕公著说:“先帝本意,把宽省民力作为第一要务。但建议的人以变法侵夺百姓为务,与自己意见不同的统统被排斥,因此日久而弊端更深,新法颁行而百姓更加困苦。果真能得到公允正直的人,谈论寻找天下的利弊,同心协力来做,应该不难。”又请求备置谏员,以广开言路。元年,被授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一一全部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司马光去世,吕公著独自当权,所任命的官吏都是当时挑选出的佼佼者。右司谏贾易因言事攻击别人短处直接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替他说话,仅降为怀州知州。吕公著退朝对同事说:“谏官对问题的议论,对与不对不值得说。但皇上还年轻,担心今后有人进谀说惑乱,正要依赖左右诤臣,不能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众人没有不叹服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惠王卒,武王立。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解析:选A 本题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名称叫县,其实是个郡。现在大王离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它们,取胜有很大困难。”按照“……,……也”判断句的结构,排除B、D两项;按照句意“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知“久”前不可断,也可排除B、D两项;“名称叫县”知“曰”后不能断,排除C项;“难”的内容是“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而不是“攻之”,应在“难”前断。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C.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也用来指沃土。D.江东,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文中的“江东”是指会稽等吴越之地。解析:选C C项,“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错,文中的息壤是地名。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也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胜利而归,随即被委以左丞相的大任。B.甘茂尽心事主,审时度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碍,取得了攻韩战争的胜利。C.甘茂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出师攻韩以前,甘茂不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险性。为此,甘茂用与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D.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了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为召滑搞乱越国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解析:选D D项,“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错,由文中“楚王问于范:‘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知楚怀王是想要送甘茂回秦国担任秦国丞相。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译文:                                                                                                                  (2)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译文:                                                                                                                  参考答案:(1)最终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和秦王争论这件事。(2)我考虑大王的功绩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的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10.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答:                                                                                                                  参考答案:向寿曾因攻韩、和魏之事立功;甘茂从秦国出逃,给自己带来信任危机。楚怀王凭借与秦国的亲近关系极力促成向寿为丞相,从而排挤掉甘茂,使自己受益。参考译文:甘茂,是下蔡人。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得到拜见秦惠王的机会。惠王接见后,很喜欢他,就派他带兵,去帮助魏章夺取汉中地区。惠王死后,武王即位。秦公子蜀侯辉和他的辅相陈壮谋反,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返回秦国后,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武王对甘茂说:“本人有个心愿,想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甘茂便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韩国,并请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武王应许了甘茂的请求)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武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劳。”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是什么缘故。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名称叫县,其实是个郡。现在大王离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它们,取胜有很大困难。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样就会造成大王欺骗魏王而我将遭到韩相公仲侈怨恨的结果。”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请让我跟您盟誓。”最终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果然和秦王争论这件事。武王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不攻了。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说:“有过盟誓。”于是调集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斩敌六万人,终于拿下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武王终于通过了三川之地到了周都,最后死在那里。武王的弟弟即位,就是昭王。甘茂终于向秦昭王提出,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竭力反对这么做,但没有成功。向寿和公孙因此而怨愤,常在昭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甘茂恐惧,怕有不测,便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乘机逃亡而去。樗里子与魏国和解,撤兵作罢。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对秦国亲热得很。秦王听说甘茂正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望把甘茂送到秦国来。”楚王向范询问说:“我想在秦国安排个丞相,您看谁合适?”范回答说:“我的能力不够,看不准谁合适。”楚王说:“我打算让甘茂去任丞相,合适吗?”范回答道:“不合适。甘茂的确是个贤才,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秦国有贤能的丞相,不是楚国的好事。况且大王先前曾把召滑推荐到越国任职,他暗地里鼓动章义发难,搞得越国大乱,因此楚国才能够开拓疆域,以厉门为边塞,把江东作郡县。我考虑大王的功绩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的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于是楚王派使臣去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任相。秦国终于让向寿担任了丞相。甘茂最终也没能够再到秦,后来死在魏国。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贺邵字兴伯,会稽山阴人也。孙休即位,从中郎为散骑中常侍,出为吴郡太守。孙皓时,入为左典军,迁中书令,领太子太傅。皓凶暴骄矜,政事日弊。邵上疏谏曰:“臣闻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是以古之人君,揖让以进贤,虚己以求过,譬天位于乘奔,以虎尾为警戒。至于陛下,严刑法以禁直辞,黜善士以逆谏臣,眩耀毁誉之实,沉沦近习之言。昔高宗思佐,梦寐得贤,而陛下求之如忘,忽之如遗。故常侍王蕃忠恪在公,才任辅弼,以醉酒之间加之大戮。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自是之后,海内悼心,朝臣失图,仕者以退为幸,居者以出为福,诚非所以保光洪绪、熙隆道化也。“昔高宗修己以消鼎雉之异,宋景崇德以退荧惑之变。愿陛下上惧皇天谴告之诮,下追二君禳灾之道,清澄朝位,旌叙俊,放退佞邪,抑夺奸势。“又北敌注目,伺国盛衰,陛下不恃己之威德,而怙敌之不来,忽四海之困穷,诚非长策庙胜之要也。大皇帝勤身苦体,拓土万里,虽承天赞,实由人力也。余庆遗祚,至于陛下,陛下宜勉崇德器,以光前烈。爱民养士,保全先轨,何可忽显祖之功勤,轻难得之大业,忘天下之不振,替兴衰之巨变哉?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人,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昔秦建皇帝之号,据崤函之阻,德化不修,法政苛酷,毒流生民,忠臣杜口,是以一夫大呼,社稷倾覆。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万世之业,任授失贤,一朝丧没,君臣系颈,共为羁仆。此当世之明鉴、目前之炯戒也。愿陛下远考前事,近鉴世变,丰基强本,割情从道,则成康之治兴,而圣祖之祚隆矣。”书奏,皓深恨之。邵奉公贞正,亲近所惮,乃共谮邵与楼玄谤毁国事,俱被诘责。玄见送南州,邵原复职。后邵中恶风,口不能言,去职数月,皓疑其托疾,收付酒藏,掠考千所,邵卒无一语,竟见杀害,家属徙临海。并下诏诛玄子孙,是岁天册元年也,邵年四十九。(节选自《三国志·吴志·贺邵传》)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B.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C.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D.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陨命/解析:选C “偶有逆迕”,“逆迕”,形容词用作名词,作“有”的宾语,主语省略,故本句相对独立,前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陛下猥发雷霆”,“陛下”是主语,“发”是谓语,“雷霆”,雷霆之怒,名词,作“发”的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应断开,排除A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书令,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以宦者为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主要负责修史。B.荧惑,古指火星,因其荧荧像火,亮度常变,行踪不定,情况复杂,令人迷惑,故称。C.大皇帝,是三国时孙吴建立者孙权的谥号,孙权称帝后,曾派大将卫温率部抵达台湾。D.成康之治,又称成康之世,是对西周成王、康王统治而出现的国力强盛时期的赞誉。解析:选A A项,“汉武帝时以宦者为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主要负责修史”说法错误。汉时中书令掌传宣诏命,“负责修史”的是“太史令”。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邵历仕三朝,忠诚贤良。他资历颇深,出任过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朝中要职,还肩负辅导太子的重任,心怀国事,忠心耿耿。B.贺邵人刚正,直言敢谏。尽管孙皓残暴骄横,但贺邵见国家政事日日衰败,仍毅然上书,直言不讳,切中时弊,因而遭受忌恨。C.贺邵旁征博引,说理有据。他立足现实,将高宗、宋景公、秦皇的帝王伟绩与孙皓的种种不端行为进行对比,从而对孙皓提出警示。D.贺邵不幸罹病,惨遭杀害。他身中恶风,口不能言,离职数月,却被孙皓怀疑装病,因此被拘押,并遭受了严刑拷打,竟至被杀。解析:选C C项,“秦皇的帝王伟绩与孙皓的种种不端行为进行对比”说法错误。结合原文“昔秦建皇帝之号,据崤函之阻,德化不修,法政苛酷,毒流生民,忠臣杜口,是以一夫大呼,社稷倾覆”分析可知,并没有列举秦皇的帝王伟绩。故选C。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陛下不恃己之威德,而怙敌之不来,忽四海之困穷,诚非长策庙胜之要也。译文:                                                                                                                  (2)邵奉公贞正,亲近所惮,乃共谮邵与楼玄谤毁国事,俱被诘责。译文:                                                                                                                  参考答案:(1)陛下不依靠自己的威严德行,而期望敌人的不来侵犯,忽视四海的困顿穷苦,这确实不是谋求长久居宫稳操胜券的措施。(2)贺邵奉公忠正,孙皓的亲近小臣都很畏惧他,于是一起谮毁贺邵与楼玄谤毁国事,贺、楼二人都被孙皓诘难指斥。15.贺邵认为孙皓作为帝王,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3分)答:                                                                                                                  参考答案:虚心求过,善于纳谏;爱惜贤才,宽厚包容;修己崇德,远离奸佞;勤身苦体,光大前烈;爱民养士,重视教化;以史为鉴,从道丰基。参考译文:贺邵字兴伯,会稽郡山阴县人。孙休登基,贺邵从中郎出任散骑中常侍,出京外任吴郡太守。孙皓时期,他入朝为左典军,升为中书令,兼任太子太傅。孙皓凶狠残暴,骄横自负,国家政事日益衰敝。贺邵上奏进谏说:“我听说兴国之君乐意听到人家指出他的过错,荒乱之君喜欢听到别人对他的美言赞誉;乐意听到指责过错的君主,他的过错会日益清除而福运臻于宏大;乐意听到他人赞誉的君主,他的声誉会日益减损而祸患必然来临。因此古代的君王,作揖礼请以进用贤人,虚怀以寻求己过,譬喻帝位犹如乘危奔命,装饰虎尾以警戒自身。至于陛下,严厉刑罚以禁绝直率言辞,罢黜善良人物以拒绝忠谏贤臣,不明毁谤与赞誉的实质,沉迷于宠臣的阿谀虚假之言。从前高宗思念良佐,梦寐以求得到贤士,而陛下求贤似乎丢在脑后,忽视贤才如同遗弃无用之物。原常侍王蕃忠诚恭谨于公事,才干胜任辅弼,却在他酒醉时施以极刑。近来鸿胪卿葛奚,是先帝的旧臣,偶尔有些违忤,不过是昏醉时说的话而已,酒过三巡后,不再忌讳礼节,陛下却猝发雷霆,说他轻侮傲慢,让他饮下酒精,以致中毒身亡。自此以后,国内人士伤心,朝廷大臣失望,做官者以退职为幸运,居朝者以外任为福气,这确实不是用以保持光大宏伟功业、兴隆道德教化的情势啊。“从前高宗修养自己品德以消弭野鸡投鼎的异象,宋景公崇尚德行以消退火星不祥的变化。希望陛下能上怕皇天告示的谴责,下追高宗、景公禳灾的修行,整顿澄清朝中的官位,表彰论赏俊杰的功用,放逐驱退奸佞的小臣,抑制剥夺邪恶者的权势。“此外,北方强敌虎目注视,窥伺我国的盛衰,陛下不依靠自己的威严德行,而期望敌人的不来侵犯,忽视四海的困顿穷苦,这确实不是谋求长久居宫稳操胜券的措施。从前大皇帝勤劳辛苦自身,在南方创下基业,割据半壁江山,开拓万里疆土,虽然蒙受上天的相助,实际主要靠人的努力。传留的福祚和皇位,直到陛下,陛下应勉力崇尚德行操守,以光大先辈勋业。爱民养士,保全先人制定的治国大纲,怎么可以忽略显扬祖上的功勋,轻视难以取得的大业,忘却天下的不振、王朝更替兴衰的巨变呢?为臣听说吉凶变易无常,祸福由人争得,长江的险阻不可长久依恃,如果我们不加强防守,则一苇可航。从前秦国创建皇帝的称号,据守崤山、函谷关的险要,但不修德行教化,法律苛刻政治残酷,毒害殃及百姓,忠臣闭口无言,故此陈胜振臂一呼,社稷即刻倾覆。近者刘氏占据三关险隘,坚守重山固防,可说是金城石室,万世之业,只因授任不依贤能,一下子便丧国灭亡,君臣被绳索系颈,一起成为俘虏之人。这是当代的明鉴,眼前的明显的警戒啊。希望陛下远考前代之事,近鉴当代之变,扩大基业,强固根本,割弃私情,遵循道义,如是则成康之世的政治局面就会形成,而圣明祖辈传下的福运就会隆盛。”章表呈上后,孙皓深深地含恨在心。贺邵奉公忠正,孙皓的亲近小臣都很畏惧他,于是一起谮毁贺邵与楼玄谤毁国事,贺、楼二人都被孙皓诘难指斥。楼玄被押送南方的广州,贺邵受到原谅官复旧职。后来贺邵中风,口不能言,离职数月,孙皓怀疑他是假装有病,将他收捕关在酒窖里,拷打千余下,贺邵始终没说一句话,最终被杀死,家属流放到临海。孙皓同时下诏诛杀楼玄的子孙,这一年为天册元年,贺邵时年四十九岁。

    相关试卷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言文阅读检测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言文阅读检测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