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八年级上册13.5 逆命题与逆定理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13.5 逆命题与逆定理
1 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第1课时)
一、基本目标
1.理解逆命题与逆定理的意义,会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2.会判断定理的逆命题的真假.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会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会判断定理的逆命题的真假.
【教学难点】
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阅读】
阅读教材P92~P9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反馈】
一、互逆命题
1.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条件是两直线平行,结论是内错角相等.
2.命题“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内错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
3.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
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它的逆命题.
二、互逆定理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逆命题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对顶角相等”的逆命题是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3.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的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题】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若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说明.
(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
(4)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逆命题?怎样举反例?
【解答】(1)逆命题: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
(2)逆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是真命题.
(3)逆命题:内错角相等.是假命题.
反例:如图,∠1与∠2是内错角,但不相等.
(4)逆命题: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是真命题.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说明命题为假命题的反例即为符合该命题条件而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如(3)小题中的例子.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C )
A.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B.对顶角相等
C.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
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写出“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逆命题: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3.写出命题“有两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逆命题并证明.
解:逆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已知:在△ABC中,∠C=90°.
求证:∠A+∠B=90°.
证明:∵∠A+∠B+∠C=180°,∠C=90°,
∴∠A+∠B=90°,即∠A与∠B互余.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2 线段垂直平分线(第2课时)
一、基本目标
1.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能灵活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题.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题.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阅读】
阅读教材P94~P9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反馈】
1.如图,△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 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猜想一下线段AA′、BB′、CC′与直线MN 有什么关系?
解:AA′、BB′、CC′与直线MN 垂直平分.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直线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是( C )
A.MA=MB,NA=NB
B.MA=MB,MN⊥AB
C.MA=NA,MB=NB
D.MA=MB,MN平分∠AMB
5.三角形的三条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如图,在△ABC中,AB=AC=20 cm,DE垂直平分AB,垂足为点E,交AC于点D.若△DBC的周长为35 cm,求BC的长.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已知AB、AC的长和△DBC的周长,要求BC的长,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解答】∵DE垂直平分AB,
∴AD=BD.
∵△DBC的周长=BC+BD+CD=35 cm,
∴BC+AD+CD=35 cm.
∵AC=AD+DC=20 cm,
∴BC=35-20=15 (cm).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以实现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求出未知线段的长.
【例2】如图所示,在△ABC中,AD平分∠BAC,DE⊥AB于点E,DF⊥AC于点F,试说明AD与EF的关系.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DE=DF,再证△AED≌△AFD,从而找出AD与EF的关系.
【解答】AD垂直平分EF.证明如下:
∵AD平分∠BAC,DE⊥AB,DF⊥AC,
∴DE=DF,∠AED=∠AFD=90°.
在Rt△ADE和Rt△ADF中,∵
∴Rt△ADE≌Rt△ADF,
∴AE=AF,
∴A、D均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即直线AD垂直平分线段EF.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用定义法,也可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三角形中,到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 D )
A.三条高线的交点
B.三条中线的交点
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2.如图,△ABC的两边AC和B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于D、E两点,若AB边的长为10 cm,则△CDE的周长为( A )
A.10 cm B.20 cm
C.5 cm D.不能确定
3.如图,直线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为直线CD上的一点,已知线段PA=5,则线段PB的长度为( B )
A.6 B.5
C.4 D.3
4.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其中EH=FH,ED=FD,小明说不用测量就知道DH是EF的垂直平分线.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
【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CD的中点,连结AE、BE,BE⊥AE,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1)FC=AD;
(2)AB=BC+AD.
【互动探索】(1)根据AD∥BC可知∠ADC=∠ECF,再根据E是CD的中点可证得△ADE≌△FCE,从而证得结论;(2)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断出AB=BF即可.
【证明】(1)∵AD∥BC,
∴∠ADC=∠ECF.
∵E是CD的中点,
∴DE=EC.
又∵∠AED=∠CEF,
∴△ADE≌△FCE,
∴FC=AD.
(2)∵△ADE≌△FCE,
∴AE=EF,AD=CF.
∵BE⊥AE,
∴BE是线段AF的垂直平分线,
∴AB=BF=BC+CF.
∵AD=CF,
∴AB=BC+AD.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应用,证得△ADE≌△FCE是解题的关键.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3 角平分线(第3课时)
一、基本目标
1.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能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题.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题.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阅读】
阅读教材P96~P9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反馈】
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3.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个交点一定在三角形内部,它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
4.如图,AD⊥DC,AB⊥BC,若AB=AD,∠DAB=120°,则∠ACB的度数为30°.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对学)
【例1】如图,在△ABC中,∠ACB=90°,BE平分∠ABC,DE⊥AB于点D,如果AC=3 cm,那么AE、AC、DE这三条线段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可得DE=CE,从而可知AE、AC、DE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答】AE+DE=AC=3 cm.理由如下:
∵∠ACB=90°,BE平分∠ABC,DE⊥AB,
∴DE=CE,
由图可知,AC=AE+CE,
所以AC=AE+DE=3 cm.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例2】如图,P是OC上一点,PD⊥OA于点D,PE⊥OB于点E,F、G分别是OA、OB上的点,且PF=PG,DF=EG.
求证:OC是∠AOB的平分线.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证OC是∠AOB的平分线,需证PD=PE,而通过证Rt△PFD≌Rt△PGE即可得PD=PE.
【证明】∵PD⊥OA,PE⊥OB,
∴∠PDF=∠PEG=90°.
在Rt△PFD和Rt△PGE中,∵
∴Rt△PFD≌Rt△PGE(H.L.),
∴PD=PE.
∵P是OC上一点,PD⊥OA,PE⊥OB,
∴OC是∠AOB的平分线.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根据三角形全等得到PD=PE,这样就把已知条件和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联系起来了.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如图所示,在Rt△ACB中,∠C=90°,AD平分∠BAC,若BC=16,BD=9,则点D到AB的距离是( D )
A.10 B.9
C.8 D.7
2.如图,直线l、l′、l″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计划建一个加油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 D )
A.一处 B.二处
C.三处 D.四处
3.如图,∠B=∠C=90°,M是BC的中点,且DM平分∠ADC.
(1)求证:AM平分∠DAB;
(2)试说明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1)证明:过点M作ME⊥AD于点E.
∵DM平分∠ADC,∠C=90°,ME⊥AD,
∴MC=ME.
∵M是BC的中点,
∴BM=MC=ME.
又∵∠B=90°,ME⊥AD,
∴AM平分∠DAB.
(2)解:AM⊥DM.证明如下:
∵∠B=∠C=90°,
∴AB∥DC,
∴∠BAD+∠ADC=180°.
∵AM平分∠DAB,DM平分∠ADC,
∴∠MAD=∠BAD,∠MDA=∠ADC,
∴∠MAD+∠MDA=90°,
∴∠AMD=90°,
∴AM⊥DM.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八年级上册12.1 幂的运算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12.1 幂的运算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本目标,重难点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3.4 尺规作图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3.4 尺规作图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本目标,重难点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八年级上册14.1 勾股定理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上册14.1 勾股定理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本目标,重难点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