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课件ppt
展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道佛三教合一,儒学更新仍为主流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前自主学习(5分钟)
阅读教材并在教材中勾画以下问题的答案: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文化);2.儒家孔、孟、荀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3.道家老子、庄子的思想主张?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文化形态。 ——雅斯贝尔斯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材料二:“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1962 百家?→十家?
百家?材料一: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1745页,1781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
百家?→十家?材料三:其一,是一场猛烈的秦火: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shÌ)种树之书。”其二,是时间的选择和淘汰。秦火之后,勉强传下来的,也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著述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湮没无闻了。 —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据材料三概括,诸子只有十家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何为“百家争鸣”?争鸣?
材料四: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 另一种是诸子学以致用,以其所学去游说诸侯,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樊树志 :《国史概要(第三版)》,6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根据材料四,概括诸子百家争鸣的原因?
何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家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原因——春秋战国大变革根据课本,结合必修一、二所学知识,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革?
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
材料一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胜数。”
私人讲学出现,推动学术下移。
“百家争鸣”出现社会原因(结构图)
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分封宗法制破坏
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变革。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士”阶层活跃受到重用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形成
(二)诸子百家及其主张
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二、“百家争鸣”主要学派与代表
(一)儒家——孔、孟、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材料二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一)儒家——孔、孟、荀春秋——孔子
有教无类,首创私人讲学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维护西周奴隶制统治秩序
“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为什么?
思路提示: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来维护统治并谋求霸权; 孔子思想中“礼”主张恢复旧有的统治秩序,偏于保守,不能满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变革需求。
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
(2)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学派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曰:“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性恶论、仁义与王道、君舟民水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材料1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材料2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从道不从君。”
材料3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荀子·王制》
★政治观:主张“仁义”和“王道”
★政治观: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归纳总结: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的教育教学思想。“孝”“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正身自省”“修已安人” 等道德修养观“仁”“德治”“民本”等民本思想“大一统”“和”等思想 …………
代表: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恍兮惚兮…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
事物是不断发展与转化的。
1.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道”是世界的本原
——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思想主张: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齐物”、“逍遥”)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 《庄子·齐物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冷金成著《读史有智慧》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战国时韩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二)诸子百家及其主张
思考:下列反映了韩非子的什么思想?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要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以法治国。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实用的思想”
①“兼爱”:称为“仁”,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②“非攻”:反对兼并战争,主张和平相处
③“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中的地位;
④“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俭
⑤“尚贤”:即推崇贤士,让贤能之人主政
影响:代表下层群众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战国时的显学(实用);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后不被重视
谈谈“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 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无为);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1: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4: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同是产生于春秋战国大变革、大动荡背景之下,为什么各家的主张会有如此差异呢?
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老子、庄子、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孟子、荀子、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平民百姓愿望)。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1、概述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2、列举儒、道、法、墨四家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评优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评优课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研究小组,韩非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授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探究,“百家争鸣”的含义,各家主要思想,补充资料,孔子和早期儒学,岁丧父,家境贫寒,岁丧母,基层工作,仓库保管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韩非子,孔子的思想,孔子讲学图,孔子思想的评价,孟母教子,孟母三迁,荀子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性相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