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专题解释,预习任务,教学过程,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群文联读
【专题解释】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比较《读书:目的和前提》及《上图书馆》的框架结构、行文内容和语言特色,感受两者笔法上的差异——理趣和情趣;联系所学知识,运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对某类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预习任务】
通读两篇课文,比较《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在框架结构、行文内容和语言特色上的不同之处;梳理两篇课文的内容、结构,画出它们的思维导图;划出两篇文章中喜欢的文段或句子,并将点评写在课文空白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过《奇葩说》吗?一档论辩类达人秀节目,前些日子我被其中的一个论辩所吸引,话题是“妈妈是超人”这句话值不值得赞美。围绕这个话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辩,我们不妨来看看。(播放《奇葩说》片段)
你们喜欢傅首尔的论辩还是詹青云的论辩?什么原因?
其实她们代表了两类不同的风格。傅首尔走的以情动人的路子,而詹青云的论辩更具有以理服人的力量。
情和理,不仅是论辩的重要风格,也体现在随笔中。今天我们就要来探寻两篇关于读书的随笔中的情趣和理趣。
二、初读感知
通过预习,你们觉得这两篇随笔哪篇趋于感性?哪篇趋于理性呢?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更偏于理趣,王佐良《上图书馆》更趋向感性。
你们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三、文本解读
其实,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一篇随笔的框架结构、行文内容、语言特色体现了它的风格。因此,这节课我们就以此为抓手,来印证大家刚才的猜想。根据预习,填写表格。
(一)框架结构——任务一:思维导图
1.课前大家已经画好了两篇随笔的思维导图,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在《上图书馆》一文中,作者上图书馆的具体经历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梳理以下表格,找出作者上了哪些图书馆,它们的环境如何,其中有哪些书籍以及作者的心情怎样。
学生小结:黑塞的随笔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王佐良的随笔则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2.讨论: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关系?如果让你把这两篇文章整合成一篇,怎么整合?
两篇随笔都从属于“学习之道”单元。《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提到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那么怎样研读杰作呢?上图书馆。《上图书馆》以个人的经历实践了研读杰作的方法,所以可以把这篇文章穿插在应该如何阅读杰作之后。这样两篇文章就可以做一个整合了。
3.小结。
通过刚才的梳理、整合,我们会发现,黑塞的随笔是以说理的逻辑来串联文本的,而王佐良的随笔则是以经历的时间为线索来勾连文本的。从结构上看,相较之下,前者更理性,后者更感性一些。
(一)行文内容——任务二:比较内容
这两篇文章是随笔,它们的行文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描述了作者读书求学的经历,黑塞写自己在祖父巨大的藏书室中捞取“珍珠”,王佐良写自己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感受“新世界”。
(三)语言特色——任务三:点评语句
两位作者都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场景,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找出你喜欢的文段或句子,简要说说理由,可以从对文句的理解以及文句的语言特色入手。
1.《读书:目的和前提》。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真正的修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它是努力的过程,蕴含在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中,是生存的境界而非生存的手段。
(2)“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这是作者读书观的一部分,他认为读书就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3)“……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读杰作是正确的阅读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正确的阅读态度,应怀着敬重之心,庄严之感来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地读。
2.《上图书馆》。
(1)“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娜·德·波伏娃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放在开头,自然引出下文,表达自己对几所特定图书馆的钟情。
(2)“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写国内战争胜利后,“我”的心情由担心变得喜悦的过程,含蓄地写出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作为读书人,“我”始终心系国家。
(3)“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
借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中的台词,讴歌人类创造的知识和理性如此伟大辉煌。
小组合作讨论:
在《上图书馆》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作者对光的描述,作者描写了哪些地方的光?有什么作用?
用光烘托氛围,与描摹的心境相结合。
清华图书馆台灯温情宁静的光,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觉得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一片灿烂”,也是带着“光感”的心情。然而历史的巨变,让这一切都暗淡下来,“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作者的心情不言自明。
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照明相当差”“一灯如豆”,暗弱的灯光下照映用链子锁住的古书,阴暗苦闷的画面,与作者一边心忧祖国战乱,一边忙于眼前繁重功课的压抑情绪互相映衬。
考试顺利通过,北平又传来解放的喜讯,使作者心情重归明朗,从“一心苦读”到“纵情阅读”,古籍阅览室也觉得不再黑暗,“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心情豁然开朗。
3.比较细节。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的最后一段写“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王佐良《上图书馆》第四段写“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两处“消磨”,它们的表达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黑塞在文中用“泡”“消磨”,指出当今世界上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做法,他们宁可“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也不愿意埋头苦读。这里的“消磨”是贬义词,指的是虚度时光,作者对此是否定的。
王佐良在文中提到“公书林”的往事,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是贬义褒用,突出自己早年在图书馆读书,轻松有趣,身心愉悦。此处的“消磨”是褒义的。
四、学生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黑塞的文章以论述为主,他阐释道理,提出方法,当然他也提到了个人读书的经历和感受,但主要为了佐证如何阅读杰作;而王佐良的随笔以记叙为主,他主要是叙述经历,畅谈感受。笔法上,通过对刚才“消磨”一词的分析可以看出:黑塞的笔法更严谨,王佐良的笔法更轻松。从此,我们也可窥见两种风格,前者重理趣,后者重情趣。
【课后练习】
这两篇随笔或注重情趣,或注重理趣,那么我们在日常说理辩论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两种风格,晓之以理——阐明普遍性道理,动之以情——用个人情感、经历打动他人。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段材料:
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
联系所学知识,运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六单元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获奖教学设计,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