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精品教案
- 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第六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教案 教案 4 次下载
- 第七课 积极奉献社会教案 教案 5 次下载
- 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教案 教案 5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堂总结,教学反思,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 法不可违【教学目标】★明确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增强守法观念。【重点难点】★重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形成守法观念。★难点:了解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一、导入新课导入:案例分析1.“不可任性”,哪些社会行为规范可以限制人们的“任性”?2.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教师总结: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二、新课讲授探究任务一:违法无小事★教师引导1.教师指出:法律是一种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它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2.违法行为的含义(1)违法的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2)含义: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教师指出:违法最突出的特征是有社会危害性,有的社会危害性甚至很严重。3.违法行为的分类(1)依据或标准:违反法律的类别。(2)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教师可列举案例或是展示幻灯片,让学生辨别三种违法行为。★教师过渡(1)民事违法行为,如违背民事合同,民事侵权等。行政违法,分为行政主体违法和行政相对人违法,前者主要指行政机关等违法行政,比如工商局没有依据查封你家开的公司。后者主要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比如你开车闯红灯。刑事违法行为,如故意杀人等。(2)违反宪法的行为即违宪行为,也是违法行为。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追究。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影响较小,称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则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2)联系: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教师举例:酒驾与醉驾,洒驾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即一般违法行为;而醉驾则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以此为契机,号召班上同学监督父亲“开车不饮酒”。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8最下面“相关链接”中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增强同学们对违法行为后果的认识。举例:1.行政违法行为,如工商登记干部吃拿卡要,对申请符合颁发工商执照的商户刁难不发。2.民事违法行为,如堵住邻居的排水管道,不让雨水从自家屋边流过,违反相邻权。3.刑事违法行为,如A偷B家现金5万元,侵犯了公民合法的财产权。4.违宪行为,如干涉他人依法发表言论,违反宪法的言论自由权。探究任务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师引导教师出示幻灯片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9“探究与分享”,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2.你知道这些行为是违法的吗?学生阅读后思考,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除教材上列举的案例外,还知道哪些违法行为?★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教师引导教师出示幻灯片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思考并回答问题: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教师引导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P51“相关链接”后,再作小结。★教师总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是以认识和了解为主。一是认识和了解了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分类、区别;二是认识和了解了身边存在的违法行为及其活动。第一个问题即对违法行为的分类、区别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案例认真领悟。学习本课后,要求我们青少年学生遵章守法,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共同努力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教学反思】本课主要是教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犯罪,知道一些常见的违法行为。本课是青少年培养法治观念的基础,树立遵法守法的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图片、材料等帮助学生区分违法行为,明确违法行为的定义。第2课时 预防犯罪【教学目标】★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逐步形成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重点难点】★重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难点:如何预防犯罪。【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课件,×××案例导入。1.尝试评判×××的行为。2.如果×××将卡片据为己有,后果会是如何呢?3.×××的转变能够给我们哪些启发?教师总结: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二、新课讲授探究任务一:了解罪与罚★教师引导教师提问: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区分。(1)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2)刑法的内容及地位。★教师过渡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3最上面的“相关链接”,了解犯罪行为的表现。★教师引导教师提问: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1)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区分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以加深学生对前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教师过渡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1)刑罚的含义及理解犯罪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2)刑罚分类或体系——主刑和附加刑教师展示刑罚体系示意图幻灯片或引导学生看教材P54“相关链接”。探究任务二:加强自我防范★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5中间“相关链接”★教师总结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教师引导教师可展示幻灯片或安排学生阅读教材P56“相关链接”,请学生回答哪些行为属于青少年身上的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查自纠,自己身上是否存在这些不良行为?★教师过渡青少年应远离不良行为,远离生活中的“雷区”。教师提出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学生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教师总结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课堂总结】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在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常说的犯罪是一种刑事违法行为,本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犯罪的含义及其三个基本特征,此外我们还了解了刑罚的含义及其体系。正是因为犯罪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所以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不良行为和身边的各种“雷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教学反思】本课内容在初中法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与教材的结合,引导学生认识犯罪行为,增强防微杜渐的意识,预防违法犯罪。教学过程中,在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简练等方面有待提高。第3课时 善用法律【教学目标】★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知道非诉讼手段及它是维权的常用有效手段。★知道诉讼手段的含义、类型以及它是维权的最权威、最正规、最有效的方式。★知道保护自己的几种有效的方法和技能。★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怎样与侵权行为作斗争。★难点: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以教材P57“运用你的经验”中的案例导入。问题: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办?教师总结:要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二、新课讲授探究任务一:遇到侵害 依法求助★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师提问:社会上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哪些?老师展示幻灯片,或安排学生阅读教材P58中间一段文字后作出小结。★教师总结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教师引导教师展示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幻灯片,作出小结。★教师总结受到非法侵害,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教师引导教师指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遇到一些“老赖”或黑恶势力,在上述手段不能解决、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受侵害者最后只有通过诉讼手段也就是打官司方式维护权益。教师提问:诉讼的含义、作用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P59内容,作出小结。★教师总结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一起了解教材P60“相关链接”中诉讼的三种类型,提高学生对法律相关常识的认识水平。探究任务二:有勇有谋 应对违法犯罪★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的“探究与分享”,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侵害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你会怎么做?说说你的理由。★教师总结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教师过渡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但是,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不仅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才能最有效地打击犯罪。教师指出:青少年要积极弘扬法治精神,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阅读教材P61的“方法与技能”,了解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技巧,以突出知识为实践服务的目的。【课堂总结】本节课属于对法律的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法律问题或是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当如何维权呢?教材从三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维权的途径:一是通过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二是一旦我们受到非法侵害,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三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勇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最后回到落脚点就是法治社会对我们青少年的要求,那就是我们青少年要积极弘扬法治精神,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依法保护自己,以及在面对犯罪行为时应该如何去应对。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思品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善用法律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思品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善用法律优秀第3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场景激趣,问题导读,新知探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思品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获奖第2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场景激趣,问题导读,新知探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