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展开水圈与水循环
教学重点
1、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2、 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及其带来的作用。
3、读图提取信息。
教学过程
导入
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进入太空姚望地球,他不禁欢呼起来:“多么美啊!我看见了陆地、森林、海洋和云彩整个地球更像个大水球”。地球表面71%被海洋覆盖,所以地球从太空看呈蔚蓝色的星期,我们一起来了解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水圈的组成
水的存在方式有那种形态?
学生回答
水都存在哪些地方?
学生回答
水主要分为哪两种?
学生回答
水圈中淡水的比列为多少?淡水主要一哪些方式存在?
学生回答
水圈的主体是海水,淡水仅占2.56%,其中大部分又以人类难以开采利用的方式存在。我们要珍惜有限的淡水资源,节约用水
海水的性质
① 温度
② 盐度
③ 密度
一、海水温度
海水的热量主要来源是什么?
太阳辐射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1、海水表面(水平方向)温度分布规律
冬季处于北方的渤海结冰,而南边的三亚却是旅游的旺季,可以下海游泳潜水,因为三亚冬天温度适宜,吸引大批游客来避寒。同学们思考南北方海水温度为什不同?
海水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低纬度的海水受到的太阳辐射更强,接收的热量更多,温度也就越高。
分布规律:海水表面温度与低纬向高纬递减。
特殊区域:一种是受洋流影响,例如欧洲西部附近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海水温度比同纬度高,另一种是较封闭的海域,且气温较高,例如红海。
2、垂直方向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有时游泳时抽筋是因为水的表面温度比较高,下层温度低,接触下层的温低水容易导致抽筋,为什么海水表面温度与下层有温差?
因为太阳辐射进入海水后,不断被海水吸收,到达下层海水太阳辐射比较弱。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2-4,分析海水随深度增加的变化规律。
分布规律:温度在表层到1000米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1000米以后随深度增加缓慢下降。
特殊情况:高温度的冷中间层,海水表面的温度远低于海水温度,表层海水受冷空气影响,冷却密度增大下沉形成冷中间层。
时间分布
夏天温度高,冬天温度低;最高温八月份,最低为二月份。
海水温度的地理意义
1、海洋是地球的热量贮存库。
海洋覆盖了71%的地球表面,加之水量巨大,比热容大,地球上来着太阳辐射的能力只要储存在海洋中。
2、海洋与大气进行能量交换,对大气温度具有调节作用。
秦皇岛的北戴河(临海)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北方每年夏天都有数量众多的游客去北戴河避暑,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临海的北戴河会成为避暑胜地?
海水的比热容大,夏天相对于陆地,升温较慢,升温幅度比陆地小,夏天的海水温度比陆地低,两者存在温差,就发生能量交换,海洋就会吸收陆地一部分能量,使陆地温度下降,这一过程以大气为媒介实现能量交换。冬天则这一过程相反。
海洋不仅与陆地(岩石圈)、大气(大气圈)进行能量交换,还与生物圈及水圈其它组成部分进行能量交换,保持全球热量平衡,调节全球气候。
海洋温度变化的延后性
因为海洋的比热容较大,温度变化相对与陆地较为缓慢,夏半年海洋的温度低于陆地,冬半年高于陆地,海洋最高温和最低温比陆地延后一个月,北半球海洋最高温为8月份,最低温为1月份。
3、 对海运的影响
让学生拿出世界地图,对比船只从上海到北美洲东部和欧洲西部走哪条航线较短,对学生进行引导,得出走北极航线比传统航线线路更短结论,向学生提问那为什么不选择北极航线呢?
北极纬度高,冬季严寒,北极海域结冰,无法通航,而传统航线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线越来越成为可能。
4、 海洋温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①不同纬度分布不同生物
给学生列举海洋不同纬度的代表生物,并说明代表生物的习性。
②海洋生物主要分布在浅海大陆架区
展示海洋生物分布图
5、局部海水温度异常变化引起气候异常
让学生观看厄尔尼诺科普短视频,对厄尔尼诺进行简单了解。
二.海水盐度
炎热的夏天有很多人喜欢到海边玩,下海玩水之上岸之后,都要用淡水再次冲洗身体,如果不用淡水再次冲洗,会感到皮肤干燥难受,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海水中含有较多的盐类物质,身上的海水蒸发之后这些盐类物质会留在皮肤表面,侵蚀我们的皮肤。
在大海中漂流,没有饮用水,我们可以饮用海水吗?
不行,海水又咸又苦。
为什么海水又咸又苦呢?
因为海水的盐类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和氯化镁,氯化钠咸,氯化镁苦。
世界平均盐度为35‰,什么叫盐度?
盐度:每1000克海水中所含的盐类物质的多少。
通常用千分比来表示。
不同海域盐度是由所差别的,一些海域人能在海面上躺着看书不下沉,而大部分海域不行,我们一起来分析影响表层海水盐度的因素有哪些。
①温度
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②降水
降水越多,盐度越低。
③蒸发
蒸发越强,盐度越高。
④径流
注入的淡水越多,盐度越低。
⑤海区状况
封闭海域会强化上面四个因子的效果。
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
让学生阅读图2-2-8,结合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尝试总结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
展示两幅图片,师生共同总结海水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结合热力环流知识分析盐度分布规律,向学生提问高温盛行什么气流?
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还是下沉气流会形成降水?
上升气流。
地球那个纬度最热?
赤道附近。
最热的赤道地区盛行上升气流还是下沉气流呢?
上升气流。
向学生介绍对流雨,使学生了解赤道附近降水丰富。
结合上面影响盐度的因素,引导学生得出赤道地区虽然气温高,但由于丰富的降水稀释盐度,使最热的赤道地区盐度反而不是最高。
副热带地区处于热带(赤道)两侧,赤道地区上升的气流向南北运动,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使副热带地区受下沉气流控制,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使副热带地区成为全球海洋盐度最高的海区。
总结
由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递减,呈马蹄形的双峰分布。
特殊区域
①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红海
让学生在地图上查找红海,提示学生注意红海的纬度、轮廓、周边气候。
红海的处于什么纬度?
低纬地区。
低纬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红海周边都是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沙漠地貌,无地表径流,几乎没有河流注入红海。
红海是不是被陆地包围?
封闭的海区,与外界盐度较低的海水交换少。
②波罗的海
同上。
海水盐度与与人类生产生活
1、提取化学物质
晒盐、制镁、制碱等。
我国著名的海盐盐场:长芦盐场、莺歌盐场、布袋盐场。
晒盐的条件
①晴天多,降水少。
②地势平坦。
2、海水淡化
缓解淡水资源短缺。
①资金充足。
②先进的技术。
三、海水密度
1963年,美国海军:“长鲨号”核潜艇在潜水实验中沉入海底,129名船员全部丧生。原因之一是“长鲨号”遇到了称为潜艇杀手的“海水断崖”,什么是“海水断崖”呢?我们就通过今天的课来了解”海水断崖“。
海水密度: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单位kg/m3。
海水的密度与其温度、盐度、及压力有关。
引导学生阅读图2-2-7,首先向学生说明坐标,让学生找到代表密度的曲线,从中间(赤道附近)往两边看曲线变化,发现海水密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增;再让学生找到代表温度的曲线,同样从赤道往两侧高纬看曲线变化,发现温度由赤道向高纬递减,对比密度,得出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让学生找到代表盐度的曲线,让学生先看低纬度地区,赤道附近盐度低,海水密度也低,盐度最高的副热带海区,密度也快速增大,得出盐度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在副热带之后,图上盐度与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提醒学生看右侧盐度与密度的单位,盐度单位换算成数值形式,为0.034至0.037,盐度变化幅度为0.003,而温度变化幅度接近30℃,也就是说,中高纬地区海水密度的主导因素是温度。
总结: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盐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海水密度越大。
海水密度与人类生产生活
不同密度船只吃水深度不同;
密度流:下层海水由高密度流向低密度,表层海水低密度流向高密度。
海底断崖
相邻海水区域密度差异大,导致浮力差异显著。
探索活动:为什么海水断崖被称为潜艇杀手?
在密度大的海水航行时,潜艇要保持较大的重力适应浮力较大的海水,当潜艇从密度大的海水进入密度小较小的海水时,重力大于浮力,潜艇会快速下沉。
作业
板书
课后反思
海水得运动及影响
海水运动主要包括波浪、潮汐、洋流等。
一、波浪
无风不起浪,波浪是由于什么形成的?
风。
所以风与风浪的呈什么关系?
风越大波浪就越大。
波浪与人生生产生活
①对海运的影响
对船只航线,大风浪可以掀翻船只。
对港口,风浪不利于港口建设和维护,也不利于船只停泊。
②海啸
成因:海底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引发。
危害:对沿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004年印度洋海啸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③风暴潮
强风的作用下,近岸形成的巨浪。
④污染
扩散污染物,但也造成污染物在岸边堆积。
让学生思考人类利用波浪的方式由哪些?
冲浪、发电等。
潮汐
让学生观看潮汐科普视频,在观看过程中提示要点。
潮汐与人类生产生活
潮汐是人类最早利用的海洋动力资源。
①对航行的影响
涨潮水位高时进入河流和港口。
②潮间带采集和养殖。
③发电
探究活动
对比波浪和潮汐
三、洋流
导入
展示
图片
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有“永不沉没”的美誉 。然而不幸的是,在它的处女航中,泰坦尼克号便遭厄运。它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驶向美国纽约。在纽芬兰群岛(北纬41度43分)附近与一座冰山相撞而沉没。
为什么处于中纬度的纽芬兰群岛附近会有冰山呢?
学生思考
洋流:海水常年稳定地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流动。
一般洋流的流量约等于3000条长江的流量,而长江流量排在世界河流第三。
洋流分类
1、按性质来分
暖流、寒流
2、按成因来分
风海流:盛行风吹拂而成,大多数洋流属于风海流。
密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差形成的洋流。
补偿流:补偿海水流失而形成的洋流。
洋流与等温线
1、判断半球
判读依据: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向北递增为南半球。
2、判读洋流方向
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流向。
3、判读寒暖流
由高温海区流向低温海区为暖流,低纬海区流向高温海区为寒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1、洋流的航行的影响
展示哥伦布两次航线路线及航线的洋流分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欧洲航行到美洲37天,而第二次向美洲航线时才用了一半的时间,为什么呢?
第一次逆北大西洋暖流航行,逆风逆水,第二次,先沿本格拉韩流南下,再沿赤道暖流向西航行到达美洲,顺风顺水。
水汽遇冷会发生什么变化?
凝结成水珠。
我们看到的雾就是水汽凝结而成水珠。
暖流而寒流相遇会发生什么?
暖流温度较高,蒸发较强,水汽多,遇到寒流凝结成水珠,形成大雾。
大雾不利于航行。
高纬度地区的冰山会随着洋流南下,对船只航线造成巨大威胁,泰坦尼克号就是因为撞到随拉布拉多寒流南下的冰山而沉没。
2、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展示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位置及洋流分布,加拉帕戈斯位于热带附近,却有企鹅分布,这使为什么?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使其气温低,寒带动物能够生存,寒带动物在寒流的影响下在热带生存,说明洋流影响生物的分布。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四大渔场,提问:结合洋流分析渔场形成原因?
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均是韩暖流交汇处;秘鲁是上升补偿流带来营养物质,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鱼类饵料丰富。
归纳
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让学生在地图上对比加拿大大西洋沿岸北部和北欧植被差异,结合沿岸洋流思考原因。
北大西洋暖流时是世界上最强的洋流,增温增湿的作用下,植被为森林,加拿大大西洋沿岸北部受拉布拉多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植被为草原。
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南美洲西部沿海沙漠可以延伸到赤道附近?
老师讲解因为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
老师归纳
4、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老师 ddt是20世纪大量使用过的一种农药,后来因严重污染环境被禁用。科学家在南极企鹅体内发现了ddt,这是为什么?
因为洋流把进入海洋的ddt带到南极。
结课
内容总结
洋流的地理意义:
促进全球水热平衡。
对气候特点和分布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韩流降温减湿,是气候变热变湿或变冷变干,扩大气候分布范围。
对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上升补偿流形成渔场
对航行的影响:从高纬带来冰山、海雾、顺风顺水利于航行,逆风逆水不利于航行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面积,降低污染浓度
作业
板书设计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水循环将结合视频教学,视频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水循环过程,视角特殊,。
让学生观看视频(打开超链接即可观看视频),视频以搞笑动漫形式科普水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基本都有体现,引导学生观看相当于对水循环过程学习一遍,视频主题为保护水资源,符合本章节核心素养。
要进行部分内容补充,水循环分类及意义,结合社会热点,将城市内涝、植被破坏与洪涝灾害融入教学,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国际合作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国际合作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任务,学生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教案,共4页。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天气系统优质课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天气系统优质课教案及反思,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