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论教养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备课材料(2021年)
展开
这是一份第9课:论教养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备课材料(2021年),共32页。主要包含了认识作者,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进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读准字音
涵养(hán) 扭捏(nie) 尴尬(ɡān) 大发雷霆(tínɡ)
恪守(kè) 自持(chí) 允诺(nuò) 恕我直言(shù)
箴言(zhēn)贸然(mà) 汲取(jí) 矫揉造作(jiǎ)
絮絮叨叨(xù)嚼东西(jiá) 疲惫不堪(kān) 自吹自擂(léi)
3.解释词义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效仿标准的人或事物。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不堪,不能忍受。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文雅的样子。
大发雷霆:指大发脾气,高声训斥。霆,极响的雷,比喻震怒。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守:kè严格遵守。
允诺:yn答应,许诺。
始终如一:自始至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始,开始;终,结束。
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借以形容憎恨、畏惧、愤恨的神情,
亦用以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侧,斜着。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汲取:吸取。
矫揉造作:ji róu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
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扭捏作态:ni ni 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也指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扭捏,原指走路时身体故意左右摇摆,后来指言谈举止不爽快,不大方。
箴言:zhn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不费力,省事。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尴尬: gng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实在。
随机应变:指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4.根据下列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有礼)
(2)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揉造作)
(3)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附庸风雅)
(4)形容说话啰唆。( 絮絮叨叨 )
(5)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漠不关心)
(6)空有好看的外表。指外表好看、强大,实际上不中用。(徒有其表)
(7)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一意孤行)
(8)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自吹自擂)
5.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6.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7.第3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9.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10.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
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11.文章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无教养”的行为,是人人痛恨和鄙视的,“有教养”的行为是大家敬佩和赞扬的。作者在文中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思考,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这样的写作顺序,使作者的观点更突出、更鲜明。
12.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明确: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13.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14.请你结合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15.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16.课文中作者认为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明确: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17.课文中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明确: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18.课文中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1)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 家里有人在看书或做功课,也总是把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放得很响,或高声说话。(2)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3)进入成年后,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4)当着外人的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
19.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教养的表现有哪些。试着列举出来。
明确:(1)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2)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 (3)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4)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5)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20作者谈论“教养”又转向谈论什么?
明确:谈论“风度”。
21.“教养”和“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风度主要体现在外表,它是教养的一个方面。风度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
22.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简述作者的论证过程。
明确: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 本文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
23.一个讲礼貌的人,是不是就是个“有教养”的人?
明确: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表面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好,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24.第③自然段中,作者说“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 又说“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不矛盾。“不敢贸然”是作者谦虚、 谨慎的表现;“愿意交换意见”体现作者的诚恳态度。这样的表达,既体现了他谦虚谨慎的文风,又在情感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5.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同意作者的观点。假如一个人在家里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所作所为都缺乏教养的话,很难相信他能在其他地方做出有教养的举动。所以,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26.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有教养的人,一定有风度;有风度的人不一定有教养。“风度” 是“教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27.“当然,优雅风度可能是外在的”一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可能”表推测,体现了作者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去掉后就成了“优雅风度是外在的”,过于武断,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28.本文的论题是教养,可是文中有很多篇幅却是在谈论“风度”与“优雅”,这是不是跑题了?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不是。“风度”“优雅”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本文的论述是从“无教养”到“有教养”,再到“风度”“优雅”,层次上逐步提升,内涵越来越丰富。由“教养”转向“风度”“优雅”并没有跑题,反而使论述更深入、更巧妙。
29.品味重点句子,理解语言特色。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2)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明确:(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2)“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课外阅读】
获得教养的途径
①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②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不用说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因为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③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④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既可笑又不值得;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⑤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自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B. 作者把“真正的教养”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教养呈现形式是“永远在半道上”,即,这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C. 说“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教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追求生存的境界。
D. “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并不重要,它只是生存的手段,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大量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
B. 作者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假的慰藉”。
C. 在作者看来,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D. 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阐述事理,文学性很强,既有理性的思考,也富有感染力;既善于雄辩,也善于娓娓道来。
B. “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人文和文学价值,如果对杰作深入理解,一定会在思想、思维方面得到有价值的启示。
C. 因为杰作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果仅仅肤浅地浏览,是不可能理解其精髓的,需要认真读,反复读并深入思考。
D. 时髦读物往往用一些低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迎合读者,阅读时髦读物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所以不必读。
4.作者倡导一种怎样的读 书观?试分条概括。
5.作者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个性或人格”具体指什么?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6.“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怎样理解这几句话的意义?
7.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必须读名著(经典),而不应只读报纸和流行文学? (联系全文回答)
参考答案
1.D 2.A 3.D
4.读 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或:更权重知识,注重爱的阅读):(2)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3)必须花力气、下功夫读杰作。
5.“个性或人格”指爱的阅读(或“好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作者认为读移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并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很难获得教养。
5.读书可能会挤占我们生活中很多宝贵的时间,但真正的生活离不开书。
6.因为流行文学无法让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而只是为了“散心消遣”,而杰作需要我们集中心智,用心、用爱去对待,所以,读杰作才能获得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