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11 *师说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11 *师说图文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所以用来的,受通“授”传授,固本来,闻知道懂得,乎相当于“于”,是故所以因此,古之圣人,今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图解: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杨时对老师程颐的尊敬。
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写下传世之作《师说》给他的学生李蟠。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找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解决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古今义: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判断句:……者,……也。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译: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问题:阅读第一段,探讨韩愈择师的标准有哪些?(用原文句子回答)
明确: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第二段,划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师道:从(拜)师的风尚。
所以为:所以(能)成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或……,或……”。译为:“有的……,有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谀(yú ):阿谀奉承。
欤(yú):相当于“啊”。
问题:第二段作者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明确: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第三段,找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介词结构后置:于弟子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第四段,找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译: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介词结构后置:于余学。
问题: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写给谁看呢?
明确:(1)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 (2)写给1200多年后的我们,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让不尊重老师的想象比比皆是。
“古之圣人”与“今之圣人”“爱其子”与“于其身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举历史事例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劳动者乐于从师的风尚。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第三单元11 *师说教课ppt课件,共17页。
这是一份必修三11 *师说课文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古文运动,或不焉或师焉,通假异读,传道受业解惑,思考讨论,阅读思考题,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读文章交流讨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1 *师说教学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梳理,四段分析,方法探究,课堂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