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版第17课 会滚的玩具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第17课 会滚的玩具教案设计,共3页。
年级: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一个会动的简易玩具在游戏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会滚的玩具的特点。
2、指导学生采用绘制、剪贴等多种方式对玩具进行简单的装饰。
3、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了解滚动玩具的特点。学习滚动玩具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选材料、自筹材料、自制玩具的能力以及如何设计造型的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准备易拉罐、塑料小瓶、彩色纸等材料,演示操作的各种绘画制作工具及示范作品。
2、学生准备纸盒、小瓶、罐等材料,水彩笔、剪刀、胶水、彩色纸等绘画制作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
1、课前让学生收集会滚动的物品。
2、利用学生带的物品进行有趣的比赛跑步游戏。
3、揭示课题《会滚的玩具》。
[设计意图]: 意图是走向生活,拓宽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体现出自然和生活是第一课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
新课讲授
教师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滚动呢?(出示几个方形、三角形、多面形、大大小小的圆形。)请大家在来试试?
2、学生经过探索尝试,得出圆形、圆柱等跑得快。
3、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些能滚动的物体变成玩具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4、学生通过观察书上的内容,提出自己想法。
5、教师依据学生想法,演示在两个圆形纸碟中间插入一根吸管进行连接,形成一个“车轮”,然后用彩笔在厚质纸上画出猴子的形象,用剪刀剪出外形,用双面胶粘贴在吸管表面,彩纸碎片装饰圆形纸碟。制作出一个“小猴翻筋斗” 的会滚的玩具。
[设计意图]: 出示不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启发大胆想象。进一步感知、体验滚动游戏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与同学交往、合作、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三、尝试创作设计
1、出示一张有一只小狗在一个轮子的车子上的图片,让学生尝试制作,并汇报。
2、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3、教师演示制作滚动玩具
设计一只小白兔形象,选择合适的色彩卡纸,剪出各部分—身子、头、尾巴等。并注意要突出其前肢的画法。
把小白兔的形象剪下,将做好的涂上颜色花纹。将各部分进行粘贴组合,完成作品。
把小白兔的形象贴在圆柱上。(腿部贴住,头部竖起)
往瓶子里灌进一些沙子,滚动时可以听到“沙沙”的响声。(注意沙子不要灌满,否则听不到响声。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让学生清楚了解制作方法和步骤。
4、学生让自己手里的圆型物体变的滚起来更好看呢?你打算用什么方式和材料来装饰?
在制作过程中要大胆想象、自由的创造一个有趣的、会滚动的玩具。
5、教师:引导学生想方设法突破单纯用绘画装饰的形式,将绘画与纸工制作或其他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要求制作新颖,有趣又灵活。
四、作品展示
作品完成后到斜坡处滚滚试试,看谁做的又漂亮,滚的又快、又好。
说一说:
1、你感觉这些玩具中哪一个最有意思?为什么?
2、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玩具?介绍一下自己认为最成功的地方。
如果再做一次,你准备在哪些地方进行改进?
教师及时鼓励有点滴进步的学生同时提出发展要求。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体现评价的民主性和激励性。
五、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家后进一步提高“会滚的玩具”的设计创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究
六、板书设计
《会滚的玩具》
本课所需材料和资源
白卡纸、彩色水笔、剪刀、胶水、沙子,瓶子或罐子等圆柱体。
媒体使用方式及教学中的作用
图片 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7课 会滚的玩具教学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7课 会滚的玩具优质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导阶段,发展阶段,游戏,收拾与整理,课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17课 会滚的玩具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组织教学,引导阶段,发展阶段,学生作业,作业展评,总结,拓展,收拾与整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