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0307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0307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2)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30307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2)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2),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生活现象解释,科普阅读理解,生产实际分析,基本实验及原理分析,科学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1分)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陶瓷烧制 B.玉石雕印
C.粮食酿醋 D.火药爆炸
2.(1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3.(1分)“铁强化酱油”中的“铁”指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4.(1分)下列安全标志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
A. B.
C. D.
5.(1分)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潮汐能 B.太阳能 C.风能 D.石油
6.(1分)下列食物富含蛋白质的是( )
A.米饭 B.黄瓜 C.牛肉 D.苹果
7.(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倾倒液体
C. 称量固体 D. 过滤
8.(1分)下列物质必须密封保存的是( )
A.木炭 B.浓盐酸 C.石灰石 D.氯化钠
9.(1分)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硅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素符号是Si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原子中的质子数是l4 D.相对原于质量是28.09g
10.(1分)下列做法中,不符合“尊重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倡议的是( )
A.人走关灯、少开空调 B.使用一次性餐具
C.自带水杯出行 D.对垃圾进行分类
11.(1分)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观察到①②不燃烧,③燃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说明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C.对比②③,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对比①②,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2.(1分)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B.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C.探究铁、镁金属活动性强弱
D.探究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大小
二、生活现象解释
13.(1分)将物质和对应的俗称连线。
物质 俗称
氢氧化钙 纯碱
氢氧化钠 消石灰
碳酸钠 烧碱
14.(2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流行期间,医用口罩和医用酒精起到了防护作用。
(1)口罩在阻挡飞沫、粉尘等进入口鼻的过程中起 作用(填“过滤”或“蒸发”)。
(2)75%医用酒精可用于皮肤消毒,酒精消毒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15.(2分)2021年5月5日,中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首飞成功。它的一级动力配备是以液氢、液氧等作推进剂的氢氧发动机,用氢气燃烧产生动力。
(1)液氢中氢分子的间隔比氢气中氢分子的间隔 (填“大”、“小”或“相等”)。
(2)写出氢氧发动机中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三、科普阅读理解
16.(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NaClO)为主要成分的高效消毒剂,广泛应用于杀灭细菌、病毒并抑制其传播,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1984年,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地坛医院的前身)研制成功能迅速杀灭各类肝炎病毒的消毒液,定名为“84”肝炎洗消液,后更名为“84消毒液”。由于其消毒效果理想、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且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特点,深受大家的欢迎。
84消毒液通常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pH在12左右,有刺激性气味,有效氯含量为1.0%至6.5%不等。由于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腐蚀性,浓度过高会损害呼吸道,危害身体健康,所以必须稀释后才能使用,一般认为,当杀菌率达到90%以上时,说明此时的消毒具有较好效果。表1、如图为某学校喷洒不同浓度的84消毒液,对教室进行消毒后的效果比较。
表1 不同浓度的84消毒液对教室的消毒效果
班级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五班
六班
七班
八班
喷洒消毒液的浓度(消毒液与水的体积比)
1:50
1:100
1:150
1:200
1:300
1:600
1:1000
作为对照不喷洒消毒液
菌落数
①
2
2
4
6
10
19
45
53
②
3
3
5
4
11
18
42
50
③
1
3
4
5
12
19
43
48
平均值
2
2.67
4.33
5
11
18.67
43.33
50.33
84消毒液除了具有腐蚀性,其使用过程中放出的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有可能引起中毒。氯气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造成呼吸困难。症状重时,会发生肺水肿而致死亡。室内使用84消毒液后,可开窗通风一段时间。由于在酸性较高的条件下更易生成氯气,所以禁止将84消毒液与酸性物质混用,也不建议把84消毒液与洗涤剂或其他消毒液混合使用。
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了解它的成分和原理,才能合理安全地使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84消毒液呈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84消毒液的物理性质为 (写一条即可)。
(3)结合表1和图1数据,关于不同浓度的84消毒液与其消毒效果可得到的结论为 。
(4)若想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同时又减少其对身体和环境的影响,学校喷洒消毒液浓度的最适合范围为 (填字母序号,下同)。
A.1:50~1:100 B.1:100~1:200 C.1:200~1:600 D.1:600~1:1000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度为1:1000的84消毒液不具有消毒效果
B.84消毒液可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
C.84消毒液名称由来是因为其中有效氯含量为84%
D.教室使用84消毒液消毒后,建议开窗通风一段时间
四、生产实际分析
17.(2分)工业上有多种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其中一种转化过程如图:
(1)溶液①②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① ②(填“>”、“<”或“=”)。
(2)补全该流程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2H2SO4+ 2CuSO4+ H2O。
18.(3分)立德粉(ZnS•BaSO4)是一种常用白色颜料,以重晶石(BaSO4)为原料生产立德粉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
资料:BaS可溶于水,ZnS和BaSO4均难溶于水。
(1)回转炉中,重晶石(BaSO4)与焦炭在高温下焙烧制得BaS,其中一个化学反应为BaSO4+2C2CO2↑+BaS,这个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 。
(2)反应器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上述流程中,主要用于分离、提纯的设备有 ,过滤器和洗涤槽。
五、基本实验及原理分析
19.(2分)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如图。
(1)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处,若观察到 ,说明已有氧气产生。
20.(2分)实验小组同学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15.0%的氯化钠溶液。
(1)需要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 g。
(2)实验操作顺序为A、B、 。
21.(2分)为了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否反应,某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A中的现象是 。
(2)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2.(3分)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1个填涂标识并作答。
题号
A
B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将注射器中的液体注入广口瓶
将注射器中的液体注入广口瓶,充分反应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解释
(1)广口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观察到烧杯中燃烧的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
(1)广口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打开弹簧夹后,广口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
23.(3分)用如图所示实验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1)若A为稀硫酸,实验观察到:①中有气泡产生,③中无明显变化,②中的现象为 。
(2)若A为硫酸铜溶液,实验观察到:①和②中金属表面均析出红色物质,③中无明显变化。写出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上述实验可以证明金属活动性:B比 活泼。
六、科学探究
24.(6分)活性炭内部有许多微细孔隙,可用于脱色,脱色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实验小组对活性炭使有色物质褪色进行探究。
【猜想假设】有色物质的微粒被吸附在活性炭孔隙里,从而褪色。
【查阅资料】
ⅰ.品红溶液、水果口味汽水、红墨水等溶液中均含有有颜色的有机物。有机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不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
ⅱ.高锰酸钾(KMnO4)为无机物,其水溶液为紫红色。MnSO4可以与铋酸钾反应生成KMnO4。
【进行实验】
将下列5中溶液,各取20mL,依次倒入5个相同的自制活性炭净水器中,如图2,放置相同时间,打开活塞,观察溶液颜色,现象见下表。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有色溶液
品红溶液
橙味汽水
红墨水
酸性KMnO4溶液
CuSO4溶液
现象
红色溶液褪为无色
橙黄色溶液褪为无色
红色溶液褪为无色
紫红色溶液褪为无色
蓝色溶液无明显变化
【结果讨论】
(1)在上述实验①~⑤中,活性炭更容易使有颜色的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褪色。
(2)若用紫色葡萄味汽水做上述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已知品红溶液中有色物质微粒直径d约为1.0nm,结合猜想推测品红溶液褪色的原因:活性炭孔隙直径D (填“≥”或“≤”)d,有色物质的微粒被吸附在活性炭孔隙里,从而褪色。
【深入探究】小组同学对酸性KMnO4溶液的褪色产生兴趣并继续探究。
(4)KMnO4是自身见光分解了吗?
有同学发现高锰酸钾溶液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如图3),而棕色试剂瓶用于盛放见光易分解的化学药品,由此猜测高锰酸钾溶液可能在进行实验④时由于见光分解而褪色。小康同学设计了合理的对照实验证明这个猜测不成立。
实验方案:取20mL相同浓度的酸性KMnO4溶液, ,放置相同时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5)KMnO4是与活性炭发生反应了吗?
老师查阅文献:活性炭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几乎无色的MnSO4,从而使溶液褪色。
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取实验④出水口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试剂X.预设观察无色溶液是否变为紫红色。则试剂X是 。
【实验反思】
(6)活性炭使有色物质褪色时发生的变化可能有 (填“物理”或“化学”或“物理和化学”)变化。
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1分)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陶瓷烧制 B.玉石雕印
C.粮食酿醋 D.火药爆炸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陶瓷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玉石雕印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粮食酿醋过程中有新物质醋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火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1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分析】地壳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的前五种元素分别是:氧、硅、铝、铁、钙。
【解答】解:A、氧元素是第一位,故A选项正确;
B、硅元素是第二位,故B选项错误;
C、铝元素是第三位,故C选项错误;
D、铁元素是第四位,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1分)“铁强化酱油”中的“铁”指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分析】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铁”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解“铁强化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1分)下列安全标志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
A. B.
C. D.
【分析】可以根据图标表示的意思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是燃着的一根烟被禁止,是禁止吸烟的标志。
B是一串鞭炮在燃放,被禁止,是禁止燃放鞭炮的标志。
C是火柴燃烧被禁止,是禁止明火标志。
D是一摞易燃物被禁止,是禁止堆放易燃物的标志。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差了学生对常见标识的认识,要加强理解记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
5.(1分)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潮汐能 B.太阳能 C.风能 D.石油
【分析】根据能源的种类进行分析,新能源是指无污染、可以持续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解答】解: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A、潮汐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A不符合题意;
B、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B不符合题意;
C、风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C不符合题意;
D、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新能源是中考的热点,了解常见的新能源范畴、种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1分)下列食物富含蛋白质的是( )
A.米饭 B.黄瓜 C.牛肉 D.苹果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米饭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A错误;
B、黄瓜中富含维生素,故B错误;
C、牛肉中富含蛋白质,故C正确;
D、苹果中富含维生素,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7.(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倾倒液体
C. 称量固体 D. 过滤
【分析】A、稀释浓硫酸的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
B、倾倒液体时注意试管口与容器口要紧挨紧靠。
C、左放物质,右放砝码(即“左物,右码”)。
D、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解答】解:A、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故A错误;
B、倾倒液体时,试管口与容器口要紧挨紧靠,且试管应该略微倾斜,故B错误;
C、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左盘放药品,右盘放砝码,故C正确;
D、过滤时,倾倒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且漏斗下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根据装置特点可以判断装置图的正误,根据操作要求可以判断操作是否符合实验室的规定,难度不大。
8.(1分)下列物质必须密封保存的是( )
A.木炭 B.浓盐酸 C.石灰石 D.氯化钠
【分析】需要密封保存的物质一般是易挥发或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根据所给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分析解答本题即可。
【解答】解:A、木炭在空气中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需要密封保存,故A错误;
B、浓盐酸会挥发氯化氢气体而使溶液变稀,需要密封保存,故B正确;
C、石灰石在空气中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需要密封保存,故C错误;
D、氯化钠在空气中很稳定,不需要密封保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对药品储存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这些物质在空气中的变化情况,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9.(1分)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硅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素符号是Si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原子中的质子数是l4 D.相对原于质量是28.09g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Si,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硅,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l4,表示原子序数为l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l4,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0.(1分)下列做法中,不符合“尊重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倡议的是( )
A.人走关灯、少开空调 B.使用一次性餐具
C.自带水杯出行 D.对垃圾进行分类
【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方面分析,凡是节能减排的措施都是正确的。
【解答】解:A、人走关灯、少开空调,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主题;
B、使用一次性餐具不利于环保,易造成环境污染,错误;
C、自带水杯出行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主题;
D、垃圾分类回收,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主题。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绿色化学的理念。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符合绿色未来的理念。
11.(1分)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观察到①②不燃烧,③燃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说明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C.对比②③,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对比①②,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答】解:A.红磷是可燃物,①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选项说法错误;
B.①处的红磷和③处的白磷均与氧气接触,均具有可燃性,①处没有燃烧而③处发生燃烧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选项说法错误;
C.②③处的白磷温度均达到了着火点,而②处的白磷没有燃烧,③处的白磷燃烧,这一现象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选项说法正确;
D.由控制变量的要求可知,①处的红磷与②处的白磷没有相同的因素,无可比性,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条件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2.(1分)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B.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C.探究铁、镁金属活动性强弱
D.探究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大小
【分析】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B、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C、对比试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
D、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大小不同。
【解答】解:A、过程中50℃热水变红色比冷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过程中干燥小花不变色,湿润小花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利用的酸不同,不能比较两种金属的活泼性,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过程中碘在酒精中溶解的比水中多,说明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大小不同,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生活现象解释
13.(1分)将物质和对应的俗称连线。
物质 俗称
氢氧化钙 纯碱
氢氧化钠 消石灰
碳酸钠 烧碱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特别是常见的酸碱盐)的名称、俗称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2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流行期间,医用口罩和医用酒精起到了防护作用。
(1)口罩在阻挡飞沫、粉尘等进入口鼻的过程中起 过滤 作用(填“过滤”或“蒸发”)。
(2)75%医用酒精可用于皮肤消毒,酒精消毒属于 化学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分析】(1)根据口罩在阻挡飞沫、粉尘等进入口鼻,进行分析解答。
(2)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1)口罩在阻挡飞沫、粉尘等进入口鼻,能将飞沫、粉尘与空气分离,起过滤作用。
(2)酒精消毒的过程中,破坏了蛋白质的结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1)过滤;
(2)化学。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过滤的原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分)2021年5月5日,中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首飞成功。它的一级动力配备是以液氢、液氧等作推进剂的氢氧发动机,用氢气燃烧产生动力。
(1)液氢中氢分子的间隔比氢气中氢分子的间隔 小 (填“大”、“小”或“相等”)。
(2)写出氢氧发动机中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 。
【分析】(1)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液氢是在氢气降温、加压的条件下形成的,氢分子间隔变小了;故填:小;
(2)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故填:2H2+O22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
三、科普阅读理解
16.(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NaClO)为主要成分的高效消毒剂,广泛应用于杀灭细菌、病毒并抑制其传播,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1984年,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地坛医院的前身)研制成功能迅速杀灭各类肝炎病毒的消毒液,定名为“84”肝炎洗消液,后更名为“84消毒液”。由于其消毒效果理想、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且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特点,深受大家的欢迎。
84消毒液通常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pH在12左右,有刺激性气味,有效氯含量为1.0%至6.5%不等。由于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腐蚀性,浓度过高会损害呼吸道,危害身体健康,所以必须稀释后才能使用,一般认为,当杀菌率达到90%以上时,说明此时的消毒具有较好效果。表1、如图为某学校喷洒不同浓度的84消毒液,对教室进行消毒后的效果比较。
表1 不同浓度的84消毒液对教室的消毒效果
班级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五班
六班
七班
八班
喷洒消毒液的浓度(消毒液与水的体积比)
1:50
1:100
1:150
1:200
1:300
1:600
1:1000
作为对照不喷洒消毒液
菌落数
①
2
2
4
6
10
19
45
53
②
3
3
5
4
11
18
42
50
③
1
3
4
5
12
19
43
48
平均值
2
2.67
4.33
5
11
18.67
43.33
50.33
84消毒液除了具有腐蚀性,其使用过程中放出的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有可能引起中毒。氯气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造成呼吸困难。症状重时,会发生肺水肿而致死亡。室内使用84消毒液后,可开窗通风一段时间。由于在酸性较高的条件下更易生成氯气,所以禁止将84消毒液与酸性物质混用,也不建议把84消毒液与洗涤剂或其他消毒液混合使用。
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了解它的成分和原理,才能合理安全地使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84消毒液呈 碱性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84消毒液的物理性质为 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或有刺激性气味 (写一条即可)。
(3)结合表1和图1数据,关于不同浓度的84消毒液与其消毒效果可得到的结论为 其它条件相同时消毒液的浓度越低,消毒效果越差 。
(4)若想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同时又减少其对身体和环境的影响,学校喷洒消毒液浓度的最适合范围为 B (填字母序号,下同)。
A.1:50~1:100 B.1:100~1:200 C.1:200~1:600 D.1:600~1:1000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 。
A.浓度为1:1000的84消毒液不具有消毒效果
B.84消毒液可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
C.84消毒液名称由来是因为其中有效氯含量为84%
D.教室使用84消毒液消毒后,建议开窗通风一段时间
【分析】(1)根据题意84消毒液的pH在12左右,判断84消毒液呈碱性。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等,题目中已知84消毒液通常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可知这些都属于84消毒液的物理性质。
(3)据图1和表1可知,消毒液的浓度越低,消毒效果越差。
(4)若想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由表1可知至少要满足1:200,排除C答案和D,再根据消毒液的浓度越大,越容易产生有毒气体,对身体和环境造成影响,排除A。
(5)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化学知识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题意84消毒液的pH在12左右,判断84消毒液呈碱性。故填:碱性。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等。故填: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或有刺激性气味。
(3)据图1和表1可知,消毒液的浓度越低,消毒效果越差。故填:其它条件相同时消毒液的浓度越低,消毒效果越差。
(4)若想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由表1可知至少要满足1:200,排除C答案和D,再根据消毒液的浓度越大,越容易产生有毒气体,对身体和环境造成影响,排除A.故填:B。
(5)A、由表1和图1可知消毒液浓度越低,消毒效果越差,但仍然有杀菌消毒的效果,因此A选项错误。
B、84消毒液呈碱性,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呈酸性,两者会反应生成有毒气体氯气,因此B选项错误。
C、由题目可知,84消毒液名称由来不是因为其中有效氯含量为84%,而是1984年使用的,因此C选项错误。
D、84消毒液在使用过程中放出的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因此消毒后要开窗通风一段时间,因此D选项正确。
故填:AB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定,考查了对所给予的信息进行整合和运用的能力。
四、生产实际分析
17.(2分)工业上有多种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其中一种转化过程如图:
(1)溶液①②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① < ②(填“>”、“<”或“=”)。
(2)补全该流程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2H2SO4+ O2 2CuSO4+ 2 H2O。
【分析】(1)根据溶液①和②中溶剂质量变化回答此题;
(2)根据质量守恒补全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溶液①通过加热浓缩,得到溶液②,主要是改变了溶剂的质量,通过加热蒸发了溶剂,使得溶剂质量减小,从而使溶液②的质量分数增大;
故答案为:<。
(2)通入空气,空气主要是氮气和氧气,而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因此为氧气参与反应,因此反应物为氧气,反应物加入氧气,生成物为硫酸铜和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配平氧气和水的系数分别为1和2,1省略不写;
故答案为:O2;2。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8.(3分)立德粉(ZnS•BaSO4)是一种常用白色颜料,以重晶石(BaSO4)为原料生产立德粉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
资料:BaS可溶于水,ZnS和BaSO4均难溶于水。
(1)回转炉中,重晶石(BaSO4)与焦炭在高温下焙烧制得BaS,其中一个化学反应为BaSO4+2C2CO2↑+BaS,这个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 C、S 。
(2)反应器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S+ZnSO4=BaSO4↓+ZnS↓ 。
(3)上述流程中,主要用于分离、提纯的设备有 浸出槽 ,过滤器和洗涤槽。
【分析】(1)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改变化合价的元素;
(2)根据复分解反应特点,相互交换组分,并有沉淀生成,书写化学方程式;
(3)根据工艺流程图回答此题。
【解答】解:(1)硫酸钡中硫元素化合价为+6价,碳为0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为+4价,硫化钡中硫元素为﹣2价,所以发生化合价变化的为碳元素与硫元素;
故答案为:C、S。
(2)硫化钡溶于水,与硫酸锌反应,相互交换组分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硫化锌沉淀,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故答案为:BaS+ZnSO4=BaSO4↓+ZnS↓。
(3)通过浸出槽将可溶性的硫化钡与不溶性的杂质实现了分离,因此浸出槽也是分离、提纯设备;
故答案为:浸出槽。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五、基本实验及原理分析
19.(2分)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如图。
(1)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 。
(2)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处,若观察到 木条复燃 ,说明已有氧气产生。
【分析】(1)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2)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处,若观察到木条复燃,说明已有氧气产生。
【解答】解:(1)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
(2)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处,若观察到木条复燃,说明已有氧气产生;故答案为:木条复燃;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0.(2分)实验小组同学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15.0%的氯化钠溶液。
(1)需要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 7.5 g。
(2)实验操作顺序为A、B、 E、C、D 。
【分析】(1)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15.0%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0g×15.0%=7.5g。
(2)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15.0%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实验操作顺序为ABECD。
故答案为:
(1)7.5;
(2)E、C、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2分)为了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否反应,某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A中的现象是 溶液变红色 。
(2)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解答】解:(1)A中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过程中观察到溶液变红色。
故填:溶液变红色。
(2)B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故填:NaOH+HCl═NaCl+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2.(3分)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1个填涂标识并作答。
题号
A
B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将注射器中的液体注入广口瓶
将注射器中的液体注入广口瓶,充分反应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解释
(1)广口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NaHCO3=NaCl+H2O+CO2↑ 。
(2)观察到烧杯中燃烧的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1)广口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2)打开弹簧夹后,广口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广口瓶内有液态进入 、 液体中有气泡产生 。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与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制取。
【解答】解:题号A:(1)由题意可知,广口瓶内是稀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故答案为:HCl+NaHCO3=NaCl+H2O+CO2↑。
(2)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知,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会在烧杯底部囤积,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题号B:(1)由题意可知,广口瓶内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故答案为:2NaOH+CO2=Na2CO3+H2O。
(2)由题意可知,广口瓶内是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浓溶液反应,二氧化碳气体被大量吸收,导致广口瓶内压强急剧下降,打开弹簧夹后,由于压强原因,导致烧杯中的稀盐酸被吸入广口瓶,广口瓶内有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稀盐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该反应观察到的现象为:广口瓶内有液态进入且液体中有气泡产生。故答案为:广口瓶内有液态进入;液体中有气泡产生。
【点评】该题主要想考查的是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描述过程中不要有遗漏。
23.(3分)用如图所示实验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1)若A为稀硫酸,实验观察到:①中有气泡产生,③中无明显变化,②中的现象为 有气泡产生 。
(2)若A为硫酸铜溶液,实验观察到:①和②中金属表面均析出红色物质,③中无明显变化。写出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
(3)上述实验可以证明金属活动性:B比 铜 活泼。
【分析】(1)根据铁能与稀硫酸反应分析;
(2)根据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分析;
(3)根据金属B能将铜置换出来分析。
【解答】解:(1)若A为稀硫酸,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氢气,所以②中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2)若A为硫酸铜溶液,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铜,所以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3)由题意可知,金属B能将铜置换出来,说明了B比铜活泼。
故答案为:(1)有气泡产生。
(2)Fe+CuSO4═FeSO4+Cu。
(3)铜。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理解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六、科学探究
24.(6分)活性炭内部有许多微细孔隙,可用于脱色,脱色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实验小组对活性炭使有色物质褪色进行探究。
【猜想假设】有色物质的微粒被吸附在活性炭孔隙里,从而褪色。
【查阅资料】
ⅰ.品红溶液、水果口味汽水、红墨水等溶液中均含有有颜色的有机物。有机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不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
ⅱ.高锰酸钾(KMnO4)为无机物,其水溶液为紫红色。MnSO4可以与铋酸钾反应生成KMnO4。
【进行实验】
将下列5中溶液,各取20mL,依次倒入5个相同的自制活性炭净水器中,如图2,放置相同时间,打开活塞,观察溶液颜色,现象见下表。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有色溶液
品红溶液
橙味汽水
红墨水
酸性KMnO4溶液
CuSO4溶液
现象
红色溶液褪为无色
橙黄色溶液褪为无色
红色溶液褪为无色
紫红色溶液褪为无色
蓝色溶液无明显变化
【结果讨论】
(1)在上述实验①~⑤中,活性炭更容易使有颜色的 有机物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褪色。
(2)若用紫色葡萄味汽水做上述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紫色溶液褪为无色 。
(3)已知品红溶液中有色物质微粒直径d约为1.0nm,结合猜想推测品红溶液褪色的原因:活性炭孔隙直径D ≥ (填“≥”或“≤”)d,有色物质的微粒被吸附在活性炭孔隙里,从而褪色。
【深入探究】小组同学对酸性KMnO4溶液的褪色产生兴趣并继续探究。
(4)KMnO4是自身见光分解了吗?
有同学发现高锰酸钾溶液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如图3),而棕色试剂瓶用于盛放见光易分解的化学药品,由此猜测高锰酸钾溶液可能在进行实验④时由于见光分解而褪色。小康同学设计了合理的对照实验证明这个猜测不成立。
实验方案:取20mL相同浓度的酸性KMnO4溶液, 放入无色透明的试剂瓶中 ,放置相同时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5)KMnO4是与活性炭发生反应了吗?
老师查阅文献:活性炭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几乎无色的MnSO4,从而使溶液褪色。
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取实验④出水口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试剂X.预设观察无色溶液是否变为紫红色。则试剂X是 铋酸钾溶液 。
【实验反思】
(6)活性炭使有色物质褪色时发生的变化可能有 物理和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或“物理和化学”)变化。
【分析】此题为信息给予题,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题干,获取信息,结合问题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依据查阅资料i和分析表格中所用药品和实验现象可完成问题(1)和(2);依据活性炭的吸附原理可完成问题(3);依据有关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类习题解题思路,通过控制是否“见光”这一因素进行对比试验完成问题(4);依据“高锰酸钾与活性炭反应生成无色MnSO4,MnSO4可以与铋酸钾反应生成紫红色的
KMnO4”这一信息完成问题(5);活性炭褪色原理一是活性炭疏松多孔吸附有机色素,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二是活性炭与紫色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无色硫酸锰而褪色是化学变化完成问题(6)。
【解答】(1)由【查阅资料】ⅰ品红溶液、水果口味汽水、红墨水等溶液中均含有有颜色的有机物,再依据实验现象中①②③均褪为无色,而实验⑤中硫酸铜溶液没有褪色,硫酸铜是无机物,所以(1)填“有机物”;
(2)由于紫色葡萄味汽水是含有有颜色的有机物,活性炭容易吸附有颜色的有机物,所以填”紫色溶液褪为无色“;
(3)依据题干猜测可知有色物质的微粒被吸附在活性炭孔隙里,从而褪色。所以活性炭孔隙直径要大于等于品红溶液中有色物质微粒直径才能被吸附到活性炭孔隙里,所以填”≥“;
(4)要验证KMnO4褪色是否是自身见光分解的原因,所以要把试剂放入无色透明的试剂瓶内与放入棕色的试剂瓶内试剂做对比实验,因此填”放入无色透明的试剂瓶中“;
(5)由【查阅资料】ⅱ可知MnSO4可以与铋酸钾反应生成KMnO4,再依据”老师查阅文献:活性炭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几乎无色的MnSO4“,取实验④出水口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铋酸钾溶液,若观察到溶液又变为紫色,则预设成立,反之不成立,故填”铋酸钾溶液“;
(6)活性炭使品红溶液、水果口味汽水、红墨水褪色是吸附物理变化,而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化学变化,故填”物理化学“。
故答案为:(1)有机物(2)紫色溶液褪为无色(3)≥(4)放入无色透明的试剂瓶中
(5)铋酸钾溶液(6)物理和化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阅读信息,提取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信息给予题时,应该注意(1)要认真审题,获取信息,(2)结合题设,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3)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概括出最佳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中考化学专项提升仿真模拟试卷(一模二模)含解析,共7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5 K 39,补齐物质及其用途的连线,选择装置,完成实验,化学能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电能,氧化镁是优质的耐高温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中考化学专项突破仿真模拟试卷(一模二模)含解析,共6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5 K 39, 下列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共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