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展开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分)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
2.(1分)下列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中,缺乏会引起骨质疏松的是( )
A.铁 B.钙 C.碘 D.锌
3.(1分)下列是人体中几种体液的正常pH,酸性最强的是( )
A.胆汁(7.1﹣7.3) B.唾液(6.6﹣7.1)
C.血液(7.35﹣7.45) D.胃液(0.9﹣1.5)
4.(1分)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 )
A.H2 B.2H C.2H + D.2H2
5.(1分)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检查气密性
6.(1分)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在桌面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天然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C.电器着火,立即用水灭火
D.乘坐地铁,禁止携带鞭炮等易燃物品
7.(1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液氮用作冷冻剂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氧气用于气焊 D.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8.(1分)下列物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是( )
A.NaCl B.NaOH C.CaCO3 D.Zn
9.(1分)前几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过氧乙酸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其化学式为C2H403.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l:12
C.一个过氧乙酸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
D.过氧乙酸可以消毒杀菌,是由于过氧乙酸中含有臭氧分子的缘故
10.(1分)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
B.b中收集到的气体可以燃烧
C.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11.(1分)下列有关金属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细铁丝燃烧生成的黑色固体物质是氧化铁
B.实验②可以验证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C.③中有气泡产生
D.④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
12.(1分)温度不变,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一后,甲和乙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实验二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C.实验二后,甲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实验二后,甲和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二、解答题(共12小题,满分33分)
13.(2分)4月永定河春季生态补水工作正式启动,干涸25年的河道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1)河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河水下泄过程中有部分水蒸发掉,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14.(3分)食盐、食醋、小苏打、碳酸钙都是生活中常见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为使蛋糕更松软,焙制时加入适量 。
(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A.海水晾晒得到海盐
B.粮食经微生物发酵酿造食醋
C.大理石切割打磨制成建筑材料
(3)小苏打可以缓解胃酸过多症,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15.(2分)工业上利用天然气“捕获”二氧化碳,以减少碳排放。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1)在图中横线处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2)依据生活经验写出一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
16.(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5月1日正式施行,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表1 2019年北京市某转运站生活垃圾组成的质量分数(%)
厨余
纸类
塑料
玻璃
金属
木竹
砖瓦
纺织类
灰土类
39﹣53
17﹣24
18﹣26
0.9﹣1.9
0.1﹣0.3
1.7﹣6.1
0.8﹣2
1.1﹣4.4
1﹣4.9
截止至2019末,北京常住人口2100万,每人每天可产生垃圾1.3kg,每天产生垃圾总量2.77万吨。北京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库容趋于饱和,面对紧迫形势,开展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势在必行。垃圾分类既可以改善生活环境又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
目前全球垃圾处理基本就是三个渠道:填埋、焚烧、堆肥。填埋可分为卫生和不卫生填埋。焚烧是最易引起民众反感的处理方法,但实际并非如此。焚烧是垃圾处理中实现三化最
好的方法,即: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垃圾焚烧将成为未来生活垃圾处理的主流方式。图1是2009﹣2017年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结构分布情况。让我们大家都携起手来,共同参与垃圾分类,一起来建设绿色美好的家园!
(1)垃圾分类的目的是 。
(2)下列垃圾归类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垃圾
废易拉罐
废塑料瓶
废荧光灯管
茶叶渣
垃圾分类
(3)由表1可知,该转运站生活垃圾中数量最多的是 。
(4)从图1中信息可知2009﹣2017年 处理量明显升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垃圾焚烧产生大量污染空气的物质,故不宜采用此方法
B.将垃圾分类回收是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
C.垃圾处理常用的方法是填埋、焚烧、堆肥
D.焚烧垃圾实现了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17.(2分)工业制备蔗糖的流程如图所示。
(1)操作A名称是 。
(2)关于工业制备蔗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
A.甘蔗中不含人体所需的营养素
B.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A、C都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不同
C.为得到更多的蔗糖固体,进行操作C时应将水分蒸干再停止加热
18.(2分)工业烟气脱硫中采用“双碱法”脱硫的工业流程如图:
(1)吸收塔中,用NaOH溶液吸收SO2生成亚硫酸钠(Na2SO3)和水,则Na2S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2)沉淀室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9.(2分)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1中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2中,对比①②可得到的结论是 。
20.(2分)实验小组同学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
(1)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 。
(2)实验操作顺序为E、C、 。
21.(2分)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燃烧条件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和现象
步骤Ⅰ:检查装置气密性,气密性良好。
步骤Ⅱ:将盛有白磷的带孔燃烧匙伸入A瓶中,白磷不燃烧
步骤Ⅲ:向A瓶中加满80℃的热水,塞紧瓶塞,白磷不燃烧。
步骤Ⅳ:打开K1和K2,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K1和K2此时进入量筒B中水的体积为200mL,观察到A瓶中白磷燃烧。
(1)对比步骤Ⅱ和Ⅳ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之一是 。
(2)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K2,可观察到量筒中液面的刻度为 ,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22.(2分)用下列实验研究酸与碱的反应。
(1)实验一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
(2)实验二在滴加盐酸过程中,多次测量溶液的pH.证明反应发生的依据是 。
23.(3分)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CO2并研究CO2性质。将稀盐酸推入C装置中。
(1)打开K2,用D装置收集CO2的依据是 。
(2)关闭K2打开K1,其中一个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另一烧杯中无明显现象,为了证明反应的发生可以再向该烧杯中滴加适量的 。
24.(6分)Na2CO3溶液具有碱性,可清洗油污,碱性越强,去油污的效果越好,小菁决定对影响Na2CO3溶液碱性的因素展开探究。
[进行实验]
实验一: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6%和10%的Na2CO3溶液,依次测量溶液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
溶质质量分数
2%
2%
2%
6%
6%
6%
10%
10%
10%
水的温度(℃)
20
40
60
20
50
60
20
40
70
溶液pH
10.90
11.18
11.26
11.08
11.27
11.30
11.22
11.46
11.50
实验二:将10%的Na2CO3溶液从20℃持续升温到70℃,所测得的pH如下表: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溶液pH
11.22
11.35
11.46
11.48
11.50
11.50
[解释与结论]
(1)碳酸钠俗称是 。
(2)要证明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与pH变化关系,可选择最佳的一组实验是 (填实验编号),其结论是 。
(3)实验二的目的是 。
[反思与评价]
(4)小菁将Na2CO3粉末洒在有油污的餐具上,再加适量热水,进行擦洗,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这是因为 。
(5)解释Na2CO3溶液显碱性的反应如下,请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 +H2O=NaHCO3 + 。
2021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分)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
【解答】解:A、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故选项错误;
C、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1分)下列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中,缺乏会引起骨质疏松的是( )
A.铁 B.钙 C.碘 D.锌
【分析】根据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分析解答。
【解答】解:钙能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故选:B。
【点评】对生命健康的关注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因而六大营养素和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知识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热点,特别是其生理作用、缺乏症、食物来源、代谢过程等内容,更是重要的热门考点。
3.(1分)下列是人体中几种体液的正常pH,酸性最强的是( )
A.胆汁(7.1﹣7.3) B.唾液(6.6﹣7.1)
C.血液(7.35﹣7.45) D.胃液(0.9﹣1.5)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胆汁的pH为7.1﹣7.3,大于7,显碱性。
B、唾液的pH为6.7﹣7.1,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C、血液的pH为7.35﹣7.45,大于7,显碱性。
D、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4.(1分)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 )
A.H2 B.2H C.2H + D.2H2
【分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原子或离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化合价;H2表示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2H2表示两个氢分子。
【解答】解:A、H2表示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2H表示两个氢原子,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2H+表示两个氢离子,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2H2表示两个氢分子,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符号及其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要理解应用,总体把握。
5.(1分)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检查气密性
【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1分)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在桌面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天然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C.电器着火,立即用水灭火
D.乘坐地铁,禁止携带鞭炮等易燃物品
【分析】A.根据灭火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防范爆炸的措施来分析;
C.根据灭火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防范爆炸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A.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故正确。
B.天然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把天然气排出室内,降低室内燃气的浓度,故正确。
C.电器着火应该使用干粉灭火器,不能使用水灭火,以防触电。故错误。
D.乘坐地铁,禁止携带鞭炮等易燃物品以防发生危险,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灭火的方法以及爆炸方面的知识。
7.(1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液氮用作冷冻剂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氧气用于气焊 D.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液氮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所以常用作冷冻剂,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了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浓硫酸用作干燥剂,是利用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8.(1分)下列物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是( )
A.NaCl B.NaOH C.CaCO3 D.Zn
【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NaCl不能与盐酸反应,故选项正确。
B、NaOH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选项错误。
C、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D、Zn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氢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碳酸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1分)前几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过氧乙酸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其化学式为C2H403.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l:12
C.一个过氧乙酸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
D.过氧乙酸可以消毒杀菌,是由于过氧乙酸中含有臭氧分子的缘故
【分析】A、根据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即看出其元素的组成。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C、根据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进行计算;
D、由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知,过氧乙酸的分子是由C、H、O三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解答】解:A、由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可知,过乙酸的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正确;
B、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碳原子的个数×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氢原子的个数×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氧原子的个数×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12):(4×1):(16×3)=6:1:12; 正确;
C、根据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计算,一个过氧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每个过氧乙酸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 正确;
D、一个过氧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因而在过氧乙酸中不含臭氧分子。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式确定组成物质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及明确每种纯净物中不含其它物质的分子。
10.(1分)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
B.b中收集到的气体可以燃烧
C.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分析】根据电解水时,可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结合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试管a中收集到的气体较少,是氧气,故错误;
B、试管b中收集到的气体较多,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燃烧,故正确;
C、电解水产生的H2和O2,水是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1分)下列有关金属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中细铁丝燃烧生成的黑色固体物质是氧化铁
B.实验②可以验证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C.③中有气泡产生
D.④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
【分析】A、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实验④中火柴燃烧,蜡烛熔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①中细铁丝燃烧生成的黑色固体物质是四氧化三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实验②可以验证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③中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D、加热一段时间后,实验现象火柴燃烧、蜡烛熔化,说明铜具有导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1分)温度不变,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一后,甲和乙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实验二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C.实验二后,甲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实验二后,甲和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
【解答】解:A、溶液具有均一性,不论分成几份,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不变,故实验一后甲乙中溶质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A正确;
B、实验二乙烧杯中饱和溶液加入5g氯化钠,溶质不再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B错误;
C、实验二甲烧杯中饱和溶液加入5g水,溶剂质量增加,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C正确;
D、实验二后,甲烧杯溶质质量不变,乙烧杯加入的5g氯化钠不再溶解,溶质的质量也不变,故甲和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①溶液具有均一性;②向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加溶质,溶质不再溶解。
二、解答题(共12小题,满分33分)
13.(2分)4月永定河春季生态补水工作正式启动,干涸25年的河道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1)河水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河水下泄过程中有部分水蒸发掉,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AB (填字母序号)。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分析】(1)根据河水的组成考虑;
(2)根据水变为水蒸气的过程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1)河水中含有水和多种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度加快,分子之间间隔变大,变为水蒸气,水分子的大小、质量、种类都不变。
故答案为:(1)混合物;(2)A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物质的分类,知道水分子在三态变化的过程。
14.(3分)食盐、食醋、小苏打、碳酸钙都是生活中常见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为使蛋糕更松软,焙制时加入适量 小苏打 。
(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填序号)。
A.海水晾晒得到海盐
B.粮食经微生物发酵酿造食醋
C.大理石切割打磨制成建筑材料
(3)小苏打可以缓解胃酸过多症,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NaHCO3+HCl═NaCl+H2O+CO2↑ 。
【分析】(1)根据常见盐的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2)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3)根据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碳酸氢钠本身受热易分解,同时由于是碳酸氢盐,遇到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为使蛋糕更松软,焙制时加入适量小苏打。
(2)A.海水晾晒得到海盐,利用的蒸发结晶的原理,即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力蒸发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氯化钠结晶出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粮食经微生物发酵酿造食醋,有新物质食醋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大理石切割打磨制成建筑材料,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3)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故答案为:
(1)小苏打;
(2)B;
(3)NaHCO3+HCl ═NaCl +H2O+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的化学性质、用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分)工业上利用天然气“捕获”二氧化碳,以减少碳排放。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1)在图中横线处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2)依据生活经验写出一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 。
【分析】(1)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在图中横线处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2)根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分析回答。
【解答】解:(1)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应补两个氢分子如下图:
(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低碳出行等;
故答为:(1)见上图;(2)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明确每个模型表示的含义,这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16.(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5月1日正式施行,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表1 2019年北京市某转运站生活垃圾组成的质量分数(%)
厨余
纸类
塑料
玻璃
金属
木竹
砖瓦
纺织类
灰土类
39﹣53
17﹣24
18﹣26
0.9﹣1.9
0.1﹣0.3
1.7﹣6.1
0.8﹣2
1.1﹣4.4
1﹣4.9
截止至2019末,北京常住人口2100万,每人每天可产生垃圾1.3kg,每天产生垃圾总量2.77万吨。北京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库容趋于饱和,面对紧迫形势,开展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势在必行。垃圾分类既可以改善生活环境又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
目前全球垃圾处理基本就是三个渠道:填埋、焚烧、堆肥。填埋可分为卫生和不卫生填埋。焚烧是最易引起民众反感的处理方法,但实际并非如此。焚烧是垃圾处理中实现三化最
好的方法,即: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垃圾焚烧将成为未来生活垃圾处理的主流方式。图1是2009﹣2017年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结构分布情况。让我们大家都携起手来,共同参与垃圾分类,一起来建设绿色美好的家园!
(1)垃圾分类的目的是 既可以改善生活环境又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 。
(2)下列垃圾归类不合理的是 B 。
A
B
C
D
垃圾
废易拉罐
废塑料瓶
废荧光灯管
茶叶渣
垃圾分类
(3)由表1可知,该转运站生活垃圾中数量最多的是 厨余垃圾 。
(4)从图1中信息可知2009﹣2017年 焚烧 处理量明显升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填序号)。
A.垃圾焚烧产生大量污染空气的物质,故不宜采用此方法
B.将垃圾分类回收是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
C.垃圾处理常用的方法是填埋、焚烧、堆肥
D.焚烧垃圾实现了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分析】(1)根据垃圾分类的目的来分析;
(2)根据垃圾的分类来分析;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来分析;
(4)根据图示信息来分析;
(5)根据材料信息以及垃圾的处理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垃圾分类既可以改善生活环境又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故填:既可以改善生活环境又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
(2)A.废易拉罐属于可回收垃圾,归类正确;
B.废塑料瓶属于可回收垃圾,归类错误;
C.废荧光灯管属于有害垃圾,归类正确;
D.茶叶渣属于厨余垃圾,归类正确。
故填:B;
(3)由表1可知,该转运站生活垃圾中数量最多的是厨余垃圾;故填:厨余垃圾;
(4)从图1中信息可知2009﹣2017年焚烧处理量明显升高;故填:焚烧;
(5)A.焚烧是垃圾处理中实现三化最好的方法,即: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垃圾焚烧将成为未来生活垃圾处理的主流方式,选项说法错误;
B.将垃圾分类回收是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选项说法正确;
C.垃圾处理常用的方法是填埋、焚烧、堆肥,选项说法正确;
D.焚烧垃圾实现了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BCD。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垃圾处理的方法、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17.(2分)工业制备蔗糖的流程如图所示。
(1)操作A名称是 过滤 。
(2)关于工业制备蔗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选填序号)。
A.甘蔗中不含人体所需的营养素
B.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A、C都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不同
C.为得到更多的蔗糖固体,进行操作C时应将水分蒸干再停止加热
【分析】(1)考查固液分离的常用方法;
(2)根据工艺流程图和蔗糖的主要成分回答此题。
【解答】解:(1)经过操作A实现了固液分离,常用方法为过滤;
故答案为:过滤。
(2)A、蔗糖为糖类,经过分解后生成葡萄糖,属于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糖类,A错误;
B、A为过滤,C为蒸发结晶,A中玻璃棒作引流使用,C中玻璃棒搅拌蒸发溶液,使液体受热均匀,避免液体飞溅,B正确;
C、蒸发结晶时,当蒸发皿中剩余少量液体,也有少量结晶析出时,停止加热,利于余热将液体蒸干,C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过滤、蒸发结晶的操作,根据玻璃棒的不同作用,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18.(2分)工业烟气脱硫中采用“双碱法”脱硫的工业流程如图:
(1)吸收塔中,用NaOH溶液吸收SO2生成亚硫酸钠(Na2SO3)和水,则Na2S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4 。
(2)沉淀室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Na2SO3=CaSO3↓+2NaOH 。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在化合物中钠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2+x+(﹣2)×3=0,x=+4;故填:+4;
(2)沉淀室内,氢氧化钙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填:Ca(OH)2+Na2SO3=CaSO3↓ +2NaOH。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化合价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9.(2分)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1中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
(2)实验2中,对比①②可得到的结论是 氧气的浓度越大,木炭燃烧越剧烈(合理即可) 。
【分析】(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木炭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2)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烧至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是因为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比氧气中的小,实验2中对比①②可得到的结论是氧气的浓度越大,木炭燃烧越剧烈。
故答案为:
(1)2KMnO4K2MnO4+MnO2+O2↑;
(2)氧气的浓度越大,木炭燃烧越剧烈(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分)实验小组同学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
(1)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 7.5g和42.5g 。
(2)实验操作顺序为E、C、 D、A、B 。
【分析】(1)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计算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溶液质量与氯化钠质量差即为溶液中水的质量;(2)结合配制步骤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进行解答。
【解答】解:(1)50g 15%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50g×15%=7.5g,该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50g﹣7.5g=4205g;
(2)结合配制步骤计算、称取、量取、溶解,实验操作顺序为E、C、D、A、B。
答案为:(1)7.5 g和42.5 g;(2)D、A、B。
【点评】配制溶液常见操作:固体溶质加水溶解,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正确的使用仪器。本题虽然简单,但却训练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熟悉配制溶液的基本步骤,知道溶质质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分析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
21.(2分)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燃烧条件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和现象
步骤Ⅰ:检查装置气密性,气密性良好。
步骤Ⅱ:将盛有白磷的带孔燃烧匙伸入A瓶中,白磷不燃烧
步骤Ⅲ:向A瓶中加满80℃的热水,塞紧瓶塞,白磷不燃烧。
步骤Ⅳ:打开K1和K2,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K1和K2此时进入量筒B中水的体积为200mL,观察到A瓶中白磷燃烧。
(1)对比步骤Ⅱ和Ⅳ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之一是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K2,可观察到量筒中液面的刻度为 160mL ,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分析】(1)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
(2)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及实验装置来分析。
【解答】解:(1)步骤Ⅱ和Ⅳ中的白磷均与氧气接触,由步骤Ⅱ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而步骤Ⅳ中的白磷发生了燃烧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由题干信息可知,实验前量筒内水的体积即为A瓶内空气的体积。白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K2,由于瓶内的压强减小,所以量筒中的水进入A瓶,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即进入的水的体积为:200mL×=40mL,量筒中液面的刻度为200mL﹣40mL=160mL;
故填:160mL。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燃烧的条件以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解题时要掌握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知道控制变量的实验的设计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
22.(2分)用下列实验研究酸与碱的反应。
(1)实验一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NaOH+HCl═NaCl+H2O 。
(2)实验二在滴加盐酸过程中,多次测量溶液的pH.证明反应发生的依据是 pH由大于7变成等于或小于7 。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解答】解:(1)实验一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
故填:NaOH+HCl═NaCl+H2O。
(2)证明反应发生的依据是pH由大于7变成等于或小于7,即氢氧化钠消失。
故填:pH由大于7变成等于或小于7。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3.(3分)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CO2并研究CO2性质。将稀盐酸推入C装置中。
(1)打开K2,用D装置收集CO2的依据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2)关闭K2打开K1,其中一个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另一烧杯中无明显现象,为了证明反应的发生可以再向该烧杯中滴加适量的 稀盐酸(或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等) 。
【分析】(1)根据D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打开K2,用D装置收集CO2,D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依据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关闭K2打开K1,其中一个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会观察到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是Ca(OH)2+CO2═CaCO3↓+H2O。
另一烧杯中无明显现象,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氢氧化钙、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为了证明反应的发生,可以再向该烧杯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或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等。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Ca(OH)2+CO2═CaCO3↓+H2O;稀盐酸(或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的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6分)Na2CO3溶液具有碱性,可清洗油污,碱性越强,去油污的效果越好,小菁决定对影响Na2CO3溶液碱性的因素展开探究。
[进行实验]
实验一: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6%和10%的Na2CO3溶液,依次测量溶液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
溶质质量分数
2%
2%
2%
6%
6%
6%
10%
10%
10%
水的温度(℃)
20
40
60
20
50
60
20
40
70
溶液pH
10.90
11.18
11.26
11.08
11.27
11.30
11.22
11.46
11.50
实验二:将10%的Na2CO3溶液从20℃持续升温到70℃,所测得的pH如下表: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溶液pH
11.22
11.35
11.46
11.48
11.50
11.50
[解释与结论]
(1)碳酸钠俗称是 纯碱或苏打 。
(2)要证明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与pH变化关系,可选择最佳的一组实验是 a1、b1、c1 (填实验编号),其结论是 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 。
(3)实验二的目的是 探究温度对碳酸钠溶液碱性强弱的影响 。
[反思与评价]
(4)小菁将Na2CO3粉末洒在有油污的餐具上,再加适量热水,进行擦洗,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这是因为 温度越高,碳酸钠溶液的pH越大,碱性越强 。
(5)解释Na2CO3溶液显碱性的反应如下,请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 +H2O=NaHCO3 + NaOH 。
【分析】(1)根据物质的名称与俗称来分析;
(2)要得出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与pH变化关系的结论,可选择的一组实验是a1、b1、c1,结论是: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pH越大;
(3)根据实验2中碳酸钠溶液的温度与pH的关系来分析;
(4)小菁将适量碳酸钠粉末洒在沾有油污的餐具上,并冲入适量的热水,再进行擦洗,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这是因为:碳酸钠溶解在热水中,pH较大,洗涤效果好;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解:(1)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故填:纯碱或苏打;
(2)要得出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与pH变化关系的结论,可选择的一组实验是a1、b1、c1,结论是: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pH越大;故填: a1、b1、c1;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
(3)实验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碳酸钠溶液碱性强弱的影响;故填:探究温度对碳酸钠溶液碱性强弱的影响;
(4)小菁将适量碳酸钠粉末洒在沾有油污的餐具上,并冲入适量的热水,再进行擦洗,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这是因为:碳酸钠溶解在热水中,pH较大,洗涤效果好;故填:温度越高,碳酸钠溶液的pH越大,碱性越强;
(5)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钠原子、1个碳原子、4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反应后有:1个钠原子、1个碳原子、3个氧原子和1个氢原子,所以空格处填写的化学式为NaOH;故填:NaOH。
【点评】本考点既考查了实验步骤的设计,又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对实验进行了评价,综合性比较强。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门头沟区初三二模化学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门头沟区初三二模化学试卷及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g=0,3g==,0~8,7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及答案,共10页。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九年级中考一模化学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九年级中考一模化学试卷+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