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5月份)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5月份),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5月份)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1.(3分)某CO气体中含有少量的CO2和H2O,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除杂装置(如图)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
A.a→b→c→d B.b→a→c→d C.c→d→b→a D.d→c→b→a
2.(3分)现有HCl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a~c克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2NaCl+CaCO3↓
B.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b克时,溶液pH=7
C.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a克时,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小
D.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克时,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3.(3分)如图表示五种不同类别物质间的关系。A是铁锈的主要成分,C俗称苛性钠,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B物质是铁
B.C物质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热
C.②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
D.在①、②、③、④四个反应中,都能体现酸的化学通性
4.(3分)某同学在学习中构建了“碳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下列对应a、b、c点物质的化学式合理的是( )
A.CO、H2CO3、CH4 B.CO2、H2CO3、CH2
C.CO、H2CO3、CH2 D.CO2、HCl、CH2
5.(3分)小科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密闭容器反应前后总质量减少
B.50s时,溶液中溶质为AlCl3
C.0~50s,发生的化学反应是:2Al+6HCl═2AlCl3+3H2↑
D.100~140s,温度降低说明反应停止并逐渐冷却,导致压强减小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0分)
6.抗疫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人民心中最美英雄,图中展示的是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铝来制作口罩挂条,其中一个原因是在空气中铝比铁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原因是 。
(2)小科欲验证铁、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直接使用下列药品组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Al、Fe、H2SO4溶液
B.Al、FeSO4溶液
C.Fe、Al、MgSO4溶液
D.Fe、Al2(SO4)3溶液
7.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除去混在N2中的O2,将混合气体通过红热的铜丝网后,发现铜丝网变黑。在研究如何除去黑色物质,回收再利用铜丝网的讨论中,制定了下列方案。
请根据以上方案回答:
(1)混合气体通过红热的铜丝网后,铜丝网变黑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两种方案相比较,甲方案明显的不足之处是 。
(3)若采用甲乙两种方案处理此黑色铜丝网,则回收的铜丝网a的质量 (填“<”、“>”或“=”)铜丝网b的质量。
8.疫情期间足不出户,数以百万的中国人发现了烹饪的乐趣,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被大家广泛应用于面点的制作中。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进行实验]为验证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到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这种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
①他们猜想的理论依据是 。
②请设计实验来检验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NaOH还是Na2CO3,并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
预期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一: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
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
方案二:
产生大量气泡
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
9.金秋十月,余姚大岚的柿子挂满了枝头。柿子味道爽口,甜而不腻,它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含多种维生素、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但同时它又含有大量的鞣酸(C76H52O46)物质,在胃酸的作用下与其他食物中的钙、锌、镁、铁等矿物质凝结成大小不等的块状,不被人体所吸收,所以柿子不宜多食。
(1)成熟的柿子吃起来甜甜的,这种甜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的 (填细胞结构名称)。
(2)鞣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3)鞣酸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 。
10.同学们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后,用废液缸收集了残留的废液。小科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向少量废液中滴加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
②向10mL废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测得沉淀总质量与加入的Na2CO3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表所示,第四次测量: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第四次测量
加入Na2CO3溶液的总质量/g
10
20
30
40
生成沉淀总质量/g
a
0.5
1.5
2
请分析计算:
(1)实验室制取CO2后,废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表格中a= 。
(3)另取10mL废液置于通风橱充分加热蒸发,可得固体质量多少?
(4)第三次测量后,加入质量为m(m<10g)的Na2CO3溶液,则生成沉淀的总质量可能为 (要求答出可能的区间范围)。
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5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1.(3分)某CO气体中含有少量的CO2和H2O,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除杂装置(如图)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
A.a→b→c→d B.b→a→c→d C.c→d→b→a D.d→c→b→a
【分析】除去CO气体中含有少量的CO2和H2O,可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气体,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某CO气体中含有少量的CO2和H2O,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可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除去二氧化碳;最后通过浓硫酸,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除去混在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要注意除水蒸气要放在最后去除,否则会再次引入水蒸气。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d→b→a。
故选:C。
2.(3分)现有HCl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a~c克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2NaCl+CaCO3↓
B.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b克时,溶液pH=7
C.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a克时,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小
D.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克时,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酸与盐的反应,该题的主要难点在反应顺序的问题。HCl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Na2CO3溶液会先和HCl反应,在与CaCl2反应。结合图象,可以得出Na2CO3溶液为ag时HCl与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为bg时CaCl2溶液还有剩余,为cg时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为dg时Na2CO3溶液过量。
【解答】解:A:有图象可知,Na2CO3溶液为ag时开始生成沉淀,说明有CaCO3生成,此时盐酸已经反应完毕,没有剩余(如果盐酸有剩余,会与CaCO3反应,不会有沉淀生成)。所以此时应该为CaCl2与Na2CO3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2NaCl+CaCO3↓.故A正确;B:由图象可知,b点为CaCl2 过量,此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第一步HCl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的NaCl,还有CaCl2与Na2CO3 反应生成的NaCl,还有剩余的CaCl2,NaCl溶液与CaCl2溶液都是中性,所以PH=7.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a点为HCl与Na2CO3恰好完全反应,化学方程为2HCl+Na2CO3=2NaCl+H2O+CO2↑.Na2CO3与CO2的质量比为106:44,且该反应中只有CO2气体生成,且无沉淀产生,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大,故C错误;D:由图象可知,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克时,沉淀不在生成,说明CaCl2溶液没有剩余,且滴加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没有剩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故D正确。
故选:C。
3.(3分)如图表示五种不同类别物质间的关系。A是铁锈的主要成分,C俗称苛性钠,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B物质是铁
B.C物质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热
C.②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
D.在①、②、③、④四个反应中,都能体现酸的化学通性
【分析】根据如图表示五种不同类别物质间的关系,A是铁锈的主要成分,所以A是氧化铁,C俗称苛性钠,所以C是氢氧化钠,B会转化成氧化铁,会与硫酸反应,所以B是铁,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如图表示五种不同类别物质间的关系,A是铁锈的主要成分,所以A是氧化铁,C俗称苛性钠,所以C是氢氧化钠,B会转化成氧化铁,会与硫酸反应,所以B是铁,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
A、通过推导可知,B是铁,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B正确;
C、②所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故C正确;
D、在①、②、③三个反应中,都能体现酸的化学通性,④中的实质是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体现了硫酸的特性,故D错误。
故选:D。
4.(3分)某同学在学习中构建了“碳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下列对应a、b、c点物质的化学式合理的是( )
A.CO、H2CO3、CH4 B.CO2、H2CO3、CH2
C.CO、H2CO3、CH2 D.CO2、HCl、CH2
【分析】根据化合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解答】解:a点表示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的氧化物,即CO;b点表示碳元素显+4价的酸,即碳酸,化学式为H2CO3;c点表示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的一种含碳化合物,如甲烷,化学式为CH4。
故选:A。
5.(3分)小科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密闭容器反应前后总质量减少
B.50s时,溶液中溶质为AlCl3
C.0~50s,发生的化学反应是:2Al+6HCl═2AlCl3+3H2↑
D.100~140s,温度降低说明反应停止并逐渐冷却,导致压强减小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B、根据50s时的反应分析进行分析;
C、根据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进行分析;
D、根据气体的压强与温度的关系分析
【解答】解: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空气中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氧化铝先和稀盐酸反应,没有气体生产,所以压强不变;当氧化铝反应完,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压强增大;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密闭容器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故A分析错误;
B、50s时,氧化铝已完全发生,溶液中溶质为AlCl3、HCl.故B分析错误;
C、0~50s,发生的化学反应是:Al2O3+6HCl═2AlCl3+3H2O,故C分析错误;
D、100~140s,温度降低说明反应停止并逐渐冷却,导致压强减小,故D分析正确。
故选:D。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0分)
6.抗疫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人民心中最美英雄,图中展示的是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铝来制作口罩挂条,其中一个原因是在空气中铝比铁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原因是 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铝的进一步反应 。
(2)小科欲验证铁、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直接使用下列药品组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C 。
A.Al、Fe、H2SO4溶液
B.Al、FeSO4溶液
C.Fe、Al、MgSO4溶液
D.Fe、Al2(SO4)3溶液
【分析】(1)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铝的进一步反应进行分析;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具体应用对金属的活动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1)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铝的进一步反应,所以铝在空气中比铁更耐腐蚀;故填: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铝的进一步反应;
(2)要验证铁、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可以使用两金夹一盐、两盐夹一金或是金属与酸的反应进行;
A、Al、Fe、稀硫酸,则可以根据两种金属分别于酸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鉴别,故正确;
B、Al、FeSO4 溶液,铝都能置换出铁,说明铝的活动性强于铁,故正确;
C.Fe、Al、MgSO4 溶液,铁和铝都不能置换出镁,说明镁的活动性强于铁和铝,但是不能证明铁和铝的活动性,故错误;
D.Fe、Al2(SO4)3 溶液,铁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强于铁,故正确;
故填:C。
7.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除去混在N2中的O2,将混合气体通过红热的铜丝网后,发现铜丝网变黑。在研究如何除去黑色物质,回收再利用铜丝网的讨论中,制定了下列方案。
请根据以上方案回答:
(1)混合气体通过红热的铜丝网后,铜丝网变黑的原因 2Cu+O22CuO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两种方案相比较,甲方案明显的不足之处是 没有处理尾气 。
(3)若采用甲乙两种方案处理此黑色铜丝网,则回收的铜丝网a的质量 > (填“<”、“>”或“=”)铜丝网b的质量。
【分析】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
加热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氧化铜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解答】解:(1)混合气体通过红热的铜丝网后,铜丝网变黑,是因为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O22CuO。
故填:2Cu+O22CuO。
(2)两种方案相比较,甲方案明显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处理尾气。
故填:没有处理尾气。
(3)若采用甲乙两种方案处理此黑色铜丝网,则回收的铜丝网a的质量>铜丝网b的质量,是因为a中反应前后铜质量不变,b中反应后铜质量减小。
故填:>。
8.疫情期间足不出户,数以百万的中国人发现了烹饪的乐趣,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被大家广泛应用于面点的制作中。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进行实验]为验证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到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
(3)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这种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
①他们猜想的理论依据是 质量守恒定律 。
②请设计实验来检验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NaOH还是Na2CO3,并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
预期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一: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
方案二: 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加入适量稀盐酸
产生大量气泡
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
【分析】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反应生成水。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故填:Ca(OH)2+CO2═CaCO3↓+H2O。
(3)①他们猜想的理论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故填:质量守恒定律。
②方案一: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说明固体是碳酸钠;
方案二: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加入适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说明固体是碳酸钠。
故填:产生白色沉淀;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加入适量稀盐酸。
9.金秋十月,余姚大岚的柿子挂满了枝头。柿子味道爽口,甜而不腻,它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含多种维生素、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但同时它又含有大量的鞣酸(C76H52O46)物质,在胃酸的作用下与其他食物中的钙、锌、镁、铁等矿物质凝结成大小不等的块状,不被人体所吸收,所以柿子不宜多食。
(1)成熟的柿子吃起来甜甜的,这种甜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的 液泡 (填细胞结构名称)。
(2)鞣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38:26:23 。
(3)鞣酸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 C(或碳) 。
【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相关的计算,注意要结合题目要求以及使用正确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和解答。
【解答】解:
(1)成熟的柿子吃起来甜甜的,这种甜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的 液泡。
(2)鞣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76:52:46=38:26:23。
(3)鞣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76):(1×52):(16×46)=912:52:736=228:13:184,所以鞣酸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碳。
故答案为:
(1)液泡。
(2)38:26:23。
(3)C(或碳)。
10.同学们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后,用废液缸收集了残留的废液。小科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向少量废液中滴加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
②向10mL废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测得沉淀总质量与加入的Na2CO3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表所示,第四次测量: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第四次测量
加入Na2CO3溶液的总质量/g
10
20
30
40
生成沉淀总质量/g
a
0.5
1.5
2
请分析计算:
(1)实验室制取CO2后,废液中的溶质是 HCl、CaCl2 。(填化学式)
(2)表格中a= 0 。
(3)另取10mL废液置于通风橱充分加热蒸发,可得固体质量多少?
(4)第三次测量后,加入质量为m(m<10g)的Na2CO3溶液,则生成沉淀的总质量可能为 大于1.5g且小于等于2g。 (要求答出可能的区间范围)。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酸与盐反应与盐与盐反应的先后问题,以及生成物的质量问题的计算。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向废液中加入石蕊试剂,试剂变成红色,说明溶液呈酸性,证明废液中有HCl剩余,且盐酸与石灰石反应会生成氯化钙,所以废液中的溶质为:HCl,CaCl2;
(2)由表格可知,第二次测量开始出现沉淀,说明从第二次测量开始,HCl已经完全反应,如果HCl剩余不会有沉淀生成,从第三次到第四次多加入了10g碳酸钠溶液,沉淀增加了0.5g,而且第二次到第三次增加10g碳酸钠溶液生成了1g沉淀,说明第四次测量碳酸钠溶液过量。所以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从第二次测量到第三次测量10g碳酸钠溶液可以生成1g沉淀,也就是生成0.5g沉淀需要5g碳酸钠溶液,而第二次测量只是生成了0.5g,说明加入15g碳酸钠溶液开始,出现沉淀。所以加入10g碳酸钠溶液时,没有沉淀生成,故a=0;
(3)由表格和第二问的分析可知,当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35g时,碳酸钠溶液与废液恰好完全反应,又因为氯化氢加热会挥发,所以废液蒸发得到的固体的质量就是氯化钙的质量,所以可以得出:
CaCl2+Na2CO3=CaCO3↓+2NaCl 设氯化钙的质量为x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知:
x 2g
101 100 = 解得:x=2.02g
答:可得固体质量为2.02g。
(4)由表格和第二问及第三问的分析可知,当碳酸钠溶液为35g时,碳酸钠溶液与废液中的溶质恰好完全反应。而沉淀是废液中的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导致,由于氯化钙的质量有限,最多可以生成2g的碳酸钙沉淀,当碳酸钠溶液为35g时,会恰好完全应。第三次测量时,已经加入了30g碳酸钠溶液,后入小于10g的碳酸钠溶液,也就是说碳酸钠的取值空间为大于30小于40,由于氯化钙的质量有限,所以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大于1.5g小于等于2g。
答: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大于1.5g小于等于2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23-2024学年九上化学期末联考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已知氮原子核内有7个质子,以二氧化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g二氧化碳和1,1%),【答案】C,【答案】A,【答案】B,【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