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语文模拟评估检测卷含解析专题
2021届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三)(浙江)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三)(浙江)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阅读下面的词云图,完成题目,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三)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团的柳絮,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曼妙的春雪,飞入处处帘栊。细草芊(qiān)芊的绿茵上,沾濡(rǔ)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
B.文学,真是永不疲倦的流刑地啊!那些黥(qióng)面的人,不必起解(jiè)便自行前来招供、画押,因为,唯有此地允许罪愆者徐徐地申诉而后自行判刑,唯有此地,宁愿放纵不愿错杀。
C.一座大城,死守两月。四万医护空降,八方物资弛援,良心、勇气与职责被一个个瞬(shùn)间重新照亮。彼时彼处,人性熠(yì)熠闪耀。
D.你看那绿荫(yīn)蔽日的祥和,仿佛人间仙境,让绵延的美灼灼生辉。风在轻轻荡漾,似乎每挪动一步都会被想象俘获。树叶舞动着,绿韵袅(niǎo)娜,若时光从辽阔里生长出神话。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沾濡(rǔ)”中的“濡(rǔ)”读音错误,应该读为“濡(rú)”。
B.“黥(qióng)面”中的“黥(qióng)”读音错误,应该读为“黥(qíng)”。
C.“弛援”中的“弛”书写错误,应该为“驰”。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 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一命呜呼了。(甲)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名垂青史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乙)他眼界开阔,博采众长,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丙)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照猫画虎,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命呜呼 B.博采众长 C.藩篱 D.甚至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答案】2.A 3.B
【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一命呜呼:指死(含诙谐或讥讽意),一般多用于人。此处用于戏曲,使用错误,“一命呜呼”改为“寿终正寝”。寿终正寝:旧时指老死在家中,泛指事物的消亡。
B.博采众长: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此处指梅兰芳汲取众人优点,使用正确。
C.藩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此处用于比喻保守,使用正确。
D.甚至:指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此处“任性妄为的创新”就是进一步的事例,使用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此处引文不独立成句,“新腔”后的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票房已经过50亿,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二名,而这匹后劲十足的“黑马” 还在以势不可挡的气势继续向前冲,以天为单位不断刷新着票房。
B.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的调查显示,近七成以上受访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未来5年的商业前景感到乐观,这充分体现了世界对开放的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C.随着三星堆遗址被发现,使越来越多的历史碎片被拼接成画面,如果继续深入发掘,那么将会给人类的历史空白带来前所未有的充实。
D.政府机构要直面民生问题,多下功夫,多出点子,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健康、规范发展,引领资本在良好的市场秩序下为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刷新”无法与“票房”搭配,或者“刷新”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词,应改为“刷新着票房纪录”。
B.不合逻辑,“近七成以上”互相矛盾,改为“近七成”或“七成以上”。
C.成分残缺,“随着……使”,介词开头导致句子缺主语,去掉“使”。
故选D。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前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______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融、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之中,________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一样。柳宗元在政治上遭遇失败,生活上也坎坷困顿,但令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生活底层的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文学领域,__________。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答案】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 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本段文字主要围绕“国家不幸诗家幸”来讲述很多文人在政治上不得意,因而在文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第一处联系前一句“不仅是国家不幸”可以得知此句的形式应为“而且……”,再根据后面所列举的几个文人的遭遇可以得知此句的内容应是说“自身的不幸”。
第二处可以联系后一句“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夜空”指的是“中国文坛(诗歌)”,“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自然是“黯淡无光”了。
第三处可联系前一句“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和“但在文学领域”可以得知此处写的应是“败军之将”的反面。
6.阅读下面的词云图,完成题目。
(注)这是新华社联合浙江大学所做的“《全宋词》词频统计图”。字号越大,表示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
(1)我们对词云图中的词进行分类概括,发现宋词有写自然风景的,有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的。(2分)
(2)根据词云图,结合所学相关词句,简析宋词的特点。(4分)
【答案】(1)情感抒发(或写相思多情),时空描绘(或写人物动作神情),写羁旅漂泊。
(2)①宋词喜欢写自然景物,“东风”一词最频繁,可见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无论是“东风夜放”,还是“小楼东风”,表达自然变化带来的或喜或悲的情感。②宋词大量的写他们“寻找”,无论是柳永“酒醒何处”,还是秦观“山长水阔知何处”,宋代词人好像在不停寻找,而生命的归宿终将在这天地人间。③宋词大量的写“闲情”“相思”“风流”“多情”“风月”,无论柳永、李清照还是秦观这些婉约派词人,都擅长写这类题材。④写“万水干山走遍”的历程,宦游、贬官、游历等等,宋代词人把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入词中。“人间”“何处”“千里”“万里”,就是他们行走天下的反映。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根据词云图中的词可知,宋词有写自然风景的,比如“斜阳”“春色”“扁舟”;有情感抒发(或写相思多情),比如“憔悴”“凄凉”“多情”;也有时空描绘(或写人物动作神情),比如“万里”“千里”“当年”;也有写羁旅漂泊,比如“天涯”“平生”“故人”。根据内容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本题要结合词云图和所学词句分析即可。词云图根据宋词词语使用次数分析,使用次数越多的字号越大,颜色越深,位置越居中。位于正中的词是“东风”,该词被使用了1264次。排在其后的是“何处”,一共被使用了1157次。排第三的是“人间”,在宋词中一共出现1061次。
①宋词喜欢写自然景物,“东风”一词最频繁,中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般指春风或者代指春天,一方面表达春天的温馨、欢欣,显示作者喜悦的心情。晚春的东风也能吹落百花,象征着一种饱受摧残的境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②宋词大量的写他们“寻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在寻找什么?
③宋词大量的写“闲情”“相思”“风流”“多情”“风月”,比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多情自古伤离别”“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等等。
④写“万水干山走遍”的历程,宦游、贬官、游历等等,宋代词人把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入词中。“人间”“何处”“千里”“万里”,比如“何处春江无月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等。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10分)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材料一:
国货变成国潮,一方面需要实打实的产品,另一方面需要转变呈现形式,让消费生力军的年轻人为之买单。于是我们看到旺旺公司推出了潮牌毛衣,经典国货品牌六神花露水、英雄钢笔、回力鞋等都推出跨界新品,主打90后、00后消费者。
在国货跨界背后,有股神秘力量叫人工智能。实际上,用人工智能指导国货跨界的操作模式,在天猫平台上已经比较成熟了。这里,人工智能承担两个功能: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哪些IP(即知识财产、文化现象等)和品牌用户的重合度更高,品牌有没有做联名的潜力和价值,预测联名后卖出爆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提升货品创意本身的兴趣指数,品牌确认与IP合作后,人工智能可以推动一些创意方向,更好迎合市场或特定圈层的喜好。2018年天猫“双十一”全球潮流盛典上,旺旺与独立设计师品牌联名款红色毛衣成为当晚的焦点。在这场盛典开始的四天前,旺旺卫衣在天猫进行了小规模限量发售。合作款卫衣、毛衣和零钱包均在7秒内售罄,甚至带动了七十万粉丝涌入旺旺天猫官方旗舰店,客流量是平时的十倍,跨界效应显现。今年5月10日,“天猫国潮脑洞官”小程序的上线,则意味着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国货跨界再进一步。从活动页面来看,依靠左边的IP及右边的品牌进行组合,生成跨界商品,通过上下滑动模式,单个用户在短时间内看到品牌合作最大的可能性。用户自己选定商品并为其点赞支持,最终支持率靠前的商品则将被生产市售。
(摘编自《人工智能让跨界的国货成爆款》)
材料二:
在未来教育的变革中,人工智能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当前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和影响,但整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依然面临诸多困境。要突破困境还应合理规划其发展路径。
第一,加大教育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力度,提升技术服务品质。一是加强教育专家、人工智能专家以及企业人员间的合作,了解当前教育现实需求,寻找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契合点,推动教育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比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教育情感类机器人的研发,使其能够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实现人机共情,让机器变得更有“温度”。二是拓展教育人工智能产品的功能模块,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要求。当前,国家积极倡导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因此可以研发与之配套的教育人工智能产品,比如编程类教学工具和软件,以此辅助教育教学,优化学习效果。三是建立完备的教育人工智能产品安全监管和评估体系,规范行业标准,加大市场督导与监察力度,保障企业为教育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第二,构建和谐共生“人机结合”新生态,增强教育人工智能信任感。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是智能时代的重要趋势。教育人工智能将取代教师的重复性劳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压力和负担,使得教师有更多时间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但是教育中涉及的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仍然需要由教师来完成。因此,“人机结合”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此外,人机信任是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长效的人机信任机制是构建和谐共生“人机结合”新生态的前提。因此,要加快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制定和嵌入道德标准,打造更加强大、安全和值得信赖的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系统,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良性发展。
(摘编自杨现民、张昊等《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难题与突破路径》)
材料三:
科幻作品的人工智能叙事与当代人工智能的社会叙事有着很大差别,但在当代社会叙事中又往往不经意地将二者混为一谈。这其中当然有旧媒体和新媒体的推波助澜——越是新媒体越喜欢对社会恐惧推波助澜,因为这可以“恰切地”引发人们的焦虑和单纯快乐,其真实目标是增加新媒体的点击量。但三人成虎,社会叙事沉浸其中,不免最后也把自己吓倒。
无论是人工智能伦理、法律,还是未来的生活形式,所有这些都包含着想象的成分。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并非全部真实,而是一种既有真实,又有虚构的东西,但是虚构不是贬义,它具有一种独特的力量。这一独特的力量与人工智能的当代发展及其在当代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密切相关。在此之前,似乎没有一种新技术能够把我们带向对未来的彻底忧虑。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曾引发人们的焦虑,担心人类就此异化。现代思想家对技术的批判达到连篇累牍的程度,但是,所有新技术最终都与人达成了和解,新技术与人的理想融合在一起,最终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工智能难道不能走这样的道路吗?
一个重要理由是,人工智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即奇点①来临。所有的社会叙事其实都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所以目前人工智能虽然还没有达到对人类自身发起挑战的程度,但我们总是预设人工智能将会以人类不可想象的速度发展,比如阿法狗已经充分展示了这一进展速度,最后只能把它停下来,因为人类棋手再也无法战胜它,继续发展它的棋力已无意义。如果未来人工智能全面超过人类,那么,地球上将存在两种顶级存在,一种是人类,一种是人类的造物——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摧毁人类,这不能不引起人类的恐惧。围绕这样一个奇点叙事,整个社会叙事划分为截然对立的两种态度: 拥护或反对。拥护人工智能者认为上述叙事只是一种忧虑,反对人工智能者认为这是人类的悲观未来。由此,人工智能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彰显,它几乎摧毁了所有古典优雅的人类表征,直接将我们带到生存或毁灭的基础问题上。当然,所有这些叙事在引发忧虑的时候,却没有发现,这一叙事形式把未来的近景想象和远景想象不幸地混淆一处,并与当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行嫁接,以至于我们从一开始所讨论的很可能就是一个不可证明的伪命题——人工智能具有自主意识,能够消灭人类。我们充满恐惧地认为,人工智能可能发展出自己的自主意识,这会让它具有全面代替人类的动力。但更多时候,自主意识是一种概念嫁接,而不是一个必然结果,而人工智能替代人类,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幻构想。
(摘编自王峰《人工智能科幻叙事的三种时间想象与当代社会焦虑》)
(注)①此处指机器在智能方面超过人类的那个阶段。
7.下列关于材料中人工智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可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品牌的联名价值及销售潜力,为国货跨界提供支持。
B.教育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教师的部分劳动,但涉及道德、价值、情感培养等工作除外。
C.教育人工智能正处于起步阶段,它未来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人机信任这一关键要素。
D.人工智能的独特力量在于既真实又虚构,给人类带来未来可能被异化的巨大焦虑。
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跨界效应”产生的前提是,获取联名品牌和用户兴趣的数据,精准定位爆款商品并进行设计制售。
B.“天猫国潮脑洞官”小程序让用户也能参与品牌跨界合作,如果用户选定的商品支持率靠前就可以生产市售。
C.对人工智能持反对态度者,实际是将想象与现代技术嫁接,幻想人工智能可能发展出自主意识进而替代人类。
D.材料一以旺旺卫衣为例展现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材料三则以阿法狗为例证明人工智能发展速度超出人类想象。
9.有同学看过某科幻电影后,对人工智能与其创造者权力反转的恐怖后果产生了深深的担忧,进而认为人类不应该发展人工智能。请你从三则材料中找出相关依据反驳他。(4分)
【答案】7.D 8.A
9.①科幻电影中关于人工智能的描述是基于幻想的,其目的是借助想象激发恐惧,博取收视率;含有虚构成分,不可全信。②到目前为止,所有新技术都与人类和解,成为现代生活有机组成部分,人工智也完全可以走这样的发展道路。③目前看来,人工智能正在经济、教育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其发展势在必行。因此应该发展人工智能。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人工智能的独特力量”陈述对象混乱。材料三说的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并非全部真实,而是一种既有真实,又有虚构的东西”,材料三中说的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而不是选项中说的“人工智能的独特力量”。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精准定位爆款商品”错,把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材料一说“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哪些IP(即知识财产、文化现象等)和品牌用户的重合度更高,品牌有没有做联名的潜力和价值,预测联名后卖出爆款的可能性”,可见,材料一中说只能预测,无法“精准定位”爆款商品,但是选项说是“精准定位爆款商品”。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三中说科幻作品的人工智能叙事与当代人工智能的社会叙事有着很大差别,而媒体为了点击率而“对社会恐惧推波助澜”,使得人们混淆了科幻作品的人工智能叙事与当代人工智能的社会叙事,实际上“无论是人工智能伦理、法律,还是未来的生活形式,所有这些都包含着想象的成分。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并非全部真实,而是一种既有真实,又有虚构的东西”。因此可以反驳,科幻电影中关于人工智能的描述是基于幻想的,其目的是借助想象激发恐惧,博取收视率;含有虚构成分,不可全信。
材料三中关于人工智能新技术这样描述,“似乎没有一种新技术能够把我们带向对未来的彻底忧虑”“所有新技术最终都与人达成了和解,新技术与人的理想融合在一起,最终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工智能难道不能走这样的道路吗?”,因此可以反驳,到目前为止,所有新技术都与人类和解,成为现代生活有机组成部分,人工智也完全可以走这样的发展道路。
材料一中谈到人工智能在经济领域起到的作用,“在国货跨界背后,有股神秘力量叫人工智能”“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提升货品创意本身的兴趣指数……”;材料二中谈到人工智能在教育起到的作用,“在未来教育的变革中,人工智能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提出要“加大教育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力度,提升技术服务品质”“构建和谐共生‘人机结合’新生态,增强教育人工智能信任感”。可见目前看来,人工智能正在经济、教育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其发展势在必行。因此应该发展人工智能。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0-13题。(20分)
血脉之河的上游
李登建
河的上游在祖父那里,静默无声,我在下游远望背影。
新中国成立前祖父是个卖油郎。那时祖父正当壮年,个头高大,肩膀宽阔,脚底生风,如果在好路上,挑着一百多斤油,他能让担子扇起来一前一后两只笨重的油篓变成了宽大的翅膀,引得路旁干活的人朝这边看。作为一个挑夫,祖父是好样的,但作为卖油郎,祖父却有天生的短板:他太要脸面,认为当小商贩丢人。第一回串乡,他练叫卖,一路对着杏花河两岸的树丛练,对着青龙山的大青石练,很熟练了。可是到了人家村里,舌头却像一块石头搁在嘴里,怎么也喊不出声。这样悄无声息地在街头站着,又溜到巷尾,做贼似的。尤其怕小媳妇们来买他的油,他平时见了俊女人都脸红。
后来,这个黑大汉就不腼腆了—他的声音很高,像一声牛哞。据说他在村这头喊,村那头都听得见。以我的经历,不好理解祖父怎么像换了一个人,这不是祖父的性格。只能这样想,都是给逼的,家里穷得叮当响,老婆孩子在家张着嘴等着,脸面值多少钱?
祖父晚年时,我懂点事了,对他的生活习性有些注意。有一次,父亲从集上买回一小兜咸鸭蛋,我给祖父送去两个。祖父馋这一口。自从叔叔患精神病,家境每况愈下,碗里很少见荤腥。祖父把鸭蛋拿在手里,把玩一会儿,轻轻磕开,掏一个小孔用筷子戳一下放在嘴里咂。这是他的吃法,这样吃,一个鸭蛋四五天还没吃完!
祖父患“梦游症”,这是村人嚼得稀烂的一个谈资,人们背着我们家人谈论祖父梦游,好像在说一头驴被蒙住眼、在野外瞎撞,叽叽嘎嘎又爆出哄然大笑。村人把笑话人,戏耍弱者当成一种娱乐。
我由此可以想见祖父的“梦游”—鸡刚叫两遍,因为叔叔拖累如风雨中一只破船的这个家,愁得身为艄公的祖父一觉醒来无法入睡。忽然想起傍晚收工路上看到的那摊牛粪—不是忽然想起,是一个晚上都惦记着—披上衣服,背着粪筐出门,拱开夜幕的一角。路坑坑洼洼,祖父深一脚浅一脚,险些绊倒。住在湾边的王邪子看见一个黑影就喊了两声。祖父是迷迷糊糊没听见,还是老想着那冒着热气的牛粪,总之没搭腔。祖父找到牛粪,铲进筐,背回家,上床又睡了一觉才天明。第二天王邪子问祖父夜里做啥去了,祖父琢磨到哪里弄钱给叔叔治病的心思正集中在一个点上,被问得张口结舌,于是“新闻”便从王邪子这里向外扩散了……
叔叔的病治好了复发,复发了又治。这可苦了祖父,他“牵” 着叔叔到处寻医问药,心力交瘁加穷困潦倒。草棚子里的木头卖光了,家里再没有值钱的东西可倒腾。这时,祖父瞅准一个差事——割草。生产队饲养棚门口贴出“告示”,为牲口“征粮”,一般青草一斤二分钱,嫩芦芽可按三分一斤收购。为了割嫩芦芽,七十多岁的祖父跑十多里,出征芽庄湖。早晨拔星戴月上路,中午在太阳底下(荒洼里连棵树都没有)啃冷干粮,水葫芦不能补充淌干热汗的身体,下午时口干舌燥,实在渴极了就扑向湖面,狠狠地灌一肚子生水。傍晚,祖父满载而归,小山一样的草捆把他压扁,只剩两条蹒跚的腿。他尽量把头埋在草下,从人们怜悯的目光里走过(生产队里只有那些学生娃才去挣这份牛粮钱,大人去挣被人瞧不起)。短短的村街,对这个很要脸面的老人来说是这么漫长,他的每一步都是沉重的,屈辱的。好歹后来他也麻木了,两边门洞里传来的议论他已听不见。
河的上游始终蒙着一层尘土样的黯淡,我在下游却清晰见到金斑点点。
那一年,村里住进了工作组,那位工作组组长,人们都很崇拜他,都争相亲近他,路上见了他老远就嘘寒问暖。有一天,他在小胡同里遇到了我祖父,两双眼睛对视,他等着我祖父跟他说话,可我祖父竟没吭声;他很意外,再次把目光投过来,恰巧我祖父也抬头看他,然而我祖父仍然不语,倒是他憋不住,主动跟我祖父打了招呼—这件事被当作一个笑话在村里传了好久。
我觉得这是祖父生命中很精彩的一笔原先我很同情祖父,以为他自卑、软弱,以为他缩在自己孤寂、昏黑的世界里,逃避一切,现在我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祖父,他多么了不起!内心多么强大才能让他沉默不语,让他像老牛反刍一样,一下一下消化掉闷在心里的屈辱和愁苦,而把自己铸成一块铁!我对祖父刮目相看了,我觉得我无法和祖父相比。“高考”使我很偶然地走出小村来到城市,成了一个体面的城里人,但是我身上脱不尽的泥土气味与城市的气味还不相融,尴尬、困厄、压抑、孤独,虽然还保留着祖父的一些秉性,然而更多的是,有一点压力就叫苦连天,受一点冤屈就哭诉不止,碰到一点磨难就唉声叹气;还有,我学会了点头哈腰,学会了讨好、逢迎、唱赞歌……
河的上游没有欢快的哗哗波涛声,但我在下游分明看见波澜壮阔。
大河上游的两面林木森森,下游水跑进了一条条斜出的沟渠,沟渠上也有些小花小草,但这里的风光可与上游媲美吗?
(摘编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0.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5分)
11.结合文本内容,简析祖父的形象。(5分)
12.文章由画横线的三句话串联起来,有人认为别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刻板生硬,你认同哪一种看法?请从结构角度加以分析。(5分)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3.根据全文,探究结尾段的深层意蕴。(5分)
【答案】
10.①用词生动。通过“啃”“扑”“灌”等动词写出祖父在割草时极度饥饿、口渴的状态。②善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把祖父背上的草捆比作“小山”,形象地写出了祖父的艰辛。③运用铺陈,详细叙述祖父“早晨、中午、下午、傍晚”的辛苦劳作。④口语、书面语结合。“披星戴月”“口干舌燥”“满载而归”等成语和“啃冷干粮”“渴极了”“灌一肚子生水”等口语相结合,使文章既有文学色彩,又饱含生活气息。
11.①要脸面、腼腆祖父挑担卖油时,即使把叫卖练得很熟练,到了人家村里,依然叫不出声。②节俭。一个鸭蛋,祖父吃了四五天还没吃完。③有担当,有责任感。为了贫穷的家庭,突破不敢叫卖的困难;为了生病的叔叔捡牛粪、割草。④坚忍、忍辱负重。祖父被村里人嘲笑梦游;愿意去做其他人不愿做的割草的工作,被议论也不在意。⑤孤傲、有骨气。遇到工作组组长,祖父不会表现出亲热和逢迎。
12.示例一:别具匠心:①三句话独立成段,照应标题,又相互呼应,使行文思路严谨,结构完整;②三句话在文本主线叙事之外,穿插作者的描写,使结构富于变化,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叙述更为流畅和谐;③三句话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从“我”的角度,表达对祖父的感受、看法。
示例二:刻板生硬:①文本叙事总是被打断,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使读者阅读惯性受到挑战,阅读不顺畅,②三句话使文章时而叙事,时而描写,结构混乱,文体杂乱不清;③如果去掉这三句话,不仅使文章能够保持叙事的流畅和结构的稳定,又拓展了文本的解读空间。
13.①“大河上游”象征祖父,“斜出的沟渠”是上游的支流,象征继承了祖父部分乘性的“我”,表明祖父是“我”生命的“根”,“我”与祖父血脉相连。②“林木森森”象征祖父面对生活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小花小草”象征“我”继承的祖父的一些品性,通过对比表明祖父滋养了“我”,“我”却并未完全继承祖父的品质,“我们”血脉相连却又呈现不同的生命姿态。③整句话运用象征、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在寻找生命之河的“根”,表达对祖父的赞美与肯定;同时也表现了“我”在面对生活时逐渐遗忘、脱离了生命之河的“根”,表达对自己的怅惘与失望。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一是词语的锤炼,用词生动。“啃冷干粮”“扑向湖面”“狠狠地灌一肚子生水”中的通过“啃”“扑”“灌”等动词写出祖父在割草时极度饥饿、口渴的状态。
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当。如“小山一样的草捆”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草捆”比喻成“小山”;草捆把“把他压扁”,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艰辛。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三是表现手法分析,善用铺陈语句。画线句“早晨披星戴月上路,中午在太阳底下(荒洼里连棵树都没有)啃冷干粮,……傍晚,祖父满载而归,小山一样的草捆把他压扁,只剩两条蹒跚的腿”,主要按照“早晨”“中午”“傍晚”不同的时间顺序层层渲染祖父的辛苦劳作。
四是语体风格的辨析,文句直白的叙述,书面语体与口语的结合,使文章既有文学色彩又饱含生活气息。比如“披星戴月上路”“祖父满载而归”“半下午时口干舌燥”中的“披星戴月”“口干舌燥”“满载而归”等成语,属于使用书面语;而“啃冷干粮”“渴极了”“灌一肚子生水”等是运用口语,口语、书面语结合,使文章既有文学色彩,又饱含生活气息。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作为一个挑夫,祖父是好样的,但作为卖油郎,祖父却有天生的短板:他太要脸面,认为当小商贩丢人。第一回……他平时见了俊女人都脸红”分析,怎么也喊不出声。这样悄无声息地在街头站着,又溜到巷尾,做贼似的,见了俊女人都脸红,可知祖父自尊心强、羞涩、腼腆。
(2)“后来,这个黑大汉就不腼腆了——他的声音很高,像一声牛哞,据说他在村这头喊,村那头都听得见。以我的经历,不好理解祖父怎么像换了一个人,这不是祖父的性格。只能这样想,都是给逼的,家里穷得叮当响,老婆孩子在家张着嘴等着,脸面值多少钱”“忽然想起傍晚收工路上看到的那摊牛粪——不是忽然想起,是一个晚上都惦记着——披上衣服,背着粪筐出门,拱开夜幕的一角。路坑坑洼洼,祖父深一脚浅一脚,险些绊倒……祖父找到牛粪,铲进筐,背回家,上床又睡了一觉才天明”“为了割嫩芦芽,七十多岁的祖父跑十多里,出征芽庄湖……”分析,可知祖父有担当,有责任感,为了生活,勇于改变自己的性格。
(3)“祖父把鸭蛋拿在手里,把玩一会儿,轻轻磕开,掏一个小孔,用筷子戳一下放在嘴里咂。这是他的吃法,这样吃,一个鸭蛋四五天还没吃完”“祖父找到牛粪,铲进筐,背回家,上床又睡了一觉才天明。第二天王邪子问祖父夜里做啥去了,祖父琢磨到哪里弄钱给叔叔治病的心思正集中在一个点上”分析,可知祖父过日子非常节俭。
(4)“叔叔的病治好了复发,复发了又治。这可苦了祖父,他‘牵’着叔叔到处寻医问药,心力交瘁加穷困潦倒。草……(生产队里只有那些学生娃才去挣这份牛粮钱,大人去挣被人瞧不起)。短短的村街,对这个很要脸面的老人来说是这么漫长,他的每一步都是沉重的,屈辱的”分析可知,祖父关爱家人,他就有坚忍、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性格特点。
(5)“那一年,村里住进了工作组,那位工作组组长,人们都很崇拜他,都争相亲近他,路上见了他老远就嘘寒问暖……主动跟我祖父打了招呼”分析,可知祖父遇到工作组组长,祖父不会表现出亲热和逢迎,表明他具有孤傲、有骨气、不阿谀奉承的秉性。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以从整体把握全文的角度、主题构思的角度、艺术效果的角度、读者阅读体验的角度入手。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这三句话之间的关联,这三句话都是从上游、下游的角度进行评说的,上游代表祖父,下游代表“我”,上游是寂静、平和,下游是跌宕、仰视。
其次,要明确这三句话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前后文之间的联系。“河的上游在祖父那里,静默无声,我在下游远望背影”位于文章开头,由此引出祖父的事迹;“河的上游始终蒙着一层尘土样的黯淡,我在下游却清晰见到金斑点点”位于中间,既是对上文祖父艰辛生活的衔接,也引出下文对祖父硬气的叙写;“河的上游没有欢快的哗哗波涛声,但我在下游分明看见波澜壮阔”位于结尾,是对祖父一生及其对“我”的影响的小结。
本题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可以肯定这三句在结构上安排“别具匠心”,也可以从否定的角度,认为这三句在结构上安排“刻板生硬”,然后阐述其中的理由。如果认为“别具匠心”。其理由可以从照应标题,相互呼应,叙事和描写项结合,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从“我”的角度,表达对祖父的感受、看法等角度回答。
如果认为“刻板生硬”,其理由可以从文本叙事被打断,破坏文章整体性,使读者阅读不顺畅,以及而叙事,时而描写,结构混乱,文体杂乱不清等角度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抓关键词点明象征比喻意蕴,二是由浅入深由内而外体会言外之意或者联系作者,点明情感意蕴。
结尾段需要理解的关键词有“大河上游”“林木森森”“斜出的沟渠”“小花小草”“风光”“媲美”。找出来后分别加以理解,比如联系题目“血脉之河的上游”和开头“河的上游在祖父那里,静默无声,我在下游远望背影”,可以确定“大河上游”象征比喻我的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艰难度日的祖父。
上游的“林木森森”象征着祖父在艰难的处境中练就并坚守的优秀品质和美德;“斜出的沟渠”比喻支流,象征着祖父的后代们,父亲、叔叔、“我”等等;“小花小草”象征着在平凡而伟大的祖父耳濡目染有声或者无形地影响下,“我”继承并发扬着祖父的一些善良正直勤劳不屈的品性,“我”与祖父虽血脉相连,却也存在差异。
而“但这里的风光可与上游媲美吗”一句,则暗喻在生活的波浪中,“我”这一代相比祖辈要逊色,在追名逐利的俗世生活中不知不觉地遗失了上一代的美好人性。表达了对祖父的赞美与肯定,同时也表现了“我”在面对生活时逐渐遗忘、脱离了生命之河的“根”,表达对自己的怅惘与失望。作者希望我们延续上辈的优良传统,坚守自我,勇敢乐观有骨气的面对生活。
三、古诗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村落嫁娶图记
(明)顾彦夫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①。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②,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③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 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④,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⑤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之父母也,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 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 委曲:事情的经过,底细
B.造予 造:到
C.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 股:大腿
D.将劳其女之父母也 劳:劳烦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予以此图质之 徒以吾两人在也
B.犹吾之知书 吾恐季孙之忧
C.衣冠而须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
D.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年二月,在周君的再三请托之下,作者要为其十分喜爱的一幅村落图写一篇记,但由于不理解这幅图的内容,直到年末还没能写出来。
B.作者不了解农村习俗,他不明白图中一个女子骑在牛上、一个奴仆拿着伞护着她的原因,也不清楚一个穿戴整齐又长着胡须的男子的身份。
C.这幅村落嫁娶图能让我们了解古时农村嫁娶习俗。如父母可以送出嫁的女儿到女婿家,女婿会安排吹鼓手和乡村歌舞女艺人相迎以示隆重。
D.本文通过作者和华先生的对话,围绕“图之委曲”,将作为空间艺术的农村嫁娶习俗图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显示了高超的文字功力。
17.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古 者 三 十 而 娶 近 世 唯 农 家 或 然 故 壮 而 须 也 立 而俟 者 将 导 妇 入 门 也 二 妇 人 咨 诹 向 前 妯 娌 辈 也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
(2)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
【答案】14.D 15.C 16.C
17.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
18.(1)农家对灯烛的花费感到苦脑,都在白天送亲迎亲,就用伞来遮蔽阳光,这也是看重她。(2)我学识不够丰富,就用您的话给这幅图作记,来偿还我拖欠了很久的文债可以吗?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劳:犒劳。句意:将去犒劳那新娘子的父母。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用;介词,因为。
B.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C.连词,均表并列关系。
D.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女婿会安排吹鼓手和乡村歌舞女艺人”错,“乡村歌舞女艺人”不是女婿安排的,而是恰巧“邂逅”的。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站着在这里等候,将迎接新娘进门。有两个妇人朝前询问,这是妯娌们。
“古者”时间词,“三十而娶”结构和表意完整,其后断开;“故”用于句首,引出原因句的结论,“故”前断开;“而”是连词,表并列,前后不能断开,第一个“也”是句尾助词,表肯定语气,“也”后断开;“者”是代词,“立而俟者”是表现一种情况,“者”后停顿;第二个“也”是句尾助词,表肯定语气,“也”后断开;“二妇人咨诹向前”主谓齐全,其后断开。
最后的断句是: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苦,动词,对……苦恼;送迎以旦昼,状语后置句,“以旦昼送迎”;盖,伞;重,看重。
(2)得分点:饱文,学识丰富;为图,给这幅图;为记,作记;偿,偿还;逮,拖欠。
参考译文:
某年春天的二月,我任京城锦衣卫官员。周君拿出所说的村落图给我看,我察看他脸上表情,好像很喜欢的样子。他向我请求说:“您一定要为我记述它。”他反复多次提出请求,于是我就把图放在装头巾的小箱子里带回去。
把那幅图带回来已接近年终了,我还不知道这图的详细情况。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在江北居住,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绘画。他到我家,我拿这幅图向他询问,我说:“你懂得图画,如同我懂得书一样,请问(图中)的妇女骑着牛,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这是农家嫁女,没有能力准备轿子,就用牛来代替行走。一个老人牵着牛走,看重自己的女儿,不让她自己驾驭牛。这就是你问的骑牛的事了。”(我又问)“可是又有一个老人拿着伞来保护她,这是为什么呢?”他说:“结婚的仪式应当在黄昏举行。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农家对灯烛的花费感到苦恼,都在白天送亲迎亲,就用伞来遮蔽阳光,这也是看重她。一个老妇人挨着牛耳朵走,一个老头在牛的后面慢慢地跟随着,这是父母送他们的女儿。一个老头拄着拐杖站着,一个老妇人在门边望着。一个年纪稍大的小孩,带着弟弟,用手指指着并告诉他所指的情景。所有容貌神色都好像哭泣流泪的,是为离别而伤悲。牛的前面有四个人在演奏乐曲,这四人是做迎接导引的人。路边有两只驴,按照顺序行走,骑驴的人,是乡村的歌女。在那驴后面跟随并夹着古筝琵琶的人,是乡村歌女的两个仆人。加上那个大腿坐在小车边沿的,是驾车人。他们全部是路上偶然遇到而回头斜着眼看热闹的人。距离那个树林一点点路,将又经过一片树林,两个小孩跳跃着去报告。一个妇人从篱笆门里出来,用胳膊抱着一小孩,又有一个小孩牵着妇人的衣裳走着。田里有两个农夫,锄完地,刚停下来。这些都是看见那送亲的事而说说笑笑着的人。距离更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繁盛的树林。竹篱笆茅草屋,好象是新娘子的家。门外有一个男子,穿戴礼服,留有胡须,谦恭地站着,这是谁呢?”他回答说:“这是她的丈夫。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站着在这里等候,将迎接新娘进门。有两个妇人朝前询问,这是妯娌们。将去犒劳那新娘子的父母,并且迎接他们,两人提着酒器,一个拿着酒壶,这是迎接犒劳的必得用的东西,一个女仆跟在他们后面,是预备使唤的。两个小孩一前一后地跟随着,其中大的小孩用手指指着并告诉他所指的情景,好像是说新娘子快到了。一个老妇人在门边站着张望,她是分辨传来的消息并根据它来做迎亲礼节紧急之事的人。”
我听完这些,开玩笑地说:“你确实是乡下人啊,了解乡村的情况是真实的,我学识不够丰富,就用您的话给这幅图作记,来偿还我拖欠了很久的文债可以吗?”华先生笑着说:“这是佛家所说的借一枝草化作一丈六尺黄金色的佛身。有什么不可以呢?”当时天气寒冷,我一边和跟随游玩的人谈话,一边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然后写下记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始为奉礼忆昌谷①山居
李贺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长枪②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犬书③曾去洛,鹤④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注)①奉礼:即奉礼郎,唐代官名,属太常寺。昌谷:今河南宜阳,诗人的故乡。②枪:即铛,有脚有耳的锅。③犬书:晋代陆机曾用狗帮忙寄家书,后人因此用“犬书”借指家书。④鹤:此处指诗人的妻子。
19.这首诗主要运用_______的手法,前半部分实写如今在京为官的日常生活,后半部分_________。(2分)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答案】
19. 虚实结合 虚写(想象)家乡昌谷的生活
20.①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失落之情。“扫断”两句写出了诗人生活的百无聊赖,“门前冷落,无人来访暗示着诗人官职卑微,与诗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形成了反差。②对赴京城任职的后悔之情。从第八句中的“悔”字可以看出,诗人后悔当初离开家乡去京城当官。③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犬书”“鹤病”以及后四句诗人回忆家乡的活的内容,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歌的前半部分扣住“始为奉礼”,总写居官羁旅的无聊情状。“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门前洒扫,却看不到车轮马蹄的痕迹;从官署回来,自己亲手关上大门。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官职卑微,门庭冷落。“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两句,写的是诗人的食馔简单,只是将江米煮熟;除枣花外,室无珍玩。“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写诗人闲对如意、角巾,百无聊赖。这些都是诗人的所见所感,是实写。
诗歌的后半部分,扣住了题目中的“忆昌谷山居”来写。“鹤病悔游秦”写诗人想到病中的妻子,对自己至京求仕感到后悔;“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写诗人遥想家中的茶叶封藏于瓦罐,竹根酒杯被锁起的情状;“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写诗人联想道自己不在家中,月夜无人在船上摇荡着满溪的云影。这些都是诗人的回忆和想象,是虚写。
因此,诗歌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后半部分是虚写家乡昌谷的生活。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写的是诗人在门前洒扫,却看不到车轮马蹄的痕迹;从官署回来,自己亲手关上大门。看不到车轮马蹄的痕迹,意味着无人来访,门可罗雀。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官职卑微,门庭冷落。“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两句,写的是诗人的食馔简单,只是将江米煮熟;除枣花外,室无珍玩。“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写诗人平日无事可做,闲对如意、角巾,百无聊赖。这样冷清、无聊的生活并不是诗人的理想,和诗人的抱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表达出诗人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失落之情。
诗人的理想无法实现,官职低微,在官任上的生活寂寥无味,相比之下,家乡是那么使人怀念:诗人将“犬书”寄回家乡,惦记着家中生病的妻子;诗人遥想家中的茶叶封藏于瓦罐,竹根酒杯被锁起的情状——“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自己不在家中,夜晚也无人在月色云影中荡舟——“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因此,诗人在思念家人和家乡的同时,又不禁对自己入京为官的选择感到后悔。“鹤病悔游秦”中的“悔”字,直接写出了诗人对离开家乡到京城做官的后悔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21.结合选文,概括“中庸之道”的含义。(不超过40字)(2分)
22.有人认为,“中庸”就是“折中主义”,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4分)
【答案】
21.做事适度,恰到好处,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全面考虑问题,不走极端。
22.“中庸”不等同于“折中主义”,因为“折中主义”是一种机会主义,它把根本不同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而中庸,中,是不偏不倚,正中间,是恰到好处;庸,是平常,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就是永远不变的平常道理,是常识。两字合起来,中庸就是遵循生活中简单平常的道理,遵循做人做事的基本礼义,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分毫不差。中庸不是折中,而是做人做事的最好法则,这也是孔子所追求的。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言阅读通过翻译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本题概括“中庸之道”的含义,文中“过犹不及”正好体现了孔子中庸思想。可结合文本内容具体阐述“中庸之道”的含义,“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这告诉我们做事适度,恰到好处;“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句话的意思是程颐说:“不偏向任何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叫做庸。中,就是普天之下的正道,庸就是普天之下的定理。”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致中和”,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全面考虑问题,不走极端。
2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题必须先亮出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分析。孔子所言中庸之道,更多的讲究的是一个度。做事有度、有分寸,才是孔子所言中庸之道的核心。中庸之道完全不是有些人一知半解或故意曲解以为的那种不讲是非的“中间路线”、不容标新立异的保守思想、甘居中游的消极处世态度、苟且节制;或以模棱两可、调和折中、和稀泥为能事。反而“折中主义”是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掩盖事物的本质;或者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敌我,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参考译文:
子贡问:“子张与子夏哪个更好?”孔子说:“子张做事过头,子夏干事不到位。”子贡问:“那么子张要好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及同样不好。”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程颐说:“不偏向任何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叫做庸。中,就是普天之下的正道,庸就是普天之下的定理。”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 ,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______________!(《论语》)
(4)女奚不曰: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5)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答案】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 往者不可谏 今之从政者殆而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骐”“骥”“驽”“酹”“谏”“殆”“悱”“隅”。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一旦被插上商业的草标,文学无疑便被囚禁了;也有人说,当文学变成半是商品半是艺术的时候,就会繁荣鼎盛。
面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参考例文】
相互制约、共存共生
从古至今,文学的作用一直是以精神上的抽象作用为世人所感知,文学给人以心灵上的安慰,鼓励,甚至能够给人指明生命的方向,即使是现在的快餐文学,也是以它的消遣娱乐为读者所接受。
然而,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学也从单纯的精神食粮的主导作用,开始不断的向经济化发展,文学的经济效益性质越来越重,现今文学事业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学产业,甚至在发展中,文学的商业价值甚至比其本身的文学价值更加吸引人眼球。
文学的商业化发展,从社会发展上来看,是现今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文化和经济的相互促进的有利途径。当选择了一种文化的商业化发展的正确步调和导向的时候,文化就会经济效益程度相互制约,并且可以给文化产业带来正确的发展发现。市场给文学提供了更多创作的机遇和平台,也给更多的喜欢文学的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从过去的受众只能在文学创作中的被动接受状态,到现今的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主动要求的地位,使文学创造越来越多的是满足受众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广大需要,如同所说,“文学家是创造想象世界的上帝,是他在作品中创造了自己的太阳和月亮,男人和女人”,文学的不断尝试创新,也在间接和直接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文学的商业化,如果适度的发展就会将文学的社会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但是,商业化发展如果只是朝着金钱方向,那么就会出现大量只为满足人心的偷窥好奇等非正常精神的文学,并且会形成一种泛滥的趋势,给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巴金《随想录》中的一段应该是很能充分说明我常常这样想:“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当然也会做出腐蚀心灵的坏事,但这二者都离不开读者的生活经历和他们所受的教育。经历、环境、教育等等都是读者身上、心上的积累,它们能抵抗作品的影响,也能充当开门揖“盗”的内应。读者对每一本书都是‘各取所需’。塑造灵魂也好,腐蚀心灵也好,都不是一本书就办得到的。只有日积月累、不断接触,才能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发生变化”。这段话可以充分证明文学的社会作用有多么的巨大,如果当完全以庸俗的经济成为文学主导,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可想而知。
文学的商业化发展,我认为,是一个双刃剑,任何一个事物在市场经济下发展,产业化是必然的结果,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符合的结果,但是只有在找到一个合理平衡点时,文化产业才能朝正确方向发展。
【审题】
材料主要谈论文学是否应该商业化的问题。“当文学被插上商业的草标,文学无疑便形同于被囚禁了”,“插上商业的草标”,喻指文学商业化,“被囚禁”指文学失去了独立自由的地位,受到商业束缚甚至是被主宰。由此可见前者认为商业化不利于文学的发展。而后者认为商业化是有助于文学的繁荣的,但要掌握分寸,“半是商品半是艺术”,说明文学需要顺应时代具备商品性质,也需要维护它的艺术特性,二者统一将促进文学繁荣甚至鼎盛。
作文可以结合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分析商业对文学发展的利弊,阐明自己的主张。
【参考立意】
(1)文学性与商业性相互制约、共存共生。
(2)商业化文学应客观看待。
(3)文学商业化是一种必然。
(4)文学要走商业化的路。
(5)商业化促进文学的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五)(浙江)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四)(浙江)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检测卷(三)(北京)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本小题共3小题,共6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