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2022学年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九年级上册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2022学年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九年级上册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01
    2021-2022学年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九年级上册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02
    2021-2022学年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九年级上册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九年级上册(2018)第五单元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九年级上册(2018)第五单元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课时,课时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我的设计亮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单元所选议论性文章,都带有思辨色彩,是第二单元议论性文章的延伸和深化。《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针砭时弊,阐释了公理正义;《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聚焦学术、思维,前者论述了怀疑精神与学问的关系,告诉我们治学要有怀疑精神,后者阐述了如何拥有创造性思维,启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创造宣言》探讨了创造的意义,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它们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阅读这些文章,可以锤炼学生思想,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増进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学会用材料支撑观点,学会使用多种论证方法。运用讨论的规则和方法。
    同时应注意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语言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怀疑与学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创造宣言》气势充盈,激情洋溢。驳论方式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采用了驳论证的方式批驳观点,《创造宣言》则用举反例的方式驳观点。
    (设计/龚清平)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
    2.整体感知作者的论证思路,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今古观照,导入新课
    师:建国70周年大阅兵举国欢庆,建国70周年大辉煌震撼世界,国人精气神激荡天宇。相信同学们一定记忆犹新,一定历历在目。但是86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中国人又有着怎样的精神状态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了解那段令人愤慨的历史。
    【设计意图】好奇心,能快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用建国70周年大阅兵的辉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以86年前令人愤慨的历史掠影的悬念发问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读破,感知论证思路
    1.破题,猜测“树”与“立”,读出愤慨之情
    (1)请模拟鲁迅先生的口吻,读读题目,说一说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并思考文章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反问语气,对有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表示怀疑、愤慨。
    (2)这篇文章中出现的观点可能有几种?鲁迅先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
    预设:
    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主张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资料助读1: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逼近,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用他尖锐犀利、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跳读,明辨“树”与“立”,读出对比之味
    (1)自主读,标注鲁迅先生呈现观点的主要句子。
    预设:①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追问:请根据课文注释和时代背景,说一说观点的持有者分别是谁。
    预设:观点①的持有者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观点②③的持有者是鲁迅先生。
    (2)指导读,读出失望悲观、垂头丧气之情。
    试着给“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一句加上适当的语气词,读出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心理。
    预设: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呀。(读出失望、悲观之情)
    (3)指导读,读出自信自豪、坚定有力之情。
    请模拟鲁迅先生的口吻,读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饱含的情感。
    预设:“我们”重读,“中国人”字字有力。(读出自信自豪之情,读出坚定有力的语气)
    3.寻读,感知“驳”与“结”,读出理性之情
    究竟如何判断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请用文中的一句话简要回答。
    预设: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它告诉我们对待一件事情要理性辨识,不可随波逐流,要有怀疑精神)
    4.回读,读出驳论之思路
    回读对比之情、理性之情的句子,思考本文的基本思路。
    预设:树—破—立—结
    树靶子(第1、2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驳敌论(第3—5段):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
    立己论(第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结论(第9段):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是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资料助读2:驳论文常识
    课件出示:
    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能成立。
    【设计意图】驳论文,学生接触得少,知识积累得也少,故淡化文体意识,采取四重朗读法。既读出了鲁迅先生写作时五味杂陈的心情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又读出了驳与立的整体架构,更读出了其语言风格,最后补充驳论文常识,难点不攻自破,生成朗读、口语表达等语文素养。
    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再读观点句,说说你眼中的鲁迅先生
    课件出示: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预设:英勇无畏、心系国家安危。
    资料助读3: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
    课件出示: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
    (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习作练习
    请以《逆境不利于人成长》为题,写一则300字左右的小驳论文。
    (自主写作,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设置“说说你眼中的鲁迅先生”环节,感悟其精神,有利于深入理解作者观点。设置“逆境不利于人成长”的小驳论文当堂训练,既有利于落实驳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理性追寻自己的精神成长,双向驱动实现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立德树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识,沉淀驳论文常识
    1.驳论文的定义
    2.驳论文的论证方法
    【设计意图】复习驳论文的定义、论证方法,既为后面学生理解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做铺垫,又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深,厘清驳论之道
    过渡语: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1.寻敌论论据,读出嘲讽之味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请大家朗读第1段,结合相关词句说明。
    课件出示:
    两年以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 只希望着国联
    现在 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2)请模仿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吻,以说的方式还原(课件出示词句)当时呈现的情形,说一说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嘴脸。
    预设:国民党反动派洋洋自得、炫耀的嘴脸。
    (3)请将“我们”换成“他们”,再模仿鲁迅先生的口吻转述第1段,并结合关键词语说一说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预设:嘲讽、戏谑的语气语调,这样更能凸显鲁迅语言的尖锐犀利,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总”,国民党反动政府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民党反动政府还在夸耀地大物博,真是可悲啊!
    “只”,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沉迷于“求神拜佛”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把国民党反动政府软弱无能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辩敌论本质,读出讽刺之味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敌论点,鲁迅先生持批判态度,那么他们失掉的究竟是什么?其依据又是什么?
    预设:
    (1)他们失掉的是他信力。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而国民党反动政府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所以说他们失掉的是“他信力”,而非“自信力”。
    (2)发展自欺力:一味地求神拜佛,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他信力”“自欺力”与“自信力”,一字之差,属于仿拟,把国民党反动政府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辛辣讽刺。
    资料助读4:驳论证
    课件出示:
    驳论证,是对文章的论证方式进行反驳。针对举例论证,可以是找出例子与事实、情理不符的部分;针对排比论证,可以指出排比中不合理的部分;针对道理论证,可以采用哲学知识指出其错误的方法进行反驳。
    资料助读5:仿拟
    课件出示:
    仿拟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按照已有的词语或格式,临时仿造出类似的词语或格式的一种修辞方式。根据仿照的对象,仿拟可分为仿词、仿语、仿句、仿篇。
    【设计意图】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初学议论文最核心的要求,而驳论文驳与立相结合的写法,学生更是难以辨识。故采取先驳后立,先观点再材料的学习方式,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便于学生掌握驳论文的基本结构。同时,本文风格与演讲词相近,故以说读方式体会鲁迅先生之情之意。
    三、读透,理解立论之法
    1.寻找论据,读出溢美之情
    (1)读第6、7段,找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的依据。
    预设:
    古: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2)指导读,读出鲁迅之情。
    省略号,说明中国有自信力的人举不胜举。“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要一字一词地重读。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也表达一种赞美之情。
    用反问句强力抨击敌方。“前仆后继的战斗”,表达一种赞美之情。
    “不过”“总在”“不能”,揭示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愤怒之情。
    2.明确结论,读出愤慨之情
    (1)读第8、9段,中国人究竟有没有失掉了自信力呢?
    预设: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指导读,读出愤慨。
    “说中国人……那简直是诬蔑”,注意“那”停顿一下,重读“简直”。
    【设计意图】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承接“驳”学习“立”,学生易于接受生成“立论”之法,习得“驳论”的基本方式,为学写驳论文打下基础。
    四、读悟,传承中国脊梁精神
    鲁迅先生为中华儿女唱响了一曲高亢激越的“中国的脊梁颂”,请大家品读下面文字,感悟、传承中国脊梁精神。
    课件出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中国的脊梁”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并谈谈你对“中国的脊梁”的思考。
    预设:
    本质:“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中华儿女。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思考:“中国”的“脊梁”的精神,就是国家精神、国魂。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国魂就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也绝不可撼动的“中国精神”!而千千万万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千千万万在生活中闪耀真善美的人,都是“中国精神”的造就者!
    资料助读3:关于“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中几种人的理解。
    课件出示:
    文中所论及的“埋头苦干的人”,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执着于某一项事业,不畏难险,奋斗不息的人。“拼命硬干的人”,当指那些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确切含义,指的是为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这一词语的出处,见《汉书·蒯通传》:“西乡(向)为百姓请命。”“舍身求法”的“法”,这里可以做“标准、规范”解。又,“法”在世界各国语源上都兼有“公平”“正直”“正义”等含义,所以,“舍身求法”可以解作:为追求某一种规范(诸如公平、正义等),不惜牺牲性命,类似“舍生取义”,而“舍生取义”语出《孟子·告子上》,它在本质上属于儒家思想。
    (选自安永兴《民族脊梁的颂歌——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删改)
    (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并且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这样的优秀人物、优秀群体。试结合你的成长和阅读经历,根据提示语,补续下面两段话,构成排比段。
    中国精神在哪里?在英雄的生命和鲜血里!1840年以来,中国受尽列强欺辱,14年的艰苦抗战,他们打败日本侵略者,打得艰苦卓绝,打得可歌可泣!
    中国精神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精神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
    中国精神在哪里?在平民英雄的英勇无畏里!这是保安李国武生命的最后一秒,他高高举起双手,下一秒,他跟坠楼的女子,一起倒在了血泊之中!中国精神在哪里?在平凡人的真善美里!一名司机为骑车行夜路回家的孩子亮着车灯照路20分钟,直到孩子的前方出现了灯光。让司机意外的是,孩子突然下车,深深弯腰鞠躬!
    【设计意图】立德树人是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精神成长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鉴赏语句,积累“中国的脊梁”式人物,有利于学生积淀精神营养,获得精神成长。
    结束语:生于华夏,我无比光荣。因为这片山河,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希望的光辉,如同明天的旭日让人追随着、信仰着。但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国曾在黑暗与硝烟中度过数个年头,那是一幕幕血的记忆:先辈奋战驱赶外敌,经历同胞间的互相残杀,用血与白骨堆砌安宁,以生命换取祖国的大好江山。希望大家把“中国的脊梁”精神安放内心,把“中国的脊梁”的精神传承视为使命!因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亮点】
    以朗读为经线,以梳理并理解驳论文论证思路为纬线,以感悟鲁迅先生所言的中国精神为核心,如此一心两线、经纬交织化文体于无痕。落实朗读与表达的素养能力,凸显了“语”“文”的本质特点,用多样化的操作性训练,根植中国精神于学生内心,让学生以传承中国精神为责任,达成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关键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巧举例,论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采取“树、破、立、结”的结构,逻辑严密,思维缜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立论部分,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随即列举历史上四类“中国的脊梁”式人物事例论述观点。
    如此,为学生提供了论证要合理的典型范例——或采用先提出观点后举出古今概括性事例的写法,或采用先举出古今概括性事例后自然得出观点的写法。这样,不仅简洁有力,又富有留白艺术的事实论据,给学生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学习空间。
    对此,平时我们要常态化地积累大量翔实具体的素材,既便于适时提炼概括,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能做到言简意赅,给读者以文化的传承。
    [疑难探究]
    1.怎样理解文中“中国人”的内涵?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的中国人)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为国家进步而奋斗,富有反抗精神的广大人民)
    (5)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所有的中国人)
    (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
    2.本文是如何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
    (2)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木的“自欺”,也不是“自信”。
    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文化素养]
    1.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止于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记载了中国古代各朝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史实。
    2.中国当代脊梁式人物
    孙家栋:家国情怀,国之栋梁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少年勤学,青年担纲,成了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都是属于他的传奇。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多年发射卫星,42年为中国造34颗卫星,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背后都有他筹谋、忙碌的身影;他将60多年的岁月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如今,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他仍然在呕心沥血、奋斗不息。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热爱!”“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
    黄旭华:沉潜三十年为华铸重剑
    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30岁出头的黄旭华带领20多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在人才、技术、资源短缺的境况下,进入与世隔绝的荒岛,在大海的陪伴下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近30年的时间里,为保守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淡化亲朋关系,从未回过老家,他也从未透露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性质,连通信地址也没有告诉家里人。直到1987年,黄旭华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身份解密,家里人才知道,他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
    在黄旭华眼里,国即是家,纵然需要背负太多的委屈与不理解,他也要为国倾尽所有。
    (设计/龚清平)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引导学生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了解驳论的特点,理解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
    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力量,培养学生简明、清晰、严谨、准确的用语习惯。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使用的材料能支撑观点,并能采用多种论证方法。
    掌握讨论的特点和规则,并能运用常见的讨论方法。
    18.怀疑与学问
    2
    19.谈创造性思维
    1
    20.创造宣言
    2
    写作 论证要合理
    2
    口语交际 讨论
    2
    相关教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2018)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课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2018)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课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认识文体,了解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九年级上册(2018)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九年级上册(2018)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秀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认识文体,了解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上册(2018)20*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2018)20*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课时,课时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我的设计亮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