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本课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词,这是当时南渡之后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对课内作品的拓展。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因此,这首词的主题可以确定为: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八上《教师用书》教学建议强调:诗词教学要特别重视诵读,应当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本节课就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品味。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学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对朗读仍具有较高的热情,所以在教授本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结合文本分析了解作者的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学习诗词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朗诵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一首词《相见欢》。
2.朗读本词
(1)读准字音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宋)
líng y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zān yīng sàn qìng
中原/乱, 簪 缨 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2)读出节奏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3.明确词意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4.文本赏析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先点明时间是秋天,地点是金陵城上的西楼。“倚清秋”,意思是说,作者倚着城楼上的栏杆,眺望茫茫大地深秋的凄凉景色。“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写在楼上所见的景物。正当黄昏时分,通红的夕阳在逐渐地落下。宽阔浩渺的江面被夕阳的金晖映照得波光粼粼。大江的水就这样静静地向前流去。“垂地”,落到地面。“万里”这里是广阔辽远的意思。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中原乱”以下三句,是作者对北宋灭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并表达了作者对收复故土的渴望。“中原乱”指一一二七年,金兵打到北宋都城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中原广大地区落到金人手中。“簪缨散”是说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贵族、官僚都跑散了。古时做官的人用簪、缨(带子)把冠固定在头上,后来便用“簪缨”作为贵族、官僚的代称。“几时收”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把失去了的土地收复回来啊?这虽是一句简单的问话,却表现了作者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词的最后两句,意思是说前途难料,心中的忧虑和愁闷无处倾泄,只有请悲凉的秋风把我忧国忧民的眼泪通过扬川送到北方沦陷区去吧!“试倩”即请的意思。“扬州”即今江苏扬州,是长江北岸的一个城市,当时是捍卫南方的军事重镇。作者登金陵城西楼而想到战事频繁的扬州,因而“北望中原”,渴望早日收复北方领土。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5.文本解读
(1)你认为词中哪个字最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请从词中找出来。
答:悲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知识链接:
(A)词人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他是宋代著名词人,他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芳争艳。靖康、建炎年间,隐居故乡,写就了许多描写洛阳自然山水和名胜风物的词作。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B)靖康之变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军逼近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徽宗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帅完颜宗望(斡离不)率军再逼汴京,钦宗遣使屈膝求和, 金遂退师。同年十一月,宗望与宗翰又合师进围汴京,一举攻克。至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刮掠夺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
《相见欢》是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后,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金陵”是六朝古都,“西楼”是相思、孤寂、忧愁的代名词。
(2)分析上片
(A)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试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词中的画面。)
答: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B)上片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小组讨论学习)
答:上片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了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人在情感表达上用的是哪种抒情方式?
答:寓情于景
(3)合作探究
(A)分析下片蕴含有哪几种感情?(小组合作交流)
答:亡国之痛;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之情;忧国忧民之情。
(B)与上片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直抒胸臆
(4)归纳小结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画面给人感觉是“悲”:景悲,风悲,人也悲,不禁潸然泪下,此泪不仅是悲秋之泪,更是忧国之泪,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5)升华朗读:齐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今天就让我们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
八、本课总结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其中不乏有许多弘扬爱国热情的名篇,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让我们把读诗作为一种常态,用美丽的诗词陶冶我们的情操,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九、板书设计
相见欢
朱敦儒
亡国之悲
爱国之心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识宋词,宋词知识小卡片,美美的读,宋词知识小卡片,美美地品,美美的“瘦读”,走进李清照,群词阅读,诗与词的对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本课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本课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